材料素材

山西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山西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尧、大禹、晋文公姬重耳、介子推、卫青、霍去病、关羽、貂蝉、武周皇帝武则天、尉迟恭,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山西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尧

重要事件:十三岁封于陶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二十岁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七十岁禅让于舜。

影响:作为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五帝之一,尧被认为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他通过禅让帝位,确立了中国古代尊重传统的政治制度。

评价和争议:尧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尧的历史事迹主要是传说故事,事实和虚构难以区分,因此有些人对他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和争议。

2、大禹

重要事件:历经九年治理洪水,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影响:大禹被视为中国古代治水英雄,他治理洪水的事迹被传颂千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和争议:大禹的历史事迹也主要是传说故事,因此有些人对他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和争议。但是,他治理洪水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传说的重要元素之一。

3、晋文公姬重耳

重要事件: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

影响:晋文公被视为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杰出君主,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评价和争议:晋文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举措也存在争议,尤其是他处理与齐国的关系时,被认为是过于妥协和软弱。

4、介子推

重要事件:以“割股奉君”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被尊为介子,寒食节源于他的生平事迹。

影响:介子推被视为中国古代忠臣的代表之一,他的“割股奉君”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传说的重要元素之一。

评价和争议:介子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割股奉君”故事被广泛传颂。然而,他的历史事迹也有一些传说成分,因此,有些人对他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和争议。

5、卫青

重要事件:首次出征便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胜利,以过人的军事统率能力为中国西汉年间的版图扩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卫青被视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他在汉匈战争中的表现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评价和争议:卫青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被视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然而,他的历史事迹也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在处理汉匈关系方面,他被认为是过于追求胜利而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此外,他的功绩也被一些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有些夸大其词。

6、霍去病

重要事件: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在两次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他还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

影响:霍去病的战功卓著,为西汉平定胡乱的局面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评价和争议:霍去病被认为是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的勇猛果断、灵活用兵、注重方略等优秀品质也为后人所称道。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他在战争中的残酷手段和对胡人的压迫等问题。

7、关羽

重要事件:关羽是东汉末年名将,曾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他也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影响:关羽的忠诚、义气和勇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后人,被尊为“关公”,历代朝廷也多有褒封。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蜀国“五虎上将”之首,也被称为“武圣”。

评价和争议:关羽被高度赞扬为忠义之士和名将,但也有人认为他有时候过于冲动和鲁莽,导致了一些战略失误。

8、貂蝉

重要事件:貂蝉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被广泛流传,包括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

影响:貂蝉的美貌和传奇故事被后人所传颂,也成为文艺作品和戏曲的主题。

评价和争议:由于貂蝉的历史性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她只是虚构的人物,而她的形象和故事也被批评为女性形象的过度美化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

9、武周皇帝武则天

重要事件: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是唐朝至武周时期的政治家。她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包括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也推行选拔人才、奖励农桑等措施。

影响: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极为丰富,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极为重要,特别是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和争议: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存在一些争议,如她对唐宗室的肆杀、奢靡之风和弊政等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她推行的政策对于中国历史的进步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她提倡选拔人才、改革税制、加强农桑政策等。此外,她作为唯一的女皇帝也为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10、尉迟恭(?-公元643年):

成长经历:

尉迟敬德,名融,字敬德,出生于唐朝朔州善阳。他性格纯朴忠厚,年少时曾为铁匠。后来他成为一名将领,经历了许多战争,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时,他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最终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

重要事件:

尉迟恭在唐朝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誉为名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他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成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影响:

尉迟恭被册封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他在历史上被视为唐朝的名将之一,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说尉迟恭面如黑炭,擅使铁鞭,骑乌骓马,因为他与秦琼一同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所以成为两位道教传统门神之一。后世的铁匠常常奉他为职业守护神。

评价和争议:

尉迟恭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他的勇武善战和忠诚纯朴也为人所称道。然而,他晚年谢绝宾客,这一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声望。

二、山西历史沿革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考古还表明:最早  约  在  180  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史传“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西南),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西北)”,记载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今临汾市尧都区南部有尧庙、东部有尧陵,运城市盐湖区北中部有舜帝陵庙。《禹贡》载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带。近年来,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我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约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后随着地域扩大,统治中心才转入河南豫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今运城垣曲县古城南关和夏县东下冯等地发现有商代前期完整城址,以及运城平陆县和长治长子县等地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重器,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的经略要地。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前期国都在翼(今临汾翼城县东南),后期迁都于新田(今临汾侯马市)。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在今临汾曲沃县建有晋国博物馆,陈展着考古发掘的晋国“曲村——天马遗址”的文化历史;在今临汾侯马市建有晋国古都博物馆,陈展着晋都新田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其文化历史。  

公元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公元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6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汉代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版图极盛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境内匈奴人散居分布在并州兹氏(今吕梁汾阳市)、祁(今晋中祁县)、蒲子(今临汾隰县)、新兴(今忻州忻府区)、大陵(今吕梁文水县)等地。此外,在山西境内今长治武乡县还居住着羯族,今忻州代县和大同还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山西境内的三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陕、甘一带的氐、羌族,史称“五胡”。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末年,公元 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吕梁离石区)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十六国”,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先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先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蓟、今北京城西南,后再迁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先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后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先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先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迁都平成、今大同市)等国的领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从刘渊起兵一直到北周灭北齐的270多年间,山西境内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平城(今大同市)、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东北)都是全国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其中,平阳为“汉”国、前赵的都城,平城为北魏的都城,晋阳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陪都”。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来隋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隋代,曾于北魏时期兴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其疆域已抵今山西与内蒙交界地带,并数次入侵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  

三、山西简介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为3491.56万人,辖11个设区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