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黑龙江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黑龙江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金太祖、大祚荣、纳兰性德、海兰察、赫舍里·索尼、章佳·阿桂、萨布素、李金镛、马占山、赵尚志,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黑龙江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是出生于1068年,自由力大无比,在1115年先后击败各方势力,以会宁府为都城建立大金的金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对外多次击败外敌,并获得了渤海和女真人的支持,并于宋朝达成了海上之盟,是在灭辽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并让女真族历史进入新的阶段的中国有名军事统帅。

2.大祚荣

大祚荣是黑龙江可以追溯历史的最早的一位名人,而这个历史上被冠以海东盛王之称的军事家,在713年正式被册封为渤海郡王,在位期间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并改成渤海王,还多次派出使臣与唐朝频繁沟通往来,并带回很多书籍,开发东北地区。

3.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一位于1655年出生,于1685年逝世的满洲正黄旗人,也是先后创作出《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作品的清词三大家,而这个在中国词坛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历史人物创作的作品主要以咏物咏史、描绘爱情友谊为主。

4.海兰察

海兰察是一位于1738年出生,并于1793年逝世的清朝十大名将之一,而这位清代将领一生率军先后平定林爽文、廓尔喀、准噶尔部,并且远征缅甸,赢得大小金川之战,击退廓尔喀军,一生战功赫赫,为中国版图的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5.赫舍里·索尼

这是一位于1601年出何时能,并于1667年逝世,一生经历两朝,先后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在朝中先后担任内大臣、辅政大臣、内务府总管等职的清朝四大辅臣之一,并且还受封一等公的荣誉,除此之外,对后金的外交沟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6.章佳·阿桂

阿桂是一位于1717年出生,并于1797年逝世,在1738年入朝,并在朝中先后担任过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的清朝中期重臣,而这位军事统帅还多次率军东征西讨,远征缅甸、参与大小金川之战、镇压林爽文起义等战役均有其参与。

7.萨布素

萨布素是一位于1629年出生,并于1701年逝世,在1644年到1661年间参与抗俄战斗,并击退沙俄侵略军的中国清朝抗俄名将,除此之外,还对东北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治理当地水患,还因抗击俄军的成功,在1689年辅助签订尼布楚条约。

8.李金镛

这是一位于1835年出生,并于1890年逝世,早年随父经商,在1860年投效淮军的清末官员,而这位官员还在1887年开始挖掘近况,开创了中国官督商办金矿的先例,并且在两年间就获得了4万两黄金,这也大大缓解了清朝末年国库空虚的困窘境地。

9.马占山

马占山是于1885年出生,并于1950年逝世,发迹于奉系,经历了九一八事变成为黑龙江政府军事总指挥,并开始率领官兵参与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爱国将领,这位民族英雄指挥的江桥抗战而成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而后还先后参与西安事变、七七事变、解放战争等。

10.赵尚志

赵尚志是于1908年出生,于1942年逝世,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之一,而这位军事将领先后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建立珠河、汤原抗日根据地,在五常和巴彦地区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的抗联司令。

二、黑龙江历史沿革

历代以来,黑龙江地理疆域主要围绕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三江流域发展演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到了近代,黑龙江地区的地理边界变化呈现出国界后移、省界变迁和区划演变三个特点。

一、清代以前的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而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东胡(山戎)、濊貊、肃慎(息慎)等民族先民已经与中原民族产生了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早在帝舜时代,即有“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周景王时宣布“肃慎,吾北土也”。夏商周时期,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有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就已向中原朝贡。公元前4—3世纪,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武周时,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逐渐征服周边靺鞨各部,于698年创立“震国”。713年唐廷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将军、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至762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诏令渤海为国,由羁縻州府升为属国。至9世纪,渤海国力达到顶峰,被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今朝鲜半岛东北部,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境内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5京、15府、62州、100余县。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726年,唐在黑水靺鞨(今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792年,唐设室韦都督府,地辖今黑龙江西部。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所灭,享国229年。辽代(契丹于947年改称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属金上京路统辖,金立国之都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金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以上京路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并设泰州和肇州。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实行了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

二、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产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

清代黑龙江地区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而略加改变,长时期内一直实行军府制(亦称“军政制度”),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镇守,直至清末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才开始设置行省的建制。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为抵御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于是,宁古塔、盛京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即两个行政区域。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黑龙江将军辖区初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19世纪中叶以来,沙俄再次武装入侵黑龙江地区。19世纪50年代,沙俄趁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大衰之际,大肆武装入侵黑龙江,并不断向清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全省总面积约57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省会驻齐齐哈尔城。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州)和散厅(州)。至1911年(清宣统末年),全省分设3道、7府、6厅、1州、7县及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三、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至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受黑龙江省省长监管,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1920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1925年,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从1917年起,中国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1920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成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5日,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1915年至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黑龙江省共有42县、11设治局。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境内有22县。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四、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10省和2特别市(后改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辖5市、76县、3旗。

五、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将今黑龙江省境内划分为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1945年底至1946年初,黑龙江地区处于国共双方激烈争夺各立政权之际。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战争后期调整合并为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1949年以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决定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

六、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2个旗、1个矿区。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至1966年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政权单位。196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作为边疆省份,黑龙江省的边界线亦因中俄东段国界的最终划定而发生变动。从1992年至2005年中俄达成一系列协定,最后的勘界工作于2007年完成。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备受瞩目的黑瞎子岛,一半领土回归中国,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至此最终确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内所辖的市(地)、县(区)的亦大调整。截至2019年8月,全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7个县(市),其中县级市21个;有891个乡镇,其中乡345个、镇546个;有314个街道办事处。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总人口3751.3万人。

历代以来,黑龙江地理疆域主要围绕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三江流域发展演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到了近代,黑龙江地区的地理边界变化呈现出国界后移、省界变迁和区划演变三个特点。

一、清代以前的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而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东胡(山戎)、濊貊、肃慎(息慎)等民族先民已经与中原民族产生了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早在帝舜时代,即有“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周景王时宣布“肃慎,吾北土也”。夏商周时期,生息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有肃慎人和索离人等,就已向中原朝贡。公元前4—3世纪,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南部。秦以后,在黑龙江地区生息活动的先后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武周时,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逐渐征服周边靺鞨各部,于698年创立“震国”。713年唐廷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将军、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至762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诏令渤海为国,由羁縻州府升为属国。至9世纪,渤海国力达到顶峰,被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今朝鲜半岛东北部,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境内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5京、15府、62州、100余县。地跨今黑龙江东部和南部。726年,唐在黑水靺鞨(今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792年,唐设室韦都督府,地辖今黑龙江西部。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所灭,享国229年。辽代(契丹于947年改称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属金上京路统辖,金立国之都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金朝在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以上京路下辖三路,即恤品路、胡里改路、蒲峪路;并设泰州和肇州。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实行了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

二、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产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

清代黑龙江地区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而略加改变,长时期内一直实行军府制(亦称“军政制度”),设置将军、都统、副都统镇守,直至清末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才开始设置行省的建制。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为抵御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于是,宁古塔、盛京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即两个行政区域。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黑龙江将军辖区初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19世纪中叶以来,沙俄再次武装入侵黑龙江地区。19世纪50年代,沙俄趁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大衰之际,大肆武装入侵黑龙江,并不断向清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全省总面积约57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省会驻齐齐哈尔城。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州)和散厅(州)。至1911年(清宣统末年),全省分设3道、7府、6厅、1州、7县及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三、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至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受黑龙江省省长监管,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1920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1925年,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从1917年起,中国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1920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成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5日,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1915年至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黑龙江省共有42县、11设治局。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境内有22县。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

四、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10省和2特别市(后改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辖5市、76县、3旗。

五、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将今黑龙江省境内划分为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1945年底至1946年初,黑龙江地区处于国共双方激烈争夺各立政权之际。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战争后期调整合并为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1949年以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决定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

六、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2个旗、1个矿区。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至1966年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政权单位。196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作为边疆省份,黑龙江省的边界线亦因中俄东段国界的最终划定而发生变动。从1992年至2005年中俄达成一系列协定,最后的勘界工作于2007年完成。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备受瞩目的黑瞎子岛,一半领土回归中国,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至此最终确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内所辖的市(地)、县(区)的亦大调整。截至2019年8月,全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7个县(市),其中县级市21个;有891个乡镇,其中乡345个、镇546个;有314个街道办事处。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总人口3751.3万人。

三、黑龙江简介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全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多条河流;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区域腹地,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现已成为我国对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开放的前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