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来护儿、徐铉、孙觉、来恒、卞宝第、张积中、江藩、仲并、王陶民、吴绮、江昱、倪文焕、秦恩复、夏之蓉、黄质夫、宗元鼎、唐绥祖、黄承吉、汪懋麟、景旸、乔莱、潘思榘等,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扬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来护儿
来护儿(?-617年或618年),字崇善,本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后居江都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来护儿幼聪而诡,好立奇节,胸有大志。开皇元年(581年),被授予大都督职务,并统领本乡的军队。因在平定陈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提升为上开府。后跟随杨素在浙江攻击高智慧的军队,追击到闽中,因为功勋卓著而被提升为大将军,并被任命为泉州刺史,受封襄阳县公。大业八年(612年),担任平壤道行军总管,率领军队渡海参加辽东之役。在卑奢城,大败高丽军。后官至左翊卫大将军,受封为荣国公。大业末期,宇文化及煽动兵变,来护儿入朝途中被抓获,遂被杀害。
徐铉
徐铉(917年-992年或916年-991年),字鼎臣,世称“徐骑省”。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中国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徐铉十岁能作文,起家为吴校书郎。后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元宗时,知贡举。历太子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后主李煜时,除礼部侍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于淳化二年(992年),病逝。徐铉与弟徐锴自幼苦学,未弱冠,即以文名称于时,号称“二徐”“大小徐”。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时称“韩徐”。其诗淡雅闲远,真率自然,不用险韵,不用奇字,平易浅切,类白居易。其文承晚唐骈俪之风,所存文多为骈文,甚至连墓志铭也用四六之体。徐铉精于文字学,善写李斯小篆。宋太宗雍熙初奉命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校订许慎《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其主要贡献是对《说文》精心校勘,恢复其原本真貌,一方面改正传写讹误,驳正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的谬误;另一方面辨正别体俗字。著作有《骑省集》《四部丛刊》等。
王念孙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转任工部主事、郎中。陕西道御史、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弹劾大学士和绅,后官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任职十余年。道光六年(1826年),因永定河道复溢被弹劾而归。道光十二年(1832年),逝世于北京私邸,享年八十九岁。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释大》等。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睢景臣
睢景臣(约1264~约1330),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其列入“名公才人”。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臧旻
臧(zāng)旻(mín),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东汉时期将领。《后汉书》称臧旻富有学识,胸怀大志,“有干事才”;桓帝时,为徐州从事,辟司徒府,除雍奴令。灵帝时,为吴郡太守。熹平初,拜扬州刺史,迁使匈奴中郎,将徵拜议郎,转长水校尉,历任中山、太原太守。《全后汉文》收录有其作品《上书讼第五种》。
许叔微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著书存世较少。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顾成
顾成(1330年-1414年),字景韶,江都人(今江苏扬州),祖籍湖南湘潭,明朝初期名将。顾成初为朱元璋帐前亲兵,明洪武八年(1375年),调守贵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顾成为普安卫指挥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任昭勇将军、贵州都指挥司同知。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顾成迁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建文元年(1399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与燕王朱棣作战,被俘。受燕王礼遇并重用,辅燕王世子守北平。顾成于永乐二年(1404年),论功封镇远侯,任贵州总兵官。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琛、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举兵相攻,顾成率军弹压。永乐十二年(1414年),顾成逝世卒,享年85岁。
吴文镕
吴文镕(1792年-1854年),字甄甫,号云巢,一号竹孙。江苏仪征县(今属扬州市)人,清朝官员。吴文镕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至礼部、刑部、户部侍郎。历官福建、湖北、江西、浙江等省巡抚。道光三十年(1850年),擢云贵总督。咸丰元年(1851年),吴文镕抵滇。咸丰三年(1853年),调湖广总督。咸丰四年(1854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兵败于黄州堵城(今湖北大冶),投水自杀。吴文镕督滇期间,清理积弊,整顿吏治,甄劾不职官员。平息文山李开甲、腾越、思茅边外少数民族暴动及镇康土舍刀大、刀六之乱。调兵扼守要隘,亲驻寻甸督师,围攻发起暴动的汤丹厂民马二花。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密切关注广西军情,力主坚壁清野,积谷练兵,严防滇黔、滇桂边境,积极为清廷镇压各地反清起义出谋划策。
张集馨
张集馨(1800-1878年),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咸丰元年(1851年)、六年、九年先后八次被召见。张集馨一生官场不得志,有自叙年谱传世,该年谱于1981年11月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出版。
孙觉
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历吴江、太平县;神宗即位,任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恢复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又入京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熙宁三年,“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徙湖州。移任庐州,改右司谏。又知苏州,徙福州,再连徙亳、扬、徐州。后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改任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任侍讲,升为右谏议大夫。韩缜建议提升孙觉为给事中,被孙觉辞谢。后升任吏部侍郎,掌领右选,又改主掌左选。后提升为御史中丞,因病请罢,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谢世。绍圣中,以孙觉为元祐党人,削夺职务追两官。徽宗即位,恢复其官职。历任七州,所到多有政绩,秦观说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淮海集》)换句话说,在各地卸任后,民众多数为他建生祠或列为名宦。高邮尚有四贤祠祀苏轼、孙觉、秦观和王巩四贤。
来恒
来恒(?-679年),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隋左翊卫大将军来护之子,唐初名臣来济之异母兄,唐朝宰相。来恒学行优秀,早年曾担任司封郎中。高宗上元三年(676年)三月,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年十二月,奉使巡抚河南道。仪凤四年(679年),来恒卒。来恒出身将门,但以学行称,与兄来济齐名。《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七收其与高宗等联句诗一首。《旧唐书》《新唐书》有传,参《旧唐书·高宗纪》《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五。
卞宝第
卞宝第(1824—1893),字颂臣,江苏仪征人。是东晋名相卞忠贞公之后,是传统卞氏“忠贞世家”的后裔。出生于扬州著名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官宦之家。
张积中
张积中(?―1866)字子中,号石琴。因排行第七,人称张七先生。江苏仪征人。贡生出身,后屡试不第,遂绝意仕途。道光年间拜周太谷为师,传习太谷学派,合儒释道三家为一。他一生著述颇丰,现存《张氏遗书》《白石山房文集》等19种。
江藩
江藩(1761年—1831年),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本籍安徽旌德之江村(今属白地镇),后为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江藩祖父江日宙由安徽旌德迁居扬州,并占籍甘泉。江藩受业余萧客、江声,博综群经,尤深汉诂。为古文词,豪迈雄俊,作《河赋》以匹江、海二赋。
仲并
约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弥性,江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幼好学强记,其母尝屏其所观书,几上仅余台历一册,明旦默记,纤悉不误。
王陶民
王陶民(1894~1940)近代画家。名甄,以字行,又字陶民、逃名,号逸摩。江苏高邮人,寓居上海。擅花鸟、走兽,兼擅指画,并工诗及篆刻。所作工笔花鸟,勾勒遒劲,敷彩华丽、雅隽有致。墨笔写意花卉则气韵秀逸,淋漓洒脱,用笔在陈淳与华嵒之间,能自出机杼,为识者共许。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吴绮
吴绮(1619年-1694年),字薗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国清代文学家,词人。吴绮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拔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1666年),授湖州府知府。湖州人称其为“三风太守”,说其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三年后被罢免,再未出仕。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吴绮擅长骈文,与陈维崧并称清初两大作手。他的骈文应用广泛,抒情、记事,甚至连书信、诗序也多用骈文来写,如《上龚大宗伯书》《董少君哀辞序》等都是其中的名篇。吴绮词也颇负盛名,其词文辞秀媚,富于情态,陈廷焯称之为“词中小品”。由于词中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句,吴绮被人唤作“红豆词人”。吴绮还工诗。其比较长于七古和律诗。律诗宗尚李商隐和杜牧,文辞富艳,风调悠扬。吴绮著有《林蕙堂全集》26卷,另著有《岭南风物记》《选声集》。还通戏曲,著有《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三种传奇,均已佚失。
江昱
江昱(1706~1775) 字宾谷,号松泉,清广陵(今江苏仪征市)人。少时天赋聪敏,有圣童之目,安贫好学,博涉群籍,贯通经史,尤精《尚书》,被袁枚称为“经痴”。
倪文焕
倪文焕,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
秦恩复
秦恩复(1760~1843)乾隆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生,道光二十三年卒。清藏书家、文字、校勘家。字近光,号敦夫,江苏江都人。年八十四岁。
夏之蓉
[清](一六九七至一七八四)字芙裳,号醴谷,江苏高邮人。雍正四年举人,官盐城教谕,十一年进士,乾隆元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提督广东、湖南学政。以古文之学校士,选录其优秀编为《汲古篇》。曾经主讲钟山丽正学院。性喜游历,足迹遍及海内。所至之处题咏唱酬无虚日。虚怀向学,乐善好施。尤喜奖掖寒士,盛名为海内所敬仰。之蓉天才宏放,通经史。诗作文篇为时人争相传诵。歌行尤跌宕淋漓,又长于论古。著有《半舫斋诗文集》、《半舫斋偶辑》、《读史提要录》等。
黄质夫
黄质夫 (1896年-1963年),江苏仪征人。中国乡村教育先驱之一。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毕业后,即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创办主持江苏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前后长达20余年。他创办了贵州师范,力倡“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乡村学校化,学校乡村化”的主张,建立了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积极的倡导、示范作用。
宗元鼎
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号梅岑,又号香斋、东原居士、梅西居士、小香居士、芙蓉斋、卖花老人等,江都(今属扬州)人。康熙十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工诗善画,与兄元观、弟元豫、侄之瑾、之瑜时称“广陵五宗”。
唐绥祖
唐绥祖(1686—1754),字孺怀,号莪村,江苏省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黄承吉
黄承吉(1771年12月22日——1842年8月8日),清代江苏江都人,字谦牧,号春谷。生于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日(壬寅年,己酉日),享年七十二岁。
汪懋麟
汪懋麟(1639年—1688年),字季甪,号蛟门,又号十二砚斋主人,晚号觉堂。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汪懋麟少聪颖,从宿儒王岩学古文,得其指授颇多。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官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乾学荐,入明史馆充纂修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蜚语罢归。归田后锐意著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岁。汪懋麟居京师期间,与宋荦、王又旦、曹贞吉、颜光敏、叶封、田雯、谢重辉、林尧英、曹禾互相倡和,称名辇下,号“金台十子”,亦称“辇下十子”、“长安十子”。又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生平著述颇丰,今存《百尺梧桐阁诗集》16卷、《百尺梧桐阁文集》8卷、《百尺梧桐阁遗稿》10卷、《锦瑟词》。概述图来源:《汪懋麟像》由禹之鼎描写,恽寿平补绘背景
景旸
景旸(1476--1524),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上元籍。字伯时,号前溪。明正德三年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与乡人蒋山卿、赵鹤、朱应登,并称江北四才子。
乔莱
乔莱(公元一六四二年至一六九四年),字子静,号石林,江苏宝应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年五十三岁。
潘思榘
潘思榘(1695-1752),字絜方,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朝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福建巡抚,入祀京师贤良祠,谥敏惠。
二、扬州历史沿革
扬州有25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大约距今7000~5000年前,淮夷人就在扬州一带劳动生息,并有了水稻栽种。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和亲匈奴还早80多年。东汉末年,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10多年后,被广陵太守张纲劝降。但不久,许多曾参与起义的农民又响应并参加了黄巾起义。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589年,隋灭陈,建立统一的隋政权,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至此,完成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隋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大运河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扬州随之改为江都郡。605-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曹庄。619年,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江都,称皇帝,国号吴。620年,扬州为唐军占,名称屡有更改;626年,复称扬州,治所在今扬州。
唐代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富甲江淮,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为成都古称)。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作用。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侨居扬州的客商主要来自波斯、大食、新罗、日本等国。日本遣唐使到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行书,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政权。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887年,杨行密开始入主扬州。919年,其子杨渭(隆演)就吴国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渭卒,弟杨溥即吴王位;927年,杨溥即皇帝位,改元贞元,史称“杨吴”。937年,徐知诰迫杨溥禅位,自即帝位,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7年,后周取南唐江都府,复称扬州。
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每年商业税收约8万贯,居全国第三位。1127年,宋高宗赵构迫于金人进逼,在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275-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和扬州人民一起与元军展开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仅剩数千人。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文化方面,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到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代,运河扬州段经几次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1556年,扬州建“新城”。文化方面,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著名杂剧、小说作家。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在扬州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以万计。
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纷纷在扬州建起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其间,出现了以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任大椿、汪中、焦循、阮元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雕版印刷和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剧以及棋艺、琴艺等均在清代达到较高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漕粮改经海上运输,淮盐改由铁路转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扬州在经济上逐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扬州府属的瓜洲、仪征等地军民奋起抵抗英军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一带与清兵激战。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扬州人熊成基在安徽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于1908年11月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1911年11月,扬州人孙天生在扬州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扬州光复”。
1912年,“中华民国”废扬州府,置江都县。1922年,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1925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扬州一带组织、*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1931年,扬州洪水泛滥,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60多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1937年10月,*长江局派员在扬州建立中共扬州特别支部,与扬州各界人士一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2月,侵华日军占据扬州,以陈文为首的扬州抗日义勇团在扬州北乡展开抗日斗争。1939年初,新四军贯彻*东进北上的方针,着手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挺进苏中,在江都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尤其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比较有影响的有朱自清、刘师培、李涵秋、贡少芹、张丹斧、陈含光、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李俊民、韩北屏、许幸之、江树峰等。朱自清是对中国文学很有影响的人物。李涵秋创作的33部小说中,以反映扬州里巷风俗轶闻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1948年底至1949年4月,扬州各县相继解放。1949年1月25日,今扬州市区解放,设置扬州市;以仙女庙镇为治所,另建江都县。
三、扬州简介
地理位置: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商贸港口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扬州现辖1县(宝应)、2市(高邮、仪征)、3区(江都、邗江、广陵)和3个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辖区土地面积659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48.46万人;市区面积2349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31.16万人。
经济总量: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4.98亿元,可比价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4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3673元和29332元,增幅分别为5.4%、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91亿元。
产业科创名城:扬州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战,加快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以科技产业综合体为代表的科创载体群运营水平,加快构建以人才、政策、金融为重要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以323+1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7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2%。
文化旅游名城: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始,迄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扬州曾铸就了两汉、隋唐、清康乾年间三次大的辉煌,留下了李白、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板桥、朱自清等历代大批名人雅士的足迹,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29处。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戏曲、扬州工艺、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美食等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古琴、剪纸、雕版印刷、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漆器、玉雕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牵头申报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何园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近年来,扬州持之以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生态宜居名城:扬州生态环境秀美,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是住建部美丽宜居试点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建成并对外开放免费公园306个,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19㎡,相当于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绿色客厅”,分布均衡、层次分明的城市公园体系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