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温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温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孙诒让、周达观、赵士桢、卓敬、驺摇、郭沔、玄觉、陈傅良、许景衡、孙衣言、孙希旦、徐谊、王允初、高友玑、周行己、黄绍第、戴溪、周去非、吴表臣、刘安节、潘柽、郑噩,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温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孙诒让

孙诒让(1848年9月11日-1908年6月20日),字仲容,号籀庼,被誉为三百年绝等双”,启后承前一巨儒”,浙江温州瑞安人。中国清末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古文字学家,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教育家。孙诒让幼承家学,聪颖好学。13岁即撰成《广韵姓氏刊误》一书,18岁时又写成《白虎通校补》。曾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1867年,中举人。后,五赴礼闱不第,遂绝意仕进,专攻学术,著书三十多种。孙诒让晚年,坚辞清廷的多次征召,专以办学校、开风气为己任。1896年,在瑞安创建“算学书院”,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次年力赞项崧等人创办瑞安方言馆,讲授国文、英文及外国史、地理等。同时与友人在温州创办蚕学馆,教授中外种桑养蚕之学。1901年,将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更名为瑞安县普通学堂。1908年,因劳累过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岁。孙诒让治学的范围广泛,主要成就集中在古籍整理和古文字研究两方面。古籍整理方面的代表作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书。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契文举例》和《名原》。《周礼正义》一书,集前人研究《周礼》之大成,广泛而详细地征引各种文献。已为《周礼》的可信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章太炎赞许为"古今之言《周礼》者莫能先也。其书《契文举例》是中国第一本考释甲骨文的研究著作。该书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和先例。

周达观

周达观(约1266年-1346年),字达可,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元代地理学家。元贞元年(1295年),以钦使随员(翻译)的身份,奉命随元使团出访真腊(今柬埔寨)。他从温州港出发,南行广州,经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蒲、查南等南洋多国,在海上航行3个月后抵达真腊国都吴哥。周达观在吴哥逗留约1年后,于大德元年(1297年)回国。他据所见所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成为研究柬埔寨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料,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1861年,在该书的指引下,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热带雨林中重新找到了吴哥窑。

赵士桢

赵士桢(约1553年-1611年),字常吉,号后湖,明代军事发明家、火器研制专家,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早岁为太学生,游于京师。一生中研制改进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万历二十五年(1597),赵士桢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条陈,建议制造番鸟铳。其中“迅雷铳”、“掣电铳”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赵士桢将其中七架绘了图样,并撰文对其构造、制法、打放架势等作了详尽说明,名为《神器谱》。此后,赵士桢不断精益求精。至万历三十年,改进原来只能连发五弹的迅雷铳,使其可以“战酣连发”,一气发射十八弹。他还发明了“火箭溜”,这一发明,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赵士桢发明的“迅雷铳”、“掣电铳”、“火箭溜”、“鲁密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影响巨大,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高度评价。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概述图片来源:南几绘《赵士桢画像》

卓敬

卓敬(约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卓敬智虑深远、大节经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杀,灭三族。遗著有《性理发明》10卷、诗文50卷。明末李维樾、林增志编其文集《忠贞录》3卷、附卷1卷、遗书10卷。

驺摇

驺摇,姒姓,欧阳氏,号毋馀。秦汉之际人,越王勾践的后裔。西汉时期诸侯国东瓯国国君。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后,遗民南迁瓯越(东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起兵抗秦。驺摇率领瓯越吏民从诸侯反秦,后又参与楚汉之争,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由于驺摇“平秦佐汉”有功,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为海阳侯。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晋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驺摇善于治理,精勤开发,改变了瓯人“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为食的状况,对瓯越早期经济、文化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推为“东瓯人文始祖”,世称他为“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为纪念他的开辟之功,每年古历三月初八有拥东瓯王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的民俗。

郭沔

郭沔(约1190年-1260年),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中国南宋琴师。郭沔于嘉泰、开禧年间(1201年-1207年),在临安光禄大夫张岩家作清客,期间曾协助张岩将宰相韩侘胄家藏古谱和民间琴谱编成《琴谱》十五卷。后韩侘胄被杀、张岩被贬,郭沔便移居南岳衡山,不知所终。郭沔创作了《潇湘水云》《飞鸣吟》《秋鸿》《泛沧浪》《春雨》《秋雨》《步月》等琴曲,其中《潇湘水云》《秋鸿》规模宏伟,构思严密,表现深刻,体现出琴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潇湘水云》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由其协助编成的《琴谱》十五卷,对后来的《紫霞洞琴谱》有重要影响。

玄觉

玄觉禅师(665~713),唐代僧。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陈傅良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陈傅良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建院篇》、《历代兵制》、《毛诗解诂》、《八面锋》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许景衡

许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瑞安白门(今浙江温州瓯海)人。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名臣、学者、诗人。许景衡于绍圣元年(1094年),中进士,在选调久之,足不至权要之门。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为敕令所删定官。迁承议郎、丞少府监。乞外任,除大名少尹,改通判福州,任满请奉祠。宣和二年(1120年),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忤王黼、蔡攸、童贯被逐。钦宗即位后,以左正言召,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谕德,迁中书舍人。宋高宗即位后,以给事中召,除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许景衡以建都建康之议为黄潜善排沮,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忧愤而卒,年五十七。许景衡著有《横塘集》20卷,与周行己的《浮沚集》是如今可见最早的两部温州文人的传世文集。许景衡从事于理学,亦致力于诗赋文辞。其论诗渊源苏黄,重笔力气象,不尚苦吟。其诗多咏本土山川风物,以五七言律为主,著有《横塘》《吹台山》《过闲心亭》《寸碧亭》等。

孙衣言

孙衣言(1815~1894),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 。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疾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有《逊学斋诗文钞》。

孙希旦

孙希旦(1737年-1784年),字绍周,号敬轩,浙江瑞安桐田里(今碧山)人。清代官员。孙希旦自幼聪慧外显,年幼跟随父亲读经书时,仅读三四遍就能背诵,12岁便中秀才入县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孙希旦由廪生应乡试而中举后赴京城准备参与会试。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礼部会试上,其中得正榜,得内阁中书,回家候缺,两年后得补授。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开局办书,孙希旦参与编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再赴京城,试礼部,登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同年秋,母亲去世,又回瑞安。次年,受温州知府郑沄邀请,他主讲于温州中山书院,教人以行谊为先,尤重视以经史为学问之基础。两年后,再到京城,任武英殿分校官,国史馆、三通馆纂修官,以勤勉自励,手不释卷。重订、厘正《契丹国志》和《大金国志》,这是乾隆皇帝交办的差事,经先生手订,书成,皇帝以为佳善,而先生已因事繁过劳病得不轻。今查阅《四库全书》史部,可见二书题前均有“钦定重订”。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因病逝世,年仅49岁。孙希旦所撰写的《礼记集解》一书深受晚近学者的推重,被认为是以义理为基础的《礼记》诠释的代表作,以经史证经,考制度而明礼义。亦著有《初到宝方寺寓斋作》《宝方寺竹》等。

徐谊

徐谊(1144~1208),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州知府、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司、吏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后因受到排挤,被贬为惠州团练副使。嘉泰二年(1202年),重获起用江州知府。开禧三年任建康府知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元年(1208年),改任隆兴府知府,死于任上,享年65岁。在学术上,于永嘉学派别学为一家,形成平阳学派。事见《水心集》卷二一《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宋史》、民国《平阳县志》有传。

王允初

王允初,字元甫,永嘉县楠溪人。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初任南康(今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司户,为谢深甫赏识,荐为荆湖北路抚干,改任吴江县知县,因丁忧未赴。

高友玑

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宋朝太尉高琼之后,明朝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襄简。

周行己

周行己(1067-1125),宋代学者,字恭叔,世称浮沚先生。祖籍瑞安县芳山乡文周湾(今属瑞安市湖岭镇)。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官太学博士,因亲老归教乡里,诏授州学教授。后罢官回乡自筑浮沚书院,传授程颐伊洛之学。其教学活动对温州乃至浙江学术发展颇有影响。著有《浮沚集》。

黄绍第

黄绍第(1855—1914),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戴溪

戴溪(1141—1215),字肖望,或作少望,号岷隐,学者称岷隐先生(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三),永嘉(今浙江温州)永嘉鲤溪乡杏岙村人。

周去非

周去非,字直夫,生卒年:1134~1189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行己族孙。南宋地理学家。隆兴元年进士。历钦江教授,淳熙中,通判静江府。1178年,所著《岭外代答》出版,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吴表臣

吴表臣(1084—1150年),字正仲,晚号湛然居士,永嘉人。

刘安节

刘安节字元承(1068一1116),永嘉人。少与弟安上师事程颐,以学行为推重,号称“二刘”。登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进士。官起居郎,太常少卿。除御史,决大狱,多所平反。后谪知饶州,徙宣州。值患水疫。安节设法拯救,全活甚众。卒於官。安节著有《刘左史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潘柽

潘柽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温州在宋代以前,诗名卓著的人很少,特别是有自己的理论、诗风,能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南宋时期的永嘉“四灵”诗派。而潘柽这位诗人,却是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叶适说:“永嘉言诗,皆本德久。”德久是潘柽之字。明代徐学聚《两浙名贤录·赵师秀》对此有明确的说明:“自乾(道)淳(熙)以来,伊、洛之学方行,诸儒类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律吕之相宜也。潘柽出,始创为唐诗,而(赵)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这是说:南宋初期以来,由于周敦颐、二程的道学兴起后,文人受道学观点影响,重义理轻文艺,不去体验声病律吕的相宜。潘柽反对这种做法,始仿创晚唐诗体,以后赵师秀、徐照等“四灵”继承他的遗绪,经过“四灵”的努力创作,晚唐诗风盛行全国。

郑噩

郑噩 (1128—1184) ,字仲酉,舥艚新城水心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进士,官天台县尉、武义县丞、新淦县令、临江军事参军。治狱察办坚明,无冤案,邑民赞誉。南宋淳熙十一年十二月卒,享寿五十六岁。

谢庭循

谢庭循(1377-1452),名德环,也单称环,以字行,号梦吟、乐静。浙江省永嘉鹤阳人,是谢灵运的后裔。父时中,字必达,号清趣,工画,诰赠武德将军、锦衣卫千户。庭循幼承家学,多才多艺,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在温州一带有盛名。

侯畐

侯畐(1204年—1258年),字道子,号霜崖,宋朝时期浙江省乐清市缑山(今属蒲岐镇)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进礼部考试,未取,弃文习武。

王叔果

王叔果(1516年-1588年),字育德,号西华,永嘉县华盖乡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村)人。中国明朝官员。王叔果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随父王澈居北京。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始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次年,任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升兵部职方协司署郎中,检阅蓟镇守军,裁减昌平提督,并奉兵部尚书杨博命修成《京营志》。嘉靖四十年(1561年),转武选清吏司署郎中,分修《武选条例》,得到杨博的倚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分管承天、德安两府。承天辖钟祥、京山、潜江三县,后迁广东按察副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风疾辞官回里。王叔果回乡扫墓时,遇倭寇猖獗,上疏请筑永昌堡,多方筹集资金,由其弟叔杲负责监造,次年,落成,使一乡得到保障;他辞官回乡后,捐资修筑了陈大埭、黄石浦东一带海塘,在第二桥建水闸;设义塾、购置义冢;为乡人请减渔税,合理处理盐税;与弟叔杲在大罗山建缭碧园,优游林下,热心公益。王叔果还编纂了《嘉靖永嘉县志》九卷。著有《半山藏稿》二十卷。

俞道安

俞道安(?-1121年),永嘉楠溪人。是北宋末年响应方腊起义的温州农民军领袖。

王开祖

王开祖(约1035年-1068年),字景山,人称儒志先生,永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北宋理学家。王开祖于皇祐五年(1038年),中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佐处州丽水县。后退居不仕,杜门著书,设塾授徒,讲明理学,从学者常数百人。王开祖后又被举荐,未赴任而卒,年仅32岁。王开祖在周敦颐、程顥、程颐尚未以理学名于世之前,“独能研精覃思,发明经蕴”,深受学者推崇。言“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认为“君子之道始于复,成于泰,极于夬,而“复者,性之宅,无妄者,诚之原”。“永嘉后来问学之盛,盖始基之”,为永嘉理学开山祖,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著有《儒志编》1卷。

宋之才

宋之才(1090年~1166年),字庭佐,温州平阳(今属浙江)宋桥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调贵州主簿,改京兆府学教授。因尚书右丞许景衡极力推荐,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

陈黻宸

陈黻宸(1859年—1917年),幼名芝生,一名崇礼,后名黻宸,字介石,晚年改名芾,室号饮水斋、烛见知斋。浙江瑞安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被誉为“浙江大儒”、“史学巨子”,与陈虬、宋恕三人是名重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东瓯三先生”。45岁考中进士,曾先后担任浙江省谘议局议长、浙江省民政部长、民国首届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

张天骏

张天骏字鸣佩。浙江仁和(今余杭)人。行伍出身。初为千总,留用在京营。后调往福建水师,因出洋捕盗有功,累升至广东提督。1743年(清乾隆八年),奉命从海上将粮食运到台湾,平价出售,授台湾镇总兵官。任职期间,勤谨奉公,使兵民相安。1746年升福建水师提督。离台后,民众于风神庙立去思碑以示怀念。

林一龙

林一龙,字景云,宋永嘉县篁潭(今黄潭村 ) 人。 咸淳七年( 1271 )进士,先任绍兴教授,继任史馆检讨,调秘书郎兼说书。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永嘉表山)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

李少和

李少和(930—1021),名士扬,字性柔,少和为其别号,温州市永嘉鲤溪乡人。北宋开宝年间(968—976)进士。

曹叔远

曹叔远(1159—1234)宋代官员。字器远,初名叔遐,南宋浙江瑞安曹村(原许峰)人。绍熙元年进士,历官国子学录、涪州通判、工部郎、袁州知府、太常少卿、礼部尚书、徽猷阁待制。曹叔远是宋代方志学的重要人物,曾撰《永嘉谱》二十四卷,又主持编纂《江阳谱》(今泸州)八册、《李渠志》等书,可惜后两者均未见原书,仅零星保存于其他文史资料中。

戴栩

戴栩,字文子,宋永嘉县菇田人。

蔡任

蔡任,字子重,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府平阳县万全乡步廊里(今平阳县昆阳镇步廊村)人,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曾知松阳县、钱塘县。父蔡必胜,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武举第一,光宗绍熙年间曾知閤门事,世称蔡知閤;母杨氏,封宜人。兄弟四人,排行第二。

徐自明

徐自明(?—1220年后不久),字诚甫,号慥堂,永嘉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任富阳县主簿。

二、温州历史沿革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三、温州简介

市名溯源 温州夏称瓯,商称沤,周称欧,汉称东瓯,东晋始称永嘉,唐始称温州。唐后历时 1300 余年,州名无改。始置温州之时为唐上元二年(675),因地处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人文概貌 温州有 5000 余年文明史。新石器时代,温州属于好川文化,是良渚文化在瓯江流域的晚期形态。据曹湾山(老鼠山)、下龙山等代表性文化遗址,温州先民在沿海地带的岗丘之上建立聚落,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经济形态,条纹着黑陶、小型石锛、扁铤石镞等构成温州史前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周代,温州文化地位提升、逐渐融入华夏文明,关于“瓯”的记载开始见诸文献。西汉初年,东瓯国建立,东瓯王驺摇因此被视为温州的人文始祖。经西汉建元三年(前 138)、元封元年(前 110)两次内徙,“东越地遂虚”,社会发展受严重打击。东汉永和三年(138)设立永宁县,官府统治的社会秩序重新建立,温州被正式纳入朝廷的控制体系之中。

三国两晋时期,温州工农业发展较快,在造船、制瓷、蚕桑等方面成就突出,瓯窑烧制的青瓷在晋代享有盛名。晋室南渡后,永嘉建郡,温州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在一年任期内作山水诗 20 余首,使温州成为中国山水诗发源地 ;与几位僧人辩论佛法,写下《辨宗论》,说明南朝时佛教在温州已经颇为盛行。同时,温州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永嘉郡记》由郑缉之编纂完成。

唐初,永嘉僧人玄觉创立南宗禅宗的重要支派——永嘉禅宗,提倡“人间不异山林,禅修寄于日用”,征服广大信徒,所著《证道歌》风靡一时,流播中外。随唐代科举制度推行,温州出现最早一批登第入官的士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李钧、李锷兄弟以“道举”登第,李钧官至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李锷官至京兆府法曹参军。吴畦、薛正明分别在唐大中十三年(859)、唐天祐三年(906)登进士第。

五代时期,吴越国在温州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垦辟农田,修筑城垣,使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宋元时期,尤其南宋,温州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累计产生进士 1583 名,其中南宋进士 1371 名。除了科举上的成功,宋元时期的温州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亦有所成就。“永嘉学派”由王开祖、周行己、薛季宣、陈傅良等温州学者共同创立,至叶适而集其大成,在南宋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强调儒者必须“弥纶以通世变”,倡导事功,杜绝“理学”和“心学”的空虚之弊。受“永嘉学派”影响,温州士人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南宋末年,该学派日渐式微,但强调事功的实务精神被温州人继承下来,化为最显著的人文特质。与“永嘉学派”并称“二霸”的南戏,产生于南北宋之交的温州,是中国成熟最早的戏曲形式。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南宋后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们所编的《张协状元》。元代,温州南戏发展得更加成熟,四大南戏(《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中,至少 2 部为温州人所编演。元末瑞安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曲之祖”,是迄今为止中国戏剧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搬演最频、流传最广的戏曲作品。南宋后期,四灵诗派在温州形成。其归宗晚唐,专攻近体,取材于琐碎的日常生活或山水小景,抒写个人闲情野趣,注重诗歌的艺术审美效果,打破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旧格套,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学流派。

宋元是古代温州港口最繁荣的时期。借助航海之便,该时期的温州人开始走出国门。北宋初年,温州士人周伫随商船航海至朝鲜半岛,受到高丽国王的赏识和重用,官至礼部尚书。元元贞元年(1295),永嘉人周达观随元朝使团从温州港扬帆出海,出使真腊(今柬埔寨),以其见闻写成《真腊风土记》。在造船、制瓷等传统工艺继续发展的同时,温州地区的漆器、刺绣(瓯绣)、造纸(蠲纸)等技艺后出转精,其中漆器在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都有专门售卖的商铺,并远销国外。其时,温州的农业技术进步显著,水利设施趋于完善,双季稻逐渐推广,农作物品种增加。南宋淳熙年间,温州知州韩彦直调查研究辖境内柑橘种植情况,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元代,棉花在温州获大面积种植,平阳人陈高作诗《种橦花》记载之。

明清时期,温州从贸易港口转变为海防要地,社会发展模式随之发生较大改变。明后期倭寇的侵扰,清初的迁界之乱,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至今犹存。温州民间丧礼,出丧队伍要鸣铳开道,而铳就是明代抗倭斗争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古代火器。据民间口耳相传,温州南拳中某些拳种被发明或改进于抗倭过程中。当地人不但组织乡兵,修筑城堡,直接投入抗倭斗争,还从事科技发明,改进武器,以增强国防力量。赵士桢(1552—1611)是明代最重要的发明家之一,一生研制改进多种火器,如“火箭溜”“迅雷铳”等,并写成《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等有关火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的著作。其成就被认为足以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等并列。其时,温州形成繁荣的家族文化,体现于该时期温州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明代乐清章纶家族,高友玑家族,侯廷训、侯一元家族 ;永嘉场(今龙湾永强)有王瓒家族,张璁家族,王叔果、王叔杲家族等。清代在瑞安有孙氏家族(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氏家族(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等。在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身上,如明代“开国帝师”刘基,以及嘉靖皇帝的内阁首辅张璁,体现出温州地域“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

鸦片战争后,为了应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温州士人张振夔、孙衣言等率先提出复兴“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主张。清光绪二年(1876),温州开埠。随着与北面的上海、宁波,南面的福州、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建立航线,温州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洋货大量输入,传教士、西学书籍、现代书报带来全新信息,救火会、医院、西式学校等现代社会组织纷纷成立。在时代潮流激荡下,诞生一批卓越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孙诒让、黄绍箕以及号称“东瓯三先生”的陈虬、陈黻宸、宋恕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则有新文化运动的巨擘郑振铎、一代词宗夏承焘、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者夏鼐等。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瑞安学计馆创办起始,温州现代数学教育的历史超过一个世纪,走出姜立夫、苏步青、谷超豪等 200 余位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温州因此被誉为“数学家之乡”。方言 温州地处我国吴语方言区与闽语方言区的交界地带,方言种类多,差异大。温州市境内存在互相听不懂的方言12 种,以瓯语为主。瓯语的使用范围遍及全市所有的 12 个县(市、区),大致分为瓯江南片、北片瓯语。

市树市花 1985 年 7 月,温州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命名温州市树、市花的决定》,命名榕树、茶花为市树、市花。

人口 2019 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 930万人,比上年增加 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655.6 万人,农村人口 274.4 万人。城镇化率为 70.5%,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 832.37 万人,同比增加 36198 人,其中鹿城区 78.55 万人、龙湾区 34.05 万人、瓯海区 46.32 万人、洞头区 15.49 万人、乐清市 131.49 万人、瑞安市 125.82 万人、永嘉县 98.79 万人、文成县 41.08 万人、平阳县 88.45 万人、泰顺县 37.30 万人、苍南县 135.03 万人(含龙港市)。户籍人口中,男性 430.86 万人 ,女性 401.51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 51.8%和 48.2%。 全 年 出 生 98779 人, 其 中 男婴 52028 人、女婴 46751 人。人口出生率11.9‰,同比下降 1.1 个千分点 ;死亡率5.2‰,同比下降 0.7 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 6.7‰,同比下降 0.4 个千分点。

民族 温州是汉族聚居,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 年 11 月 1 日)显示,温州市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 30.17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25% ;有土家族、畲族、回族等 52 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万人以上民族 6 个,以土家族、苗族和畲族为最多,分别为 7.6 万人、7.5 万人和4.9 万人,主要分布在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4 个县,具有大分散和小聚居相结合的特点。全市民族乡镇 7 个,分别是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泰顺县竹里畲族乡、苍南县岱岭畲族乡、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全市有民族村 111个,其中洞头区 1 个、乐清市 1 个、瑞安市 4 个、永嘉县 1 个、文成县 26 个、平阳县 12 个、泰顺县 20 个、苍南县 46个。全市外来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 37.8 万人,主要来自湖北、贵州、湖南、新疆等省区,大多数在市区和经济发达城镇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

宗教 温州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传播源远流长,信徒众多 , 民间信仰风气也较盛。至 2019 年末,温州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3958 处,其中佛教 1434 处、道教 1042 处、天主教151 处、基督教 1331 处。另有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 4 处。2019 年,全市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6912 处,其中符合《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办法》并已登记编号的场所 5130 处,其中甲类3022 处、乙类 2108 处。市级爱国宗教团体有温州市佛教协会、温州市道教协会、温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温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温州市基督教协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