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泉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泉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洪承畴、施琅、曾公亮、蔡确、苏缄、梁克家、留正、欧阳珣、洪天锡、詹仰庇、陈从易,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泉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洪承畴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初,累迁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镇压陕西农民军。旋晋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曾击败高迎祥、李自成部。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崇祯十四年(1641年)统兵十三万出山海关,救援锦州,在松锦之战中为清军所败。次年被俘于松山,遂降清,隶镶黄旗包衣牛录(后入镶黄旗汉军)。顺治元年(1644年),任秘书院大学士。次年,南下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顺治十年(1653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赐“经略大学士”印,驻扎长沙,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以目疾请解任回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致仕,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康熙帝追赠他为少师,赐谥号“文襄”。洪承畴是明清之际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有观点认为,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中国清朝水师名将。施琅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通阵法,善水战,熟悉海上风候、潮汐。清顺治三年(1646年),从郑芝龙降清,后投郑成功抗清,任左先锋,会兵相继攻占漳浦、云霄(今均属福建)等地。顺治八年(1651年),因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复降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福建水师提督,于次年,遣兵击败南明延平王郑经(郑成功之子)于海门(今龙海东北),攻取浯屿、金门,加右都督。康熙三年(1664年),献策筹攻台湾,授靖海将军。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三次率军进攻台湾,失利。康熙六至七年(1667年至1668年),两次上疏密奏攻取台湾,因清廷对台方略由攻转守,遂被召入京,改任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谋攻取台湾事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澎湖海战中,利用天候和潮汐适时集中、分散兵力,占澎湖,迫郑克塽(郑经之子)以台湾归降。于康熙三十五(1696年)年,卒于官,终年76岁。施琅坚决主张在台湾设防留守,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安全,而且也有利于大陆与台湾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利于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施琅对统一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康熙的“温旨慰劳,赏鸯优渥”,并鼓励其“益加敬慎,以保功名”。施琅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其著作有《平南实录》四卷等。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3月15日-1078年3月9/10日),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人。北宋政治家、学者,刑部郎中曾会的次子。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授会稽知县,为官有能,自地方官员,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授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拜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年老罢相,出任检校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判永兴军,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廷,赐谥“宣靖”。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曾参加编撰《新唐书》,又与丁度合编《武经总要》。《武经总要》为北宋中期官方编纂的综合性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全面、系统的反映。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已佚。(概述图来源)

蔡确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中国宋代词人、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蔡确在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初附王安石以进,累擢为监察御史里行。善观皇上之意,与时上下。及知神宗已厌王安石,即疏其过以贾直。又善以起冤狱以夺人之位而居之。劾罢熊本,遂代其为知制诰。治陈安民狱而劾罢中丞邓润甫,遂得迁中丞。弹劾参知政事元绛,遂得代其位。元丰五年(1082年),拜为右相。虽为次相,实专大政,屡兴罗织之狱。宋哲宗立,迁为左相。御史刘挚、王岩叟连劾其罪,元祐元年(1086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次年,夺职徙安州。游车盖亭,赋诗十章。被知汉阳军吴处厚指为诽谤宣仁太后,累贬为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死于贬所。

苏缄

苏缄(1016~1076年),字宣甫,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晋州市)人。北宋大臣,科学家苏颂的堂叔。举进士出身,起家广州南海主簿,得罪上司,迁阳武县尉,颇有政绩,转英州知州,抵抗侬智高进攻,授广东兵马都监,历任房州司马、知廉州、潭州都监、知鼎州。宋神宗即位后,迁广东兵马钤辖、知邕州。熙宁九年,抗击交趾人进攻,以身殉国,获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号忠勇。

梁克家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南宋名臣、学者。梁克家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初任平江佥判,后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乾道八年(1172年),拜右丞相后兼任枢密使。乾道九年(1173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出知建宁。淳熙六年(1179年),起知福州。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淳熙十三年(1186年),晋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著有《淳熙三山志》、《中兴会要》等。

留正

留正(1129年-1206年),字仲至,福建路泉州永春县昭善里留湾(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南宋官员。留正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以论事为孝宗所知,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累擢权吏部尚书。因论宰相不能辅赞恢复大计,出知绍兴府,徙赣州、隆兴府。当时青羌奴儿结屡犯边境已十余年,四川兵力不足,又缺主帅,淳熙九年(1182年),孝宗加封留正为龙图阁直学士,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不久,边患平息,又平抑西蜀折租价。淳熙十三年(1186年),授留正签书枢密院事,第二年升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留正拜右丞相。绍熙元年(1190年),进左丞相。绍熙四年(1194年),留正再论姜特立不行,待罪于范村。次年,孝宗卒,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议立太子事不合,遂称病逃归。宁宗即位,留正复相,旋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以论落职。庆元元年(1195年),责邵州居住。庆元二年(1196年),量移南剑州,许自便。以光禄大夫致仕。开禧二年(1206年),留正去世。著作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等,今已佚。

欧阳珣

欧阳珣(?—1126年),字全美,庐陵县永和(今吉安县永和镇)人。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

洪天锡

洪天锡(1202年-1267年),字君畴,号阳岩,又号裕昆,南宋晋江二十三都人(今石狮市宝盖后厅)人。南宋大臣。洪天锡于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授广州司法参军,调潮州司理。方大琮辟为真州判官,改秩知古田县。调通判建宁府。擢诸司粮料院。宝祐三年(1255年),拜监察御史兼说书,累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没有回复,竟去。改大理少卿,再迁太常,皆不拜。改广东提点刑狱。景定间,知漳州,迁广东转运判官。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监察御史张桂劾罢之。咸淳元年(1265年),疏进病民五事,擢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力辞。后于咸淳元年(1267年),去世。洪天锡有刚直的个性与不屈的精神。其不仅官居高位,而且饱有学问,著有《经筵讲义》《通礼辑略》等,《宋史》《八闽通志》《泉州府志》皆有其传。

詹仰庇

詹仰庇(1534年-1604年)字汝钦、尔钦,号咫亭,又号巢云居士,泉州安溪人。出任南海县令时使一百多人免陷冤狱。明末赋役繁苛,仰庇极力推行“一条鞭法”。遗著有《詹少司寇奏疏》和《咫亭文集》。

陈从易

陈从易(966~1031年),字简夫,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人。北宋大臣、学者。端拱二年,中进士,起家岚州团练推官,迁彭州军事推官,平定王均起义有功,迁著作佐郎,参修《册府元龟》。历任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外放治理虔州、广州,调任左司郎中、知制诰、左谏议大夫,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天圣九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博学强记,文风质朴,与杨大雅并为知制诰,时称“杨陈”。著有《泉山集》、《西清奏议》

二、泉州历史沿革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唐大历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大港口,天佑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
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三、泉州简介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县),2022年末常住人口887.9万人(不含金门县)。少数民族有55个,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地势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海岸港口

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70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近海渔场面积50.6万公顷,海洋生物种类600多种。渔港24个,机动渔船2875艘。渔业重点乡(镇)13个,渔业村99个,渔区人口29.86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3.07万人。

气候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2℃,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之雅称。

资源

全市森林蓄积量4338.5万立方米。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有339个,其中大型(井田)13处、中型27处、小型299处。主要矿产包括:铁、锰、铜、铅、锌、钼、金、银、煤、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叶蜡石、硅灰石、明矾石、萤石(普通)、石墨、长石、高岭土、陶瓷土(瓷石)、伊利石、水泥用粘土、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饰面用及雕刻用辉绿岩(花岗岩、闪长岩)、冶金用石英、玻璃用砂、铸型用砂、建筑用砂、地热、矿泉水等。2020年,全市有效探矿权24个,有效采矿权76个。全市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晋江为泉州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鲤城区、晋江市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

人文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在唐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5个,其中世界级有5项,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有国家级“非遗”36项,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拥有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举办权,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平共荣的载体。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引进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