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廉颇、东方朔、孟郊、窦建德、弥衡、宋哲元、时传祥、李长水、邢侗、颜真卿、王禹偁、孟子、陈康、刘纯瑶、汪伦、张秋瑾、魏道明、宋洪涛,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德州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东方朔,汉武帝时期名臣,辞赋家。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
孟郊,唐代大诗人,作品有《游子吟》等。祖籍德州。
窦建德,隋唐时期起义军领袖,雄才大略,待人宽厚,受百姓爱戴,不足之处是不会打仗,刚愎自用。
弥衡,三国时期大名士,辞赋家,能言善辩。
宋哲元,抗日名将,山东乐陵人。宋哲元的29军曾取得喜峰口战役的胜利。
时传祥,全国劳动模范,曾获刘少奇接见。
李长水,义和团领袖。义和团虽然愚昧,但是不是义和团的错,时代限制。义和团反映了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让外国人不敢把中国当成印度来瓜分统治。
邢侗,明朝书法家,画家。临邑人,与董其昌齐名。其妹邢慈静,著名书画家。
此外,颜真卿虽然不是德州人,但是曾经担任平原(德州)郡守,抵抗安史之乱的叛军,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大将盛庸、平安曾经在德州与朱棣大战四年之久。
王禹偁(858年-937年):唐代文学家,字子野,德州人。他是唐代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以辞赋、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而闻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子(约372年-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字子思,又称孟子,德州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人性本善等观点,被后人尊为“尊师重道”的楷模。
陈康(1777年-18
35年):清代末期的抗清名将,字恭荣,德州人。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德州地区的英雄人物。
刘纯瑶(1889年-1951年):近现代著名革命家,山东寿光人(后来划归德州辖区)。他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革命斗争,为中国的民主与自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汪伦(1895年-1969年):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字月邨,德州人。他以自由奔放、豪放洒脱的诗风而闻名,被誉为“诗界风云人物”。
张秋瑾(1900年-1982年):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德州人。她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被誉为“文坛奇女子”。
魏道明(1912年-2001年):杰出的数学家,德州人。他在代数学、数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数学的骄傲”。
宋洪涛(1916年-2009年):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德州人。他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德州历史沿革
德州在夏商和西周属兖州、冀州、幽州地。境内存在有鬲(今德城区南)、有穷(今平原县北)氏等著名部落(侯国)。东周及春秋战国分属齐、晋。战国分属齐、赵。今夏津、武城一带属赵国。
秦(前 221—前 206 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 36 郡。今市境初属齐郡、后属济北郡,西境属清河郡、巨鹿郡,在今德州境内设漯阴、平原、鬲县。
西汉(前 207 年—23 年)初始置平原郡(治在今平原县西南,此为德州辖区设郡之始),辖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羽、般(今陵县附近)、乐陵、祝阿(今齐河一带)、瑗、阿阳(今禹城西,东汉省)、漯阴、富平、安德、合阳、楼虚等县。今市境大部分属平原郡,部分县(市)分属济南郡,鄃县(夏津)、东武城(武城)属清河郡,宁津、庆云属渤海郡。西 汉 新 莽( 公 元 9—25 年 ) 托 古 改 制,区划滥封滥置,郡、县数量急剧增减,变化不定。
东汉(公元 25—220 年)恢复西汉郡(国)、县制。平原郡(国)辖平原、鬲、祝阿、安德、厌次等 10 县。冀州清河郡(国)之鄃县(今夏津一带)、绎幕(今平原县王杲铺镇一带)、东武城(今武城一带)和冀州渤海郡(国)庆云、宁津等也在今境内。
三国曹魏(220—265 年)分属青州平原郡、乐安郡和冀州渤海郡。勃海州乐陵郡(国)初治,所属厌次、乐陵、庆云,清河郡(国)所属贝丘、鄃县、东武城在今境内。魏文帝时一度改平原郡为国,辖平原、安德、般、鬲等县。
两晋南北朝(265—581 年)西晋时分属冀州广川郡、平原郡、清河郡、乐陵郡 ;北朝(386—581 年)时分属青州东平原郡、济南郡,冀州乐陵郡(郡治乐陵),辖乐陵、阳信、厌次等 4 县。另,北魏析平原郡、清河郡地置安德郡(治平原县),辖平原、安德、绎幕、鬲县 4 县。临邑属东魏郡。
隋朝(581—618 年)统一全国后,隋开皇三年(583 年)废郡,改为州、县两级。同年,废安德郡。废乐陵郡为县,改属沧州。隋开皇九年(589 年)于安德郡故地置德州(此为德州地名之始)。复置广川县(县治遗址在今德州城区,后避炀帝杨广讳改名为长河县),初属冀州,隋开皇九年属德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析置鬲津县(大业初年又废)入乐陵县;复置鄃县(北齐废,入平原县),析清河县别置夏津县 ;大业三年(607 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是年,改德州为平原郡。济阳郡、济北郡、平原郡、清河郡的部分县在今德州境内。齐河、临邑属齐郡。
唐朝(618—907 年)武德四年(621 年)复置德州,属河北道,仍治安德(今陵县),领安德、平原、长河、将陵、平昌 5 县。是年,于德州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 年)废总管府,省鬲津县入乐陵县,省源阳县入祝阿县。天宝元年(742 年)德州改属平原郡(治安德),阳原县改名禹城县。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德州,仍辖安德、平原、长河、安陵、将陵、平昌 5 县。祝阿(齐河)、禹城、临邑属齐州。夏津、武城等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后改称贝州),乐陵、庆云属棣州。
北宋(960—1127 年)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今德州所辖大多县(市)属河北东路、京东东路,分属恩州、棣州、大名府、永静军等。德州仅辖安德、平原 2 县。北宋景祐元年(1034 年)将陵县徙治于长河镇(今德州市区),次年废安陵县并入将陵县,熙宁六年(1073 年)省德平县为镇,划属安德县。乐陵属沧州,宁津属景州。齐河、临邑、禹城等县属京东东路齐州(后升为济南府)。夏津县、武城县属河北东路恩州。
金朝(1115—1234 年)统治北方,地方行政区划与北宋略同,采用路、府(州)、县三级制。今临邑、齐河、禹城属山东西路济南府(治历城),安德、平原、德平属山东西路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夏津、恩州、武城属大名府路大名府。金天会五年复置临津(次年改称宁津),属沧州。
元朝(1206—1368 年)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四级。元初,德州(治安德,今陵县)、恩州(恩县)为直隶州,直属京师大都。大名路清平、济南路齐河划归德州。是时,德州辖安德、平原、齐河、清平、德平 5 县。宁津、临邑属中书省河间路。禹城划属曹州 ;宪宗三年(1253 年)宁津、临邑还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 年)复属河间路;同年,陵县划属河间府,是年升为陵州,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 年)降为陵县,次年复置为州,属河间路。夏津、武城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 年)改属高唐州。
明朝(1368—1644 年)初期沿用行省制,后改置为 13 个布政使司,其性质与行省同,一般仍称“省”。地方行政建制为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明初德州治安德(今陵县),洪武七年(1375 年)将安德(陵县)县省入德州,不久移州治于原安德城西(今德州 市 区 ), 辖 德 平、 平 原 2 县。 齐 河、 禹 城、临邑、陵县属山东布政使司(省)济南府 ;恩县、夏津、武城 3 县隶属高唐州。乐陵属济南府武定州。洪武六年初置庆云县,与宁津同属北平布政使司(行省)河间府河间州。
清朝(1644—1911 年)地方行政建置与明代略同。省下设府和直隶州,以下为散州和县。清初,德州降为散州,与齐河、乐陵、陵县、德平、平原、禹城、临邑同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 年),乐陵属武定直隶州。雍正七年(1729 年),平原、禹城、临邑、陵县 4 县划归高唐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高唐直隶州降为散州,所辖平原、禹城、临邑、陵县仍划归济南府。武定直隶州又升为武定府,乐陵县属之。恩县、夏津、武城清初属东昌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临清州升为直隶州(治所在临清县)恩县、夏津、武城随属之。庆云县、宁津县清初属直隶省河间府。雍正七年(1729年),属沧州直隶州,九年(1731 年)沧州直隶州降为沧州,庆云县改属直隶天津府。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共辖 3 道、10 府、3 直隶州、8 属州、96 县。今德州辖区德州(属州,规制略同于县)和齐河、德平、禹城、临邑、平原、陵县等隶属于济东泰武临道济南府 ;恩县隶属泰武临道东昌府 ;武城、夏津隶属于济东泰武临道临清直隶州。
民国 2 年(1913 年)1 月 8 日,北洋政府发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地方政区确定为省、道、县三级,山东省改划为岱北(民国 3 年改称济南道)、岱南(民国 3 年改称济宁道)、济西(民国 3 年改称东临道)、胶东四道。随着府、州的裁撤,县也做了调整。德州改为德县。齐河、济阳、乐陵属济南道 ;恩县、武城、夏津、德县、德平、平原、禹城、陵县、临邑属东临道(驻聊城县)。庆云属直隶省津海道。
民国 14 年(1925 年)10 月 22 日,山东省改济南、济宁、东临、胶东等 4 道为 11 道。今德州辖区之齐河属济南道,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武城、夏津、恩县等属德临道(治临清),乐陵属武定道。
民国 17 年(1928 年)6 月,中华民国山东省政府成立,行政区划乃实行省、县两级制,全省 107 县均由省直辖。民国 25 年(1936 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全省共设七个行政督察区。平原、禹城、齐河、恩县、德县、夏津、武城等 13 县属第四区(专署设临清),未列入行政督察区的县仍直隶于省。庆云直隶河北省。
抗日战争初期,民国山东省政府将全省划为 17 个行政督察区。平原、恩县、德县、禹城、齐河、高唐、夏津、武城等属第四区。乐陵、德平、临邑、陵县等属第五区。民国 32年(1943 年)7 月,民国山东省政府被迫退出山东,流亡安徽阜阳,山东大部已非国民政府的行政范围。
1950 年 5 月 9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设立德州专区(设德州专员公署),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辖德县(1950 年 3 月,德州市并入德县,称德县城关区)、陵县、平原、德平、商河、齐河、禹城、宁津、乐陵、庆云、临邑、济阳、吴桥、东光、南皮、盐山 16 个县。1951 年 3 月,山东分局决定恢复德州市(县级)建制。
1952 年 10 月,政务院批准将原属山东省,1949 年 8 月划属河北省衡水专区的恩县、武城、夏津划归山东德州专区。同时,将原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 6 个县划回河北省。撤销陵县并入德县。区划调整后,德州专区辖德州市和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恩县、武城、夏津 12 个县。
1954 年 10 月,德州市由专区辖市升格为省辖市,由德州专员公署督导。
1956 年 3 月,德州专区撤销,将乐陵、临邑、商河、济阳 4 县划属惠民专区 ;齐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县 6 县和德州市划属聊城专区。同时,撤销德平县,所属各区分别划归临邑、德县、商河、乐陵 ;撤销恩县,所属各区分别划归平原、武城、夏津。德州专员公署于 3 月 15 日停止办公。
1958 年 12 月,将原属于德州专区 1956年划归惠民专区的商河、临邑、乐陵、济阳4 县划归聊城专区(12 月 29 日国务院批准)。同时,对县市建制进行撤并,其中撤销禹城县建制,所属地区并于高唐县、齐河县。撤销德县建制,将减河以北地区全部划归德州市 ;漳卫新河以东之 9 个人民公社并入平原县。撤销乐陵县建制,所属地区全部并于商河县(国务院 1960 年 1 月 4 日批准,商河县改名为乐陵县)。撤销济阳县的建制,所属地区全部并于临邑县。撤销武城县建制,所属地区全部并于夏津县。
1961 年 7 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德州专区,将 1956 年划属惠民地区,1958 年 12 月又划属聊城专区的乐陵县、临邑县、商河县、济阳县,1956 年划归聊城地区的齐河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禹城县、德县和德州市划回德州专区。同年 10 月 5 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禹城县、陵县(德县)、武城县、济阳县和商河县的行政建制。德州专区共辖 11 个县级政区。
1965 年 3 月,将河北省的宁津县和庆云县划属德州专区。德州专区辖德州市、乐陵县、禹城县、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济阳县、商河县 13 个县(市)。
1967 年 2 月,德州专区更名为德州地区,设立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地革委”),辖区不变。
1978 年 7 月 10 日,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德州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革命委员会(1979 年底改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8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乐陵县,设立乐陵市(县级)。以原乐陵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陵市的行政区域。
1989 年 12 月 22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济阳两县和齐河县的桑梓店、大王、靳家 3 个乡划归济南市。
1993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国务院 199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994 年 12 月 17 日, 国 务 院 批 复 :① 同意撤销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市人民政府驻原德州地区行署驻地。②德州市设立德城区,以原县级德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德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原县级德州市人民政府驻地。③德州市辖原德州地区的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庆云县、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和新设立的德城区。1995 年 4 月 12 日,地级德州市建市大会召开。
1998 年 12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德州经济开发区。
2006 年 4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2012 年 3 月,德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更名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 年 12 月,陵县撤销,设立陵城区,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宁津县、齐河县、临邑县、平原县、武城县、夏津县、庆云县和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共 2 区 2 市 7 县 2 个开发区,91 个镇,16 个乡和 27 个街道。总面积 1.04万平方千米。
三、德州简介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下设11个县市区,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557万。德州市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的德州,迎来了两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两大机遇的叠加效应,汇聚成德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光。
2015年,德州被正式纳入京津冀经济圈,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国家发展战略的城市,并明确了“一区四基地”的战略地位,即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左岸,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历史中,因九个省漕运经德州北上京师,德州被誉为“九达天衢”。
东与滨州市相连,南与济南市毗邻,西南与聊城市相接,西与西北隔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衡水市相望,北与河北省沧州市相接。德州市区距首都北京 310 千米,距山东省会济南120 千米。
诚心聚天下英才,汇智促创新发展。常态化举办“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出台《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黄金三十条”和28个配套细则、《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努力打造“1小时人才圈”。
国家级引智试验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以及46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创新平台,22家国家级、省级孵化器,30家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