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宜昌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宜昌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嫘祖、鬻熊、屈原、王昭君、郭璞、欧阳修、无迹、文安之、田舜年、杨守敬,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宜昌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1.嫘祖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宜昌远安的西陵山中有雷家冲,为嫘祖故里。唐朝赵蕤题嫘祖碑文说:“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每年农历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这一天,远安荷花镇会举办沿袭数千年的“先蚕节”,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

2.鬻熊

鬻[yù]熊(公元前11世纪)楚之祖先。相传曾为周文王师(火师)。成王时追封功臣后裔,其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鬻熊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大酋。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宗教声望的大巫。

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此立为国家。

3.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秭归乐平里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情怀。

4.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兴山县昭君村。西汉皇妃。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遴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嫱入宫数岁,不得见帝,自请嫁匈奴呼韩邪为妻。临别时,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方知其美丽动人。单于大喜,迎昭君入匈奴为妃,封为宁胡阏氏。后死于匈奴。

5.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官著作佐郎、王敦记室参军。于《晋书》中有传五千余言。寓居夷陵,作《尔雅注》及《江赋》。夷陵有“尔雅台”、“明月台”、“洗墨池”,相传是郭璞当年的著书遗址。

6.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宋代古文运动领袖。景祐三年(1036年)被逐出京师,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举家到达夷陵,在夷陵的一年多里,他踏遍夷陵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诗文。他感叹“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欧阳修在夷陵所作的诗文以及离开夷陵后写夷陵的诗文,计文41篇,诗47首。

7.无迹

无迹(1545—1628),俗姓刘,名正诲,当阳人。玉泉寺住持,明代高僧、诗僧。自万历三十年(1602年)起,无迹禅师对所住持的玉泉寺进行了明代最大规模的重修。无迹是玉泉寺历史上极有地位的大法师之一,精于儒学,极富诗才,一生著有《八识格庄子注》及大量诗文。其诗长于抒怀写景,文词朴实,意境清新。于崇祯元年(1628年)圆寂,终年83岁。

8.文安之

文安之(1582—1659),字汝止,号铁庵。夷陵鸦鹊岭(今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文畈村)人。永明王拜为东阁大学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史著述家。《明史》有传,时处于明王朝覆灭之际。永明王拜文安之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文安之“见国势愈危”,毅然举起“扶明抗清”的旗帜。永明王逃到了缅甸,国土尽失,因复明无望,文安之忧郁而死。

9.田舜年

田舜年(1639—1706),字韶初,号九峰。康熙年间容美土司宣慰使(容美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极有影响的容美诗人、作家。容美土司历为田氏家族统治。《宜昌府志》载:“鹤峰州旧为容美土司,土官田姓。国初(即清初)有名舜年者”。

土司刑法严峻,但田舜年是田氏家族中诗文著述成就最高者。《宜昌府志》今存田舜年诗10余首,文6篇。田舜年另著有《廿一史纂》、《容阳世述录》、《白鹿堂诗文集》等书(见《田氏族谱》)。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湖广总督石文晟以“私造宫殿,暴虐奸淫”之罪名,将田舜年参劾;田赴武昌申诉时被拘捕。后病死狱中,终年67岁。

10.杨守敬

杨守敬,字云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昌宜都陆城人。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

光绪六年(1880年),杨守敬出使日本,一生留下著作共80余种。他20岁起潜心研究历史地理,最高成就的代表巨著《水经注疏》是一部“涉及历史、地理、水利、农业、考古、文学、民俗等广博内容”的宏篇巨著。全书40卷,200余万字,共记载全国大小河流3000余条。《杨守敬集》计13册,全套书计1700余万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宜昌乃至世界这片历史的天空下,这些人必定留下印迹。且不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宜昌历史沿革

宜昌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两汉时,分属荆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当阳、临沮、秭归、佷山等县。三国时,大部地域始属魏,又属蜀,旋属吴。晋置宜都郡,统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 县,宜昌之名始见于史籍。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陕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远安 3 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硖)州,领 4 县,属山南道。 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陕州,辖原 4 县,仍属山南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领原夷陵 4 县。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 4 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朱元璋取峡州路,改为峡州府,旋降府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 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 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 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 5 县及归州、鹤峰 2 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 4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 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 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 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8 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1928 年至 1932 年,宜昌地区湘鄂边根据地、巴(东)兴(山)归(秭归)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 年7 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 年 1 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 年 5 月 20 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并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 月 11 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 年7 月 16 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

1949 年 11 月 15 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 8 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9 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 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4 年 11 月,宜昌市改属宜昌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 年,宜昌区专员公署改为宜昌专员公署。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9 县 1 市。1955 年 2 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8 县 1 市。1958 年 12 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 年 5 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重设宜昌专员公署。1962 年 10 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员公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 9县 1 市。

1968 年 1 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 年 1 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 年8 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 年 6月,宜昌市恢复为省辖市。1984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 3 个县级行政区。1987 年 11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 年 6 月 11 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 年 10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 年 3 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 7 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 市(枝城市、当阳市)和 3 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1995年 3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 2001 年 3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 5 区 5 县 3 市。

三、宜昌简介

【地理位置】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水资源】河流:宜昌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的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干流水系、清江水系、洞庭湖区的四口水系及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以长江干流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据全国水利普查调查,宜昌市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135条,在境内的集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5%,河网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河流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长度大于100公里以上河流主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渔洋河等。

湖泊:宜昌市被纳入全省第一批和第二批湖泊保护名录的共有11个湖泊,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其中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4个,即位于枝江市问安镇、七星台镇的陶家湖,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问安镇、仙女镇的东湖,位于枝江市问安镇的太平湖,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问安镇的刘家湖;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下湖泊7个,即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的杨家垱湖和五柳湖,位于枝江问安镇的党家湖、清明湖,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的季家湖,位于宜都市高坝洲镇的南桩桥湖、贵子湖。

水资源量:201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66.2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1.3%,比常年偏多20.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5.3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775.1毫米,比上年增长61.7%,比常年偏多20.4%;地下水资源量46.84亿立方米,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45.95亿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4377.1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8.6%,比常年偏少4.3%;全市出境水量4535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9.9%,比常年偏少3.5%。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26立方米,居全省第四位;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093立方米,居全省第六位。

【矿产】全市共发现矿产地1000多处,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地230处。发现矿种8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51.2%、全省的62%。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48种,有13种矿产列全省第一。发现矿床397处,其中大型矿床17个,中型矿床58个,小型及以下矿床322个。宜昌市磷矿列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一位,是省内富磷矿石主要产区,累计查明磷储量42.4亿吨,保有储量39.3亿吨。全市磷矿年产量1300万吨左右。石墨矿是中南地区唯一的鳞片石墨大矿,在全国五大鳞片石墨矿中品位居第一位,储量居第三位。玻璃用砂岩矿为全国四大优质硅砂矿之一。水泥用灰岩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以宜昌市石材为原料生产的三峡红、西陵红、三峡浪等饰面石材是全国知名的品牌。矿产资源分布面广,优势矿种产地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全市各县市均有矿产分布,但地域差异明显。主要矿产相对集中,形成12个矿产集中区。全市有矿山506家,其中煤矿140家,磷矿49家,石墨、锰、金、铜、铅锌、采石场等317家,年产固体矿石3100万吨,从业人员3万余人,实现矿业总产值43亿元,矿产采选业及深加工产值约800亿元。全市年检探矿权66个,其中磷矿33个,煤矿7个,黑金属矿产6个,有色金属矿产6个,贵金属矿11个,非金属矿3个。勘查登记面积536.23平方公里。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宜昌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有湖北宜化集团、宜昌兴发集团、湖北东圣化工集团、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长阳宏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以磷、石墨、石英砂、石材、水泥原料为主体的生产加工基地,使宜昌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磷化工和建材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宜昌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两汉时,分属荆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当阳、临沮、秭归、佷山等县。三国时,大部地域始属魏,又属蜀,旋属吴。晋置宜都郡,统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县,宜昌之名始见于史籍。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陕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远安3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硖)州,领4县,属山南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辖原4县,仍属山南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领原夷陵4县。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取峡州路,改为峡州府,旋降府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8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地区湘鄂边根据地、巴(东)兴(山)归(秭归)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并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8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员公署领导。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8县1市。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重设宜昌专员公署。1962年10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员公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年10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恢复为省辖市。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

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夷陵、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5个区,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5个县和宜都、枝江、当阳3个县级市。

【行政区划】2016年,宜昌市辖13个县市区,即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共设20个乡、67个镇、23个街道。2016年,全市行政区划及其名称未作调整。

【人口】2016年,宜昌市总人口3943129人,比2015年3981773人减少38644人,城镇人口1798173,乡村人口2144956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6%。其中,男性2013248人,女性1929881人。17岁以下503073人,18~34岁863119人,35~59岁1711052人,60岁以上865885人。总人口减少38644人,原因是2016年常住人口统计口径改变,按照公安部要求,统计口径以人口信息系统中实际录入的数据为本地人口总数,人口总数中不再加入未落常住人口数。三峡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和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校学生55311人中,39783名学生没有将户口迁入宜昌,这部分人2016年不再作为未落常住人口统计在2016年的常住人口总数中,造成2016年人口总数比2015年总数减少38644人。2016年,全市总户数为1529078户,比2015年总户数1523781户增加5297户。

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1299人,比2015年36524人减少5225人;死亡人口24768人,比2015年31540人减少6772人,自然增加人口6531人。人口出生率为7.94‰,人口死亡率为6.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6‰。

2016年,全市迁入9888人,比2015年迁入11595人减少1707人。2016年迁出14794人,比2015年迁出16161人减少1367人,2016年人口机械减少4906人。

【民族】宜昌市辖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1个民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3个民族村(点军区土城乡车溪土家族村、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土家族村、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土家族村)。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宜昌市少数民族总人口47.2万人,共有45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46.4万人,苗族2420人,回族2175人,满族908人,壮族664人。100~500人的民族有6个,10~100人的民族有16个,10人以下的民族有18个。

【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5种宗教在宜昌都有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宜昌市有市级爱国宗教团体4个,分别是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两会”(市基督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另有城区清真寺暨回族民管会代行伊斯兰教协会职能。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9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38人,其中天主教16人、基督教15人、佛教65人、道教40人、伊斯兰教2人。信教群众4万余人,其中佛教1.3万人、道教0.54万人、天主教0.64万人,基督教1.4万人、伊斯兰教0.37万人。

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概况】2016年,宜昌市实现生产总值3709.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3191.2亿元,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0.3亿元,增长13.8%;外贸出口23.3亿美元,下降13.4%;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10.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5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7元,增长8.2%。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宜都市在全国百强县中的排名前进8位,位居第85位;夷陵区、枝江市、秭归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中各前进1位,分别位居第3位、第6位、第12位;宜都市、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继续位居全省县域经济20强。

项目建设2016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投资总额和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6.6亿元,比上年下降18.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545.9亿元、1558.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5%、11.7%。工业完成投资14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文体用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速超过100%。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460.8亿元,投资完成率123.5%,79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其中,省级36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11.2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113.8%,27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至喜长江大桥、兰台科技园、南玻平板显示器、百里荒风电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郑万铁路宜昌段建设启动;当远铁路计划2017年7月底开工;宜昌至常德高铁规划通过专家论证;三峡翻坝物流园疏港专用铁路获批在宜万线宜昌南站接轨;襄荆宜高铁、三峡水铁联运、江北翻坝高速公路、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全市1887个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总投资5839亿元,居全省第2位。

【工业经济】201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工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37家,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7家,比2015年底净增46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393家,达到885家,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稻花香集团、湖北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榜2016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工业四大千亿产业完成产值4881.9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其中精细化工产业完成产值1906.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21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不含军工企业)完成产值90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7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66.2亿元,占GDP比重1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公共实验服务平台)。

【农村经济】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8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年粮食产量152.93万吨,比上年减产10.5%。油料产量23.99万吨,比上年减产0.8%。茶叶产量7万吨,比上年增产2.49%。园林水果产量330.57万吨,比上年增产7.3%,其中柑橘产量323.15万吨,比上年增产7.5%。蔬菜(含食用菌)产量433.75万吨,比上年增产0.4%。肉类总产量58.51万吨,比上年减产3.4%。水产品产量20.25万吨,比上年减产2.3%。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4家,比上年增加6家。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到81家。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个。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6.67万公顷,土地股份合作社共35家。全年新增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和合作社达到3600家,综合收入40亿元。

【服务业】201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生产总值比重3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55.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现代物流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互联网+”信息经济快速发展,宜昌市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评估中居全国第六位。阿里巴巴、唯品会电商平台落户宜昌,枝江市实施“村淘”项目全覆盖。临空经济蓄势待发,凌云飞机维修基地正式投产。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30亿元,比年初净增307.5亿元,同比增长10.9%;各项贷款余额2353.4亿元,比年初净增220.2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市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股票等共计338.6亿元,城市建设发展基金、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绿色发展投资基金、PPP民生事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总规模达到400多亿元。

【改革开放】2016年,宜昌市“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的煤炭产能化解任务;商品房库存面积和去化周期进一步减少;依法妥善处置和化解一批企业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2.02%;降低企业成本103亿元。启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宜昌行动和三峡区域合作宜昌先行。行政审批进一步提速,企业注册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投资项目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联审平台办理。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综合产权、农村金融创新等改革顺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电管理体制全面理顺。“营改增”、事业单位分类、县级公立医院等改革成效明显。创新型城市、质量强市等25项国家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获批,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宜昌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正在推进中。口岸通关水平逐步提升,多条国际直航包机获批。外贸出口额达到23.3亿美元,利用外资3.9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安琪集团等48家企业到境外发展。

【城乡建设】2016年,城区峡州大道上段、江南大道建成通车,西陵二路首段高架桥贯通,点军大道上段投入使用,江城大道上段基本完工,伍家岗长江大桥、BRT夜明珠段加快建设,快速环网体系基本实现内环闭合。宜昌规划展览馆、磨基山公园建成开放,宜昌奥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市委党校、老年大学、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郑万铁路宜昌段、江北翻坝高速公路、白洋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一期工程开港营运,宜昌港秭归港区茅坪作业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三峡机场改扩建、白洋物流园、红花套综合码头等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三峡水铁联运、宜昌港主城港区云池作业区三期工程、宜昌港秭归港区茅坪作业区三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民生】全年新增就业1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低于4%的控制目标。开工建设保障房、棚改住房3.7万套,开工率100%;基本建成4.1万套、分配入住2.7万套。棚改货币化安置1.9万户。实施学前教育项目22个,新增省级示范园3所、市级示范园20所。宜昌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获国家卫生城市“三连冠”。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级视频监控云,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全面启动,结核病综合防治扎实推进。全年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4.96万户12.79万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入住8015户19416人。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累计补改种各类作物1.76万公顷,修复水毁农田近2000公顷,倒房重建2365户,房屋修缮3266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