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长沙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长沙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蔡伦、黄盖、蒋琬、怀素、杨再兴、王夫之、曾国藩、陶澍、魏源、邓显鹤、欧阳询、周敦颐、徐悲鸿,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长沙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蔡伦:蔡侯纸发明者

汉朝造纸术的发明科学家。湖南耒阳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年间〔公年114年〕封龙亭侯。创造发明了用树根、麻头、碎布及旧鱼网为原材料造纸工业,于元兴元年〔公年105年〕奏报官府后在民俗营销推广,尊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以来书契,多编以竹简书;其用缣帛者,此谓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认为纸”。

黄盖(东吴名将)

东汉零陵泉陵(永州市零陵)人,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作战勇猛,是赤壁之战中重要的功臣。

蒋琬(蜀汉宰相)

东汉零陵湘乡(湘潭市湘乡)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接替诸葛亮之位,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怀素(唐代书法家)

唐朝永州零陵(永州市零陵)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以狂草出名,被称“草圣”,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武冈军(邵阳市新宁县)人,岳飞部下勇将,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王夫之(明末思想家)

明末清初教育家。衡阳人。晚年时期居郴州市之石船山,尊称“船山先生”。明亡后,曾起兵抗清,兵败。后展转逃亡,至顺治14年(公年1657年)回郴州市归隐,全身心阅读着述,学术研究造就非常大。对天文学、农历历法、数学课、生态学都是有科学研究,尤专注于社会学、经学、社会史、文学类等。关键着著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等。后代编有《船山遗书》。

曾国藩:晚清名臣

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湘潭市湘乡)人,晚清中兴第一明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甚至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清朝末年重臣、湘军头领。湖南湘乡人。条光举人。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抵抗太平天国运动,领命在湖南省办团练,1月在长沙市编练陆师,9月至郴州市开创水师,后称之为“湘军”。士兵由将官征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类“兵为将有”的布局,使“湘军”具备强战斗能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战斗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占天京(今南京市)。与李鸿章、左宗棠创立上海市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国防工业生产。1870年查办天津市“教学设计”,残民媚外,遭受社会舆论斥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陶澍(两江总督)

清朝湖南安化人,道光年间重臣,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期内督办海运,整顿盐政,兴修水利。

魏源(清代思想家)

清朝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52岁中进士为官,拜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张“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邓显鹤(船山学的代表)

清朝湖南新化人,湖南后学尊他为“楚南文献第一人”,梁启超称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

欧阳询(557-641)年

唐书法名家。湖南长沙市人。官至皇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勃海县男。工书法艺术,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间见险绝。自成一体,尊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篆书《房彦谦碑》等。行书有《张翰》、《卜商》、《楚奠》等帖,编有《艺文类聚》。

周敦颐(1017-1073)年

宋朝思想家。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溪流旁,室名“濂溪书堂”,后代遂称之为“濂溪先生”。他承继《易传》、《中庸》和道家观念,借助道士职业陈抟的《无极图》,明确提出一个简易而有系统软件的宇宙空间组成论。他明确提出的太极拳、理、气、性、命等,变成程朱理学的基础范围。他自己变成理学类创办人之一。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代编为《周子全书》。

徐悲鸿(1864-1957)年

书法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前曾为木匠。后习美术绘画、诗词、书法艺术、撰写,以卖画、印刻谋生。60岁后风格遽变,高度重视写作,结合了传统式写意画与民俗美术绘画的手法,产生与众不同风格特征。擅画花鸟鱼虫鱼类、虾类,亦画人青山绿水。论画“妙在似与不像中间”。撰写阵式直下,刚劲有力。曾任中国美协现任主席。1953年国家文化部授于“人民艺术家”头衔。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性友谊奖励金。

二、长沙历史沿革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宋朝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西周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1938年宁乡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1959年以来宁乡、长沙县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以后,进入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初期,越国灭吴,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陲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秦国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之后就是秦王朝的诞生,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水经注》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至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文帝之子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自公元前155年封地,到公元前145年,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辖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西汉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洛阳为都,史称东汉。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40年(建武十六年)统一中国。长沙已早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在太平天国军攻打长沙的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长沙府涌现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1904年7月,长沙被辟为对外国开放的商埠,成为全国80处“约开商埠”之一,开埠使长沙的社会及经济结构在短短几年里发生剧变[1],在传统自然经济、城乡手工业遭到破坏的同时,长沙迅速成为湖南全省农副产品、矿产品的集散转运中心和外来工业品转销口岸,全国四大米市之首,长江中上游七大棉纱市场之一,带动湖南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此使得长沙成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自立军起义、华兴会的成立和活动、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此外,黄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发生后,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于10月22日光复长沙。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

1933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1937年曾是长沙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物业繁荣,初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成为长沙城最为悲惨的事件,全城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几乎损失殆尽。1939年到1944年,长沙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日双方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战役的胜利。

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地区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三、长沙简介

长沙,湖南省省会,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西连娄底、益阳,南接株洲、湘潭,北靠岳阳。长沙是综合交通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在此交汇。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总面积11819平方公里;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042.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城镇化率为83.27%,比上年末提高0.11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出生率为7.84‰,死亡率为7.25‰,自然增长率为0.59‰。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9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1.3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89.5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25.24亿元,增长3.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5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90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78元,增长6.5%。地貌类型多样,地表水系发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湘江穿城而过。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走出了黄兴、蔡锷、刘少奇等名人。

长沙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打造了“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文化品牌。长沙有高校58所,独立科研机构97家,两院院士52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5个;有杂交水稻育种、“天河”超级计算机、国内首台3D烧结打印机等科研成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