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最新篇

 党建引领,扶贫重扶志。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扶贫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成绩辉煌。然而,扶贫工作越到后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截至底我国仍有7000万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大都分布在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难度加大,且贫困群众的诉求更加多元、丰富,不仅仅要温饱,而且要发展,所有这些都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长期在农村工作,数年专注于农村工作的研究,对扶贫工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和反思。

一、几点疑问

(一)底子到底清不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样工作,都要心中有底、胸中有数。扶贫工作也是如此,必须把底子弄清楚。到底有多少贫困户?贫困的标准是什么?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没劳动力、没技术、没项目、没钱、没土地或因病、因残、因伤、因骗、因懒?具体到一个市、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一个农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究竟为什么难念,是主观上的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晰、干活不努力、致富无门路,还是客观方面的山穷水尽要啥没啥。一个贫困户,几口人、几亩耕地、几亩林地?其中几亩水地、几亩旱地?几亩粮食、粮食每年收入多少?几棵树,几棵果木树,几棵经济林?打工挣多少钱,靠什么去打工?自家的果蔬粮烟猪羊牛鸡每年能挣多少钱?每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情往来各占比多大比例?多少人需要政策养老?残疾人、五保户、无劳动能力的占多少?多少人没有思路不会干?多少人缺项目、钱、技术?多少人是懒人,多少人是天灾人祸等等。农村有啥(资源),农业(农林牧副渔)干点啥,农民群众想些啥,想干啥?农村为什么留不住人?农民真的愿意进城吗?想进城的都是哪些人?所有这些,都要像解剖麻雀一样,一家一村搞清楚,一村一乡搞清楚,彻底弄清底子。

(二)扶贫为啥没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以来,扶贫对象变没变,方法对不对,扶了多年的贫,变化不小,但贫困户的变化并不大,为什么年年被扶年年贫?到底是贫困户有问题,还是村干部有问题,亦或是驻村干部有问题?扶贫工作中,贫困户做了那些努力,村干部发挥了什么作用,驻村队员住下没,干了啥?往往我们看到的是路通了、电架了,水到户了,房子刷新了,学校、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村部建起来了,究竟贫困户得没得到切实的实惠,得到了哪些实惠,是否找到了脱贫方法、掌握了一技之长、得到了项目支持?贫富是动态的,但脱贫的“金钥匙”在哪里,贫困群众的根源找到了吗,能不能打开,是一时脱贫还是一世脱贫,能持续永续脱贫、志向脱贫、精神脱贫吗?必须搞清楚。否则镜中花、水中月,走走形式、做做盆景,不会有长远作用。

(三)扶贫责任谁来担。扶贫不精准,扶了多年贫,依然还是贫,责任到底是谁?过去,贫困有时候成了一种光荣,一种享受。很多地方哭着喊着抢着跑着要保持贫困的桂冠,一旦“摘帽”,很多项目国家不给了,税收不减免了,甚至有的县还恬不知耻地打出了争取获得xx级贫困县荣誉称号的口号。这里面充分暴露出个别地方政府的思想出了问题,观念出了问题。邦惟民本本固邦宁,守一方土,履一方责,保一方安,是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必须担起来。从上到下,不脱贫就摘帽,责任必须夯实,驻村队员承担帮扶责任,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怎么办?

(四)贫困群众啥作用。脱贫脱贫,脱的是贫困户的贫,老百姓日子过好了这才是地方政府最大的金杯银杯,而不是一味追求地方政府的脸面。因此,要明确贫困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路一改天地才宽。要反思我们这几十年的做法,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农业的事,能否让农民自己当一回家、作一次主。很多政策朝令夕改,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让农民进城,到让农民进城,再到让农民返乡创业;从新农村建设,到社区建设、城镇化再到美丽乡村建设,而今让农民进城,替开发商买房;政府让农民养羊,养猪,养鸡,养牛,养兔,种山楂、种苹果、种菜、种烟、种樱桃、种核桃、种花,却不去提供后续服务。土地从集体、分到户、规模经营、专业化(村)、确权、成片开发、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对农民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按政府领导的意愿为农民设计、替农民考虑却不让农民参与、限制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要一步到位、整齐划一,一个模式,一刀切。结果是力没少出、汗没少流、钱没少花,越扶越贫,越扶懒汉越多,越扶越无志气,等靠要思想越扶越严重,越扶越扶不起来,贫困户的欲望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大,意见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思想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少,而物质扶贫却多。你给东西他换钱,你给牛羊他杀肉,你给现钱他赌博,甚至为了形象工程,为了好脱贫、快脱贫,个别单位有意识去扶持富人等。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真正站在贫困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明白扶贫是扶持脱贫,不是一步达到小康,更不是让贫困户去不劳而获白白去享受。

如今,股市把一部分老百姓坑得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焦头烂额,非法集资让一部分老百姓无家可归,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一部分人倾家荡产,再逼着让老百姓搬迁进城,不是让老百姓造反吗?

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门清,这些底子不清,怎么去制定政策,不结合实际没有针对性而制定出的政策管用吗?怎么才能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与老百姓想法结合起来?

二、精准扶贫如何“精准”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的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随后,*同志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实施“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区域、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具体到“精准”,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精准分类贫困户,扶真贫。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准确划定贫困家庭,制定具体精准的扶贫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确定精准扶贫户后,应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举措,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一个帮扶措施,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经验,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分别施策。例如:A、无劳动能力绝对贫困户,即五保户、低保户、因病、因残、因天灾人祸等致贫,主要帮扶方式以慰问为主,尽量争取低保名额,落实医保,通过享受政府、社会的温暖关爱,保证其吃、穿、住、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B、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户,因教育负担过重、因缺技术、缺资金,并有强烈脱贫意愿的,做到项目入户帮扶工作重点;C、相对贫困户,贫困程度与一般村民相差较近或无强烈脱贫意愿的,仅进行一般性帮扶。帮扶措施分为:一般帮扶措施,以日常教育鼓励、帮扶日常农资(化肥等)为主,帮扶金额控制在500至1000元;针对性帮扶措施,分年度以主动申报为原则,实行竞争,优选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形成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用典型的力量带动后进,形成以点带面、共同致富的格局。

(二)精准构建扶贫产业,真扶贫。吸取以往的教训,结合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一县一产业、一镇一品种,一村一单位“的产业扶贫思路,解决过去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问题。一是在产业的构建方面,应以“一县一产业”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提出“一镇一品”。在县级层面论证产业构成,提出产业布局,并在帮扶单位到位之前,形成产业项目储备。在乡镇级层面提出产业的相关品种构建;以县为单位进行全面统筹,县里对产业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实施,集全县帮扶单位之力对建设资金缺口进行支持,并进行产品市场推广,乡里对产业发展下游农产品进行规划种植,村的产业建设以县、乡的统一产业规划为依据,防止盲目行径而缺乏科学论证。二是在产业的实施方面,应明确地方政府和帮扶单位的职责,地方政府确定扶贫产业,同时负责产业的推进实施;帮扶单位应集中力量落实建设资金缺口,协助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实施。由此,对产业扶贫建设的考核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考核的主体是地方政府,以此促使地方政府真正重视扶贫产业建设,不要将其流于帮扶过程的一种形式。三是产业扶贫建设考核方面,既要对帮扶过程中的建设进行考核,也要对帮扶结束后扶贫产业的维持及发展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下一轮扶贫对象的确定依据。只有这样,每一轮扶贫后,县、乡、村才有可能留下一个好的、能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真正起到脱贫致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精准建设基础设施,贫真扶。对于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立项难、盖章难、资金难等问题,推行县主要领导扶贫定点联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县级层面的扶贫工作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简称为扶贫双到的“双定联系制度”),加强县级领导对扶贫工作的关注,以此来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定点联系制度让每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组都有对应的县领导联系,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让县主要领导能定期听取帮扶单位的工作汇报,协调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帮扶单位按计划推进扶贫工作的现场督促。通过“双定联系制度”,驻村工作组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施监督所发现的问题等都有了反馈的途径,新的想法和建议能得以及时沟通;县领导也能主动发现困难、找出问题,并进行全面协调,为扶贫开发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只有建立健全了县级领导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在扶贫考核体系中得以体现,才是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遇到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精准扶贫责任考核,促脱贫。扶贫考核制度是扶贫帮扶工作的指挥棒,不断的完善扶贫考核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一剂良方。目前,每年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成效进行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帮扶单位,乡、村及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没纳入考核之列或考核项目较为简单,考核结果无法做到背靠背、面对面,地方政府的党政主要领导,乡镇、村两委班子均没有成为脱贫考核的主要责任人,扶贫的好坏、脱贫的成败与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我们,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要多方合力。2015 年10月16日,习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这为我们扶贫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应将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帮扶单位都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考核主体应进行分类,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县、乡、村)应作为脱贫考核的责任主体,帮扶单位应作为脱贫考核的帮扶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考核推动扶贫工作开展,以考评促进扶贫工作成效。从而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并进行合理分解,分解到不同的考核主体身上,既要有针对单一主体的考核指标,也要有针对多个主体的考核指标(选取不同权重)。县的考核分数由各镇、村考核分数叠加而成,并以此作为下一轮扶贫的依据。村级财务、政务主动公开应作为考核村的一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使主动公开成为常态,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扶贫工作组对村级财务、政务进行监督,同时对到村的扶贫资金能否合规使用进行监督,以此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五)精准脱贫退出机制,真脱贫。5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贫困退出将分级实施,包括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的退出,标准有所不同。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贫困村和贫困县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中部地区贫困村、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即可退出。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在村内公示,贫困村退出要在乡镇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才可退出。贫困县退出则需要经过市、省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后,经过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批准才可退出。对此,下一步我们要认真研究,脱贫这是硬杠杠,但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县乡村户个体情况,脱贫一户,退出一户;脱贫一村,退出一村,确保按期实现目标任务。

三、精准扶贫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区分城乡市农。农村和城市不同,农民和市民的素质不同,解决农村的问题要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实事求是。急于求成不行,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不行,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输血不如造血,要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目前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想法。政府提供平台,要让贫困农民自我发展,为老百姓着想,不要老盯着老百姓口袋里为数不多的几个钱,异想天开地通过农民进城买房来减少农民数量,并且要减少政府的债务、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财政缺口、承担政府失误、化解房地产危机。要引导治懒,组织农民从政策制度层面扶贫,让农民有积极性、自己想干、愿意干,不干不行。《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上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清静之道来治理国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不妄为,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不要有形式主义、政绩主义。自化,即自我化育。自富,即自然富足;自朴,即自然纯朴;自正,即自然走清静之道、正道。先贤两千多年前的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要扶持脱贫信心。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的信心“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让群众重拾生活信心和脱贫信心,关键要加强教育、引导,变贫困农民“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为“我想脱贫”、“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才会“人穷志不穷”,从而激发强大内生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不是铺桥修路、修塘建房或引进项目。仅仅依靠技术支撑和项目发展无疑是缘木求鱼,关键是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认识上凝聚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激发贫困户锐意进取、脱贫致富的斗志,真正唤起贫困户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切实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在全社会凝聚起脱贫攻坚的信心合力。只要有信心,铁杵都能磨成针。只要在全社会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扶贫工作就一定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实现。

三要慎重易地搬迁。金窝银窝不如穷窝。祖祖辈辈住惯了农村、习惯了农活、侍候惯了庄稼,一下子背井离乡、搬离故土,在感情上、心理上难以割舍。再说,新地方、新环境,能不能适应,有没有挣钱的门路,有没有挣钱的本事,这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大问题。因此,易地搬迁要慎重,要针对那种确实人均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交通落后、居住偏僻、消息闭塞、环境恶劣、缺乏水源、人数不多、易地搬迁的成本小于扶贫支持的代价等地区,在算清感情帐、经济账、发展账后方能决定是否实施易地搬迁。同时,对旧村落,要客观评价,是保护、开发还是让其自然消失,都要去统筹考虑。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很快,很有成效,客观评估:道路网络已经形成,但后期管理问题很多;养、种、游、观、采摘、农家乐、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生态园、观光园等亮点已经星罗棋布,但投资过大,后劲不足,业主难以挣到钱;新型社区、新农村住宅小区、新型城镇化试点、以及搬迁移民、易地搬迁等安置房建设试点不少,但空置很多,农民得到实惠的不多。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既要构建项目工程,如农业产业化、特殊种植、养殖、乡村游、乡村休闲、度假养老、土地开发,又要构建农村传统文化,对庙宇、寺院、祠堂、古建筑、地坑院、古门楼、石刻砖雕木雕、古树、遗址遗迹、剪纸、庙会、集市、传统名吃、传统手工艺等即要开发又要保护,充分焕发其生机和活力,更要发挥那些传统文化的绵绵传承价值。对农民们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相比就是一种转型。在新的建设中,过去的村落是解体?是重构?农民们站在十字路口徘徊。未来的农村,到城镇化率达到60%----70%后,有钱的、有地位的,有品位的城里人有可能会倒流到农村去,那时的农村未必就不是富人的天堂,城市也可能会成为穷人拼打的场所。

四要落实以人为本。扶贫扶贫,说白了,关键是人扶,目的是扶人,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去做文章、下功夫。一是要因县、乡、村、户、人而宜,鼓励满园争春百花齐放,谨防一刀切、一个模式;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们的意愿,让人民群众热情、积极参与;三是要注重生态,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农民心目中的绿水青山;四是统筹规划、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尽力盘活农村的有限资源;五是着力解决农民就业,打造可供支撑的朝阳产业,处理好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六是保证农民增收,要以富裕农民为前提,有了经济后盾其建设成果才能巩固;七是吸引高端人才加入,要有创新和活力,并以留住人为目的;八是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突出农民自治,让农民有尊严、体面地去生活;九是重塑乡土文化之魂,延续、传承农耕文明的精华,让乡亲们有安全感和归宿感。

五要推动社会扶贫。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地方党委政府要引导社会捐助扶贫资金到户到人,完善社会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生动局面。除了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外,还要动员地方名人、社会贤达、企业家参与

到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名人效应、企业优势,取得扶贫的双赢效果。

【班子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当前,精准扶贫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已迈入关键期、破冰期,如何揪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啃掉“硬骨头”值得思考。文章从走访调研H县精准扶贫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入手,系统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扶贫工作力度等思考和建议。

(一)H县基本情况

H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川、渝、黔结合部,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284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91万。H县识别贫困人口33277户92300人,贫困发生率12.38%,属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形势比较严峻。2015年H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2677户、69487人,贫困村64个,当年脱贫4822户16481人;2017年度计划脱贫13个村,5010户16000人。

(二)H县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1. 整合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单兵作战,各行各业抱团组合参与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H县切实健全精准扶贫“八大机制”,即责任落实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机制、党建帮扶机制、干部帮扶机制、社会帮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金融扶持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2. 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发展产业也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H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核心发展战略,通过“扶持龙头、形成规模、打造品牌、搞好服务”,发展壮大特色种养殖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3.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攻坚中的短板,也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H县按照“先生存生活、后生产致富”的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近年来,H县签订近20亿元的基础设施PPP项目,仅2017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目前已改建65公里;投入1195万元解决16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在129个行政村中实施第二轮农网升级改造。

4. 精准帮扶,充实扶贫力量。干部驻村帮扶,是解决贫困地区现实困难的迫切需要,是确保扶贫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H县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在“五个一”帮扶机制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具体帮扶干部,明确“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手”,实行“5+1”全覆盖,共计落实71个帮扶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户捆绑考核,选派64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并出台《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管理、细化考核。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是政府主导,精准扶贫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行政措施,但基于贫困面积大、贫困范围广的现实情况,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投入难以为继,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等巨大缺口。如2017年初H县仍有近90%的道路为四级或等外公路,未来3年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238公里,总投资近1.43亿元,但目前可争取的上级补助仅有5100余万元,县乡仍需自筹9000余万元;同时还有51个贫困村1.3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

(二)思考不够,扶贫措施较单一。精准扶贫要求精确帮扶、因户施策,四川省对扶贫工作也提出“六个精准”要求,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工作思路在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地区近年多采取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养猪、养鸡、养鸭、养羊等养殖业,其中有帮扶单位无偿提供或补贴部分鸡苗鸭苗等,待长大后以不低于市场价直接从贫困群众手中回购。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养殖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但区域内大批量的养殖后,市场供需、产品销路、价格波动等因素容易导致贫困户收入降低,使脱贫出现困难。

(三)发展不足,村集体经济滞后。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摆脱贫困》中更是明确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发展水平低、发展路子不广、集体资产少、可分配利润低等问题,村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的村,贫困人口相对也更多。如笔者走访的H县10个贫困村中,村集体资产主要是鱼塘、办公用房,村集体经济可分配利润均低于3万元,最低的不足1万元。

(四)重视不够,医疗保障亟待健全。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有1256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4%。可见,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对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尤为重要。但目前一方面重大疾病防治和宣传不够,部分贫困群众对自身重大疾病认识不到位,缺乏提早治疗意识,有病不治,小病不治成大病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部分群众反映大病按规定报销后个人承担费用偏高、无需住院治疗但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医药费用无法报销等问题。

三、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引导社会资源投身扶贫工作力度。有投入才有产出,强化投入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要注重改变“政府热、社会弱”的扶贫局面,着力构建以专项扶贫资金为载体,统筹行业资金,集聚社会投入,带动市场投入,发动群众投入有机结合的推动机制,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合力。一方面用好用足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综合考量、合理调剂帮扶资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使有限的扶贫资金产生更大的叠加效应,提升脱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努力做到扶持一点、带动一片,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建立社会扶贫资源投送机制,在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使扶贫开发更有效的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义利兼顾的基础上,强化政策激励,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学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特别是引导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回报家乡。

(二)加大扶贫措施可持续发展力度。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路径,“输血”更“造血”。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群众短时间内从资金上“脱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短、平、快”项目,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稳定脱贫。另一方面更要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续发展上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技相统一,以及近期扶贫与中长远扶贫的有机兼顾,充分考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多种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三)加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现有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可探索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盘活现有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做优现有存量。另一方面依托地方特色,把产业布局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细化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做好做强未来增量。同时注重在基层组织挖掘、培养本村的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本村优秀人才对村集体发展的作用。

(四)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力度。四川省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达172.28万,占总贫困人口的34.6%,因病致贫问题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出台增加大病、慢病的门诊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重大疾病宣传,打消群众生病靠拖、不去医治的心理;同时组织乡镇及卫生部门重点对贫困户和已脱贫户开展健康筛查,加大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落实力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