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荐读】

发布时间:2024-01-12 04:09:01 思而思学网

扶贫工作走向以人为本、精准扶贫的今天,不论是产业发展扶持、异地搬迁、转移就业、就近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还是社会保障登底,扶贫工作都要从?根子?上开始。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1】

精准扶贫战略自2013年实施以来,农村每年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同时,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显著。同时,还要看到,在推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方法和对策,进而帮助农村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一、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有赖各类扶贫资金的拨付到位。当前,我国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托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多,扶贫资金由上而下地逐级分配,发到每个贫困农户手中的资金就变得相当微薄了。而地方的财政收入又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关联,对于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本身用于扶贫的财政开支就非常有限,无法拨付充足的资金用作扶贫开发,所以,分配到每个贫困农户手中的资金就十分微薄,只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彻底脱贫。不难发现,财政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使扶贫工作失去了基本的资金保障,导致大量扶贫项目无法真正落实,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

(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呈老化趋势,尽管有一批高校毕业学生投入到“三支一扶”的行列中,自愿服务于农村基层,但他们并未深入农村实际进行工作。同时,党员领导干部的固守传统思维,在头脑中有着强烈的小农思想意识,市场经济的观念相对淡薄,在实施产业扶贫时欠缺创新意识,在制定措施和办法时总把一切同农业相关联,将思维拘泥于小农思想的框架中。另外,在当前全面深化农村地区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新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权利范围由以往的市场方向朝社会自治方向扩散,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农村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仅凭自身难以获得解决之道,必须依靠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整顿,方能重振“战斗堡垒”的雄风。

(三)未能有效落实精准帮扶

由于贫困原因不同,造成贫困户对帮扶的需求各有差异,例如,重大疾病救助、学业救助、社保救助、农业生产技术救助、房屋改造搬迁救助及信用贷款救助等各不相同。精准脱贫便是结合每个贫困农户导致贫困的具体原因,审慎编制帮扶方案。然而,不少贫困村未能有效执行精准帮扶政策,尤其是不能精确瞄准扶贫对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帮扶办法。例如,对于贫困村里有技术专长但无处施展的贫困群众所制定的帮扶措施与对那些思想保守、好吃懒做的贫困群众的帮扶措施并未见差异;对于体格健壮、心理健康的贫困户与对那些身体有缺陷的贫困户所采取的帮扶措施也基本相同。如此帮扶未能体现针对性和差异性,也并未有效解决这些贫困户的“贫困”之处,使其从根本上无法摆脱贫困。

(四)贫困农户的参与度不够

贫困农户应成为精准扶贫中的主力军,但贫困农户由于缺少专门的参与途径,使其参与度严重不够:首先,贫困农户的能力水平无法与扶贫项目的落实相搭配,在落实扶贫资源的投入精确到户的新要求下,一些地方把扶贫项目的投入细化到每个贫困户,例如,把牲畜、树苗等均分到每个农户,但因经验缺失,加上扶贫项目的配套性投入不足,致使贫困农户由于能力匮乏而无法参与,最终导致项目以失败而收尾。其次,贫困农户的需求表达机制严重缺乏,导致贫困农户的需求无法向扶贫实施者进行有效传达,造成扶贫资源的供应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例如,山区贫困农户大都乐于发展养鸡、养猪等养殖业,但地方政府却把蔬菜、水果或乡村生态旅游列为扶贫项目,因缺乏产业发展经验,致使贫困农户不愿参与其中。再次,单独贫困农户常会缺乏投身某项目所要求的技能或资金,常会以合作互助等方式完成项目的运作,但扶贫资源的供应过度地注重精准到户,造成单独的贫困户无法顺利实施扶贫项目。

(五)扶贫目标下的短视行为较为显著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但依然存在短视行为。例如,地方各级政府在下发扶贫任务时,过度强调任务量,而忽视扶贫的质量,造成脱贫时间整体提前的现象。一些基层政府以非正常化手段提前“完成”年度或季度脱贫任务,不但使扶贫成绩退步,还加剧了返贫的风险。

二、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仅凭中央财政所拨付的专项资金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为此,必须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首先,政府要构建东西部扶贫联动机制,东部地区的每个省份均要确立一个西部对口帮扶省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结合自身财政收入状况,给予西部未脱贫地区足量的扶贫资金,以体现“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原则。其次,国家要推行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个体企业、社会团体、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身于扶贫开发中,促进各项扶贫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的成功对接,以激活社会各界的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使之共同服务于脱贫工作。再次,推进定点扶贫,健全考核评估机制,保障扶贫责任的顺利落实,尤其是党政军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发挥政治组织优势。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组织战斗力

曾强调,要科学选配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农村群众顺利致富奠定扎实的行政组织基础。这就需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农村党组织建设。从国家层面看,要打造一支合格的贫困乡村领导班子队伍,任用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作风精良的党员干部担任村支书,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发挥干部模范标兵作用,带领全村群众投入精准脱贫的战斗中。除此以外,要经常性地对基层党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凝聚党员共识、理顺工作情绪、摸清发展脉搏,为精准扶贫提供扎实的行政保障。要联合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群团组织,加强党组织的集中统一指挥和调度,发挥群团作用。与此同时,要善于发现并提拔青年干部,选择政治思想强、业务素养好、业绩水平高的年轻干部前往农村任职,并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做到不顺利脱贫不撤换队伍。 (三)对症下药,提高帮扶效果

不同的贫困户,导致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为此,在落实帮扶措施时必须对症下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则,把握重点。例如,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村政府要加强就业指导,促其就业,使其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老弱病残”的贫困农户,政府便不能再指导其就业了,而是要完善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针对那些思想守旧、思维僵化、不思进取的贫困农户,政府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使农户的思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思想观念上首先“脱贫”,接着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充分挖掘贫困农户的智慧和潜力,使其尽快掌握一门生产技能,进而顺利就业,实现致富奔小康。因此,必须善于精确瞄准扶贫对象,对不同的贫困农户,在落实帮扶方略时切忌千篇一律,以不断提高帮扶效果。

(四)构建贫困农户参与机制

为充分加强和发挥贫困农户在精确脱贫中的主体地位,首要发挥农村社区的功能,把扶贫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贫困村资金互助联合社等组织的建立;其次,要创新农户之间的合作互助机制,激励农户依托自主合作实现资源互通;再次,通过制定政策发挥先脱贫农户对后脱贫农户的激励示范作用,大力推动贫困农户的整体脱贫进程。

(五)构建扶贫绩效长效考评机制

为克服扶贫的短视行为,一方面要构建持续化脱贫的项目运行机制,形成短期与长期扶贫效果相结合的项目验收体系,加大对项目的持续性和长期扶贫实际效果的目标性考核;另一方面,要科学化解扶贫任务,构建以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农户收入增幅、扶贫产业开发水平和生态保育为主要因素的扶贫绩效综合考评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新时期,要着力动员社会力量,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症下药,提高农户参与度,构建扶贫长效考评机制,以顺利完成各项精准脱贫任务。

【脱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2】

“十三五”期间,我国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将通过产业扶持脱贫,并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脱贫的群众提供持续稳定增收来源。但是,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作风不实,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扭曲走样,致使产业扶贫效果不佳。

一、基层产业扶贫存在的几个问题侯卫东官场笔记

(一)产业发展随意性强。部分地区盲目推进特殊项目,不计成本投入且效益差,导致一哄而上发展,最后整体失败。如至2015年,西部某贫困县在没有深入考察群众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及市场风险等情况下,在两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中硬性推广绿壳蛋鸡养殖,由于蛋鸡养殖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较高、签约企业设置诸多门槛等,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养殖项目全面失败,部分农民还因为发展绿壳蛋鸡效益差,背着死鸡到政府上访。

(二)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该问题是各地产业扶贫探索失败的共性因素。以茶叶产业扶贫为例,贵州某县近年来发展了20万亩茶园,目前存活并发展相对较好的有10万亩左右。但由于没有深加工产业链,当地只卖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低效果不明显。当地扶贫干部反思说:“农业具有高风险,如果没有熟谙市场和技术的龙头企业带动,仅靠干部和群众的一腔热情,最终是国家花了钱,农民反而受了害。”

(三)贫困户参与度低。出现“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等现象。部分干部“自以为比群众高明”的想法并不鲜见,地方政府“我要你做你就做”意识强,越俎代庖替居民、农户决定干什么、种什么、养什么等,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参与度低,贫困群体本身的声音和意愿边缘化,脱离实际的做法在基层造成一些失误和浪费。

(四)市场保障体制不健全。涉农产业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

(五)资金缺口大。目前财政扶贫资金额度低,具体到全国680个片区县和152个片区外重点县,资金量不足,难以支撑贫困县产业发展。

二、加强基层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二号首长

一是构建开放性的产业扶贫平台。产业扶贫中,企业、大户、农民更接地气,应由他们决定或与他们商量发展什么产业,政府着力在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体等主体平等参与的协同机制,让产业扶贫决策更加科学和更具参与性,避免产业扶贫因缺乏多远参与,发展一大片,失败一大片。

二是放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扶贫重在发展扶贫产业,发展扶贫产业重在扶持龙头企业。在制定扶贫规划时,将龙头加工企业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具体的扶持方案。同时将龙头企业纳入县里的重点项目管理,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企业,整合各类资金,优先确保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通过龙头企业引领,资金、技术的投入,以及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带头千家万户脱贫致富。静州往事

三是不断完善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扶持过程中,各地要引导企业与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规范合同文本,明确双方责权关系;对贫困户采取寄养等办法,让贫困户发展实现“零成本”,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订单的监管与服务,强化合同双方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企业应承担起带动居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主动反哺,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安排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户就业。

四是探索“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针对目前我国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政府、商业保险机构、企业等利益攸关方,要创新思维,合力构建“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保险机构可根据贫困地区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大众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各类产品;积极构建“保险+银行+政府”的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力破产业扶贫保险缺位等问题。

五是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充分发挥信用社和银行的作用和优势,以基准利率,为贫困户提供3年期以上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并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