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关于锅炉劳模事迹材料精选

锅炉劳模事迹材料一

吴业生,济矿民生热能生产技术科锅炉专工,在大家的眼中,吴业生是一个没有太多言语,忠厚老实、踏实能干的“技术大拿”。他热爱着他的锅炉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挥洒着青春,42岁的他,具有22年的锅炉专业工作资历,凭借一身的钻劲和干劲,他已成为业务上的能手、技术上的行家、管理上的强将,先后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和热能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满腔热忱、严谨求实,诠释工作态度;用精通技术、勇于创新,体现个人价值。

说到吴业生,济矿民生热能的职工无人不晓,大家对他的印象是“老实能干、技术精通”,但是,他得到全公司领导和职工认可的背后,付出的可不是以上几个字那样容易。吴业生虽在言语上不善表达,但在行动上却胜过言语上的表达,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态度始终如一,不论是酷暑寒冬的周期检修,还是节假日的调停消缺,不论是连续作业的紧张抢修,还是技术革新、攻关改造,他总是带领锅炉维修人员工作在最前沿,出色地高标准干好各项工作。

他认真执行公司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对重大缺陷实行全程跟踪,同时做好设备分析。对于有备用的易损设备,妥善安排设备检修消缺,提前落实消缺项目的制定、人员、进度的安排以及备品配件的准备,为安全生产发挥最大的效能。每次停炉检修后,他都要到工作现场去,通过眼观、手摸、测厚、测管径等手段进行认真检查,排查大量受热面的磨损减薄、变形、腐蚀等异常情况,发现情况及时组织处理,避免了多次可能发生的爆管。

在机组计划检修中,吴业生作为锅炉专业负责人,满腔热忱、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再次显现,他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提出加班,认真细致地制定项目策划书,编排项目实施计划,并全面考虑检修协调、安全管理以及检修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整个检修工作做到严谨细致。检修过程中,他扎根检修现场,参加防磨防爆小组的活动,收集检修中的重要问题和经验,使设备的变更、异动、改造及今后的检修做到有的放矢。他非常重视检修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对重要设备的拆装始终都是在现场监督,坚持每天巡查严把安全质量关,及早发现安全隐患,避免检修事故的发生,锅炉的计划检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锅炉长期安全经济运行夯实了基础。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感染着整个生技科的职工,目前,生技科检修班全体职工与他一起发扬着不怕吃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共同演绎着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价值。

精通技术、勇于创新,体现个人价值

吴业生是热能公司生技科锅炉专业的“技术大拿”,他自参加工作那日起,就养成了爱学习爱钻研的习惯,对锅炉技术一钻研就是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六年来,他先后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几十项。在检修、维护消缺和技术改造等工作中,他谦虚好学,不断收集学习到的好经验做法和好技术,收集后认真学习、消化吸收,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具备较高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对于热能公司#3锅炉煤气掺烧存在的缺陷,他提出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加装防磨梁,重新浇筑燃烧口。对高温受热面加装防磨瓦,有效地预防了#3锅炉爆管现象的发生。在创建环保节约型企业工作中,积极投入到#3炉超低排技术改造工作中,为企业献计献策,为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业生同志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只要有锅炉技术方面的话题,他就会变成“话唠”,并且说起来头头是道,要是有谁遇到工作上的难题向他请教时,他的劲头就更足了,话就更多了,不但要帮大家解决难题,还要把自己更多的相关技术传授给大家,一教就是“一大串儿”技术。

忠于企业、精诚团结,展现个人品质

吴业生不但是工作上的“技术大拿”,他还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要时刻发挥着正能量带动身边的职工,忠于企业、视企业为家,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他在工作中精打细算,时刻爱惜着公司一点一滴的财物,把材料消耗降到最低。他对锅炉维修专业提出成立修旧利废组的建议,坚持对换下的备品进行修复再利用,自锅炉维修专业成立修旧利废组后,制作了大量的备品,修复、制作的备品价值达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目前热能公司生技科形成了厉行节约、修旧利废的良好风气。

在热能公司,熟悉吴业生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吴”,因为他在公司算得上年龄较大的职工,为人又亲切和蔼,与身边职工关系处的较为融洽。检修人员都喜欢跟着他干活,使热能公司整个检修团队极富有战斗活力,去年12月份,检修人员在吴业生的带动下,精诚团结投身到检修工作中,不畏严寒天气,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严格把控检修质量与工期,确保了#3机组检修工作提前两天完成。

吴业生秉着“倾心做好热爱的事业,认真对待工作”的个人工作理念,在济矿民生热能工作6年来,一直为热能公司默默耕耘着,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持续坚守着个人的优秀品质。

锅炉劳模事迹材料二

一直以来,江铜贵冶始终把握世界最新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全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尤其是近几年,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进步,2007年,新30万吨工程的成功建成投产,使产能规模一举达到70万吨;电解东扩、卡尔多炉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到2010年已经形成年产阴极铜100万吨以上生产规模。成为中国目前唯一拥有两台闪速炉、双系统多系列生产格局的炼铜工厂,多项技术经济指标、闪速炼铜技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江铜的“二次创业”已经启动,在《江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贵冶要巩固和优化现有铜冶炼能力,培育更大竞争优势。贵冶也提出了“贵冶创建世界最好炼铜工厂”的总体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许许多多一心扑在铜冶炼事业,痴心研究铜冶炼技术的人才。

现任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熔炼车间生产副主任肖小军就是这样一个扎根于生产一线、成长与生产现场的现代炼铜工厂的技术、管理人才。他满腔热情扎根生产一线,痴心不渝从事冶金技术研究,在工厂的生产提升、科技攻关及技术改造中,发挥了一名基层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为工厂生产跨越和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底蕴,源自对技术的掌握

工厂的迅猛发展,给他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他引领了奋斗方向。

肖小军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正赶上工厂《富氧挖潜》、《1542工程》和《二炉一机改造》等多项技改工程和技术创新工作,不到十年,贵冶的单台闪速炉铜冶炼生产能力也由最初的7万吨提高到36万吨。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肖小军深刻地体会到科技的力量,也更加激发了他学好炼铜看家本领的强烈渴望。

立足一线钻技术,促进自身快速成长。工作在闪速炉的时候,不管工作困难有多大,肖小军始终脚踏实地,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干好,从实干中学本事,从实践中长见识。闪速炉三期工程改造期间,他抓住这一学习、成长的大好时机,从方案论证、安装、调试、试车、培训、组织生产全过程地参加了改造的各个阶段,编制了详细的试车计划,参与编写了三期工程岗位培训教材,对全体员工进行了相应的岗位培训。

在三期工程改造后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设计、安装、工艺等问题,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解决了多个关键性的难题,如:三期投产后分配料仓无法正常进行精矿分配,多次压死输送皮带,使干燥系统故障率极高,他在现场仔细观察及分析,提出了干燥系统分配料仓改造方案工艺操作方案,通过稳定蒸汽干燥系统的给料,达到稳定两套干燥进行分料的目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三期工程投入后,由于原料及设备发生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生产三个月后,上升烟道开口部粘结严重,闪速炉锅炉粘结,排烟系统粘结严重,他积极参与解决这一难题,并配合同事一道,通过喷入硫酸盐化风和喷加焦粉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闪速炉得以正常生产,圆满完成当年的生产任务。

立足生产破瓶颈,为工厂创造巨大效益。从三期投产开始,肖小军作为闪速炉主管生产的工段长,面临着处理高杂质的铜精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稳定闪速炉生产,改善经济技术指标,他积极参与处理高杂质铜精矿及降低电炉水淬渣含铜攻关,提出了一系列有创造性的意见与方案并具体负责实施,使闪速炉炉况能得以维持在较好水平,技术指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为工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处理高杂质铜精矿技术攻关》获得了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电炉渣含铜达到年均0.65%的好水平,是自二期改造后电炉渣含铜最低值,为工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了全国QC优秀成果奖。为降低工厂生产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他积极地投入到《闪速炉中央精矿喷嘴国产化》、《蒸汽干燥系统国产化改造》的攻关中,他从方案提出、方案论证及现场实施全过程地参与,其中闪速炉中央精矿喷嘴是闪速炉是最核心的设备,通过近半年认真、细致的工作,完成了对闪速炉中央精矿喷嘴国产化的改造,该项目每年可为工厂节约成本180万元,同时提高了工厂核心竞争力。

针对工厂第二个长周期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制约环节,肖小军参与了闪速炉锅炉对流部改造及正压输送系统改造的方案提出、论证工作,并全过程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实施、调试、试车及正常的生产管理规程的编制工作,解决了三期工程后一些瓶颈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曾出现了电炉电极软断的故障,他和同事一道,发明了电炉电极端头焙烧法,创造性的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焙烧电炉电极头,为工厂的生产节约了时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成绩,来自对管理的把握

勇挑重担,成功经受考验。2007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肖小军开始担任熔炼车间生产副主任。就在这年,贵冶30万吨铜冶炼工程建成投产,工厂产能规模从40万吨提升到了70万吨,开创了双系统生产管理的新格局。如何运行和管理好双系统生产,是摆在肖小军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8年,熔炼车间生产迎来了更大的考验:一是年初的冰雪灾害、夏季限电,对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构成了巨大影响;二是闪速炉处理的原料成分日趋复杂,地方矿所占比重最高时达到31%,是往年的2倍以上,给车间合理组织生产带来巨大困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肖小军认为,作为工厂的基层管理者,首先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只有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才能适应公司和工厂发展新要求。

他按工厂精细化生产要求,对闪速炉的炉况实施跟踪总结,加大对精矿高杂质状况下的炉况管理的探索,确保闪速炉炉况的稳定,1#闪速炉作业率全年平均达到了97.85%的历史新高,全厂地方矿库存也从年初的7万余吨降低到年末的1万吨。生产实践中,他还加大了技术攻关力度,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为了使双系统均衡生产,积极调整工艺参数,努力提高转炉处理固铍量,结束了固铍送选矿磨粉的历史;在双系统运行中,将备料返矿筛上物改为转炉造渣期处理,有效提高了铜金属回收率;其中,由他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火法精炼掺蒸汽”成果,不但减轻了阳极炉烟囱冒黑烟现象,还大大降低了液化气使用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上百万元。

科技攻关,带来历史最好水平。2009年,闪速炉作业率全年平均为97.97%,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转炉平均炉龄为221炉,处于历史较好水平;转炉送风时率达到83.19%,较前两年提高了4%,属历史最好水平;阳极炉LPG单耗为6.27Kg/t.Cu,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这组华丽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2009年,因工厂5号制氧机问题,上半年闪速炉低负荷生产,转炉实施低品位无氧吹炼,下半年则闪速炉高负荷生产,转炉高品位高富氧吹炼,生产负荷的不均衡成为亟需车间生产管理者解决的难题,同时原料状况的不理想,闪速炉入炉原料品位低、杂质高,转炉上机冷料少,块铜少、杂铜多,甚至一度杂铜限量供应的局面,给全年80万吨阴极铜的任务的完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困难,肖小军及时总结了历年来影响闪速炉作业率的几个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加强了配料输送系统、蒸汽干燥、闪速炉电收尘、闪速炉锅炉等系统的管理维护;与此同时,加强工序间配合,促进和谐生产,为稳定生产、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创造条件,并针对瓶颈环节,开展技术攻关:闪速炉上升烟道开口部是冶炼烟气流经的一个第一个制约环节。多年来,针对开口部缩小,采取了各种办法,但没有一个办法能高效率的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同行甚至采用定期爆破的办法。通过反复摸索和研究,肖小军组织技术人员,对上升烟道实施了“鼓入硫酸盐化风”的技术改造,这一创造性的的技术攻关,一举解决了这个历史性难题。

创新管理,破解复杂难题。2010年熔炼车间一系统生产形势比较复杂,具体表现为:生产任务比较重、原料比较杂、精矿品位低。复杂的局面,要求车间生产管理必须要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作为车间生产直接管理者,肖小军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了标准化作业督查力度,全面提升了员工的标准化作业水平;其次引导工艺和点检之间加强交流,强化全员预防维修制度,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工艺、设备的薄弱环节组织实施整改或重点监控,防止故障重复发生;结合新形势,强化了环保和现场管理工作;加强综合管理,搞好安全工作。正式这些措施的有力推进,保障了熔炼一系统生产稳定,截止到今年10月底,闪速炉作业率达到了98.82%,创造了历史新高为工厂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党务,融入生产管理。因工作需要,在2010年,熔炼车间换届时,肖小军高票当选为车间党总支纪检委员和车间一支部书记。为了胜任这两个新岗位,肖小军努力加强党务知识的学习,把党建工作有机的融入日常生产管理中,要求普通员工做到的,党员必须先做到,积极开展支部党员活动,组织党员建言献策,提高了党员的意识和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党员在车间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2010年,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一支部开展的党建特色工作《降低主厂房低空污染》项目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厂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了力量。

在担任车间生产副主任的几年时间里,肖小军始终坚持一种刻苦学习与钻研的状态,和同事们一起,通过坚持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使得贵冶的生产工艺水平,一直保持着优化升级的状态,多项生产技术指标居世界同行先进水平,硕果累累,其中参与的技术攻关项目获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江西铜业公司“讲理想、比贡献”竞赛三等奖二项,因参与的质量攻关成绩显著,所在的集体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次,“江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次。其中,他参与的“闪速炉处理高杂质铜精矿技术攻关”、“1#闪速炉锅炉辐射部改造”以及“闪速炉中央精矿喷嘴国产化改造”和“蒸汽干燥系统设备国产化改进”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工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肖小军先后被授予贵溪冶炼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企业岗位明星”和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成绩属于过去,已经从一名生产一线的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冶炼工程师,并担当了贵冶主生产车间熔炼车间一系统生产副主任的肖小军,已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司二次创业的大潮中,在工厂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进程中发挥着一名技术、管理人才应有的作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