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文明市民先进事迹材料报告【集锦】

我叫许丽娟,现年38岁,家住新华南路玻璃纤维厂家属楼。家中有一个 65岁的公公和 64岁的婆婆,丈夫,弟弟,妹妹和一个女儿。在生活中,我勤俭持家,辛勤教育子女,被大家公认为好媳妇,也是和谐家庭的好楷模,我对“孝顺”的理解就是: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我觉得这些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我只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刚结婚的时候,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我家里人深明大认为生活过的人--不是钱,只要以后我活的好就行。于是决定我的婚礼,彩礼一分不要,一切从简。

我公公退休前是远洋船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公公一直在船上工作,家中的一切事务就落在了婆婆肩上,由于长时间劳累,婆婆体质很差,三天两头都要上医院,进门后看到这种状况,我就主动挑起了家务。几年来,我尽心尽力侍奉公婆,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几年来,她们婆媳之间和睦相处,从没红过脸。

丽娟不但在大事上明事理,在其他事上也是一样,结婚时,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邻里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她对婆家人与娘家人一视同仁,注重手足情深。

2000年丽娟刚结婚不久,公公在外地工作不在家,婆婆的脊椎骨处出了些小疙瘩,婆婆本以为几天就好了,谁知道后来几天一直发高烧,疼痛难忍,当丽娟知道后,立即带婆婆去看医生。事后,丽娟流着泪对婆婆说:妈,你把我当成谁了,爸常年在外,照顾不到家,你有病为啥不早给我说一声。”媳妇的一席话让婆婆感动的泪流满面。随后的几天,丽娟不怕脏不怕累,定期给婆婆的患处清洗上药膏,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丽娟晚上还跟婆婆睡一个床,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婆婆的病慢慢的好了起来。在婆婆生病的几个月里,丽娟毫无怨言的担起了家中的重任。特别是在九十多岁的爷爷轮到她家的时候,她的担子就更重了,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大多数老年人的脾气都有些怪怪的,稍微有些不如意就会发脾气,丽娟为了能照顾好老人,她是那么的有耐心,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她说:“对待老人要像对待刚出身的婴儿一样认真,有耐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丽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总会主动地和家人沟通消除隔阂。

如果每个媳妇都能像丽娟一样尊老爱幼,和睦相处。那么同时也就是在为构建和谐巩义做贡献,因为“大家” 是由每一个“小家” 组成的。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努力做到相互理解,将心比心,时刻记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为巩义,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车宏华同志几年来,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常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

车宏华同志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并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扶弱济困、帮助他人这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为人生指针,把关心、照顾、帮助他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她不仅主动去帮助和照顾老弱病残疾者,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家庭,自愿去帮助。当听说灾区有困难,需要捐物、捐款时,把家中许多衣服献出来。处处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2007年6月17日下午3时,在昌盛巷道内一户住家院内发现两名可疑男子,住户大门紧锁,两名男子手中持斧和撬棍,便上前盘问,见两名男子说话吞吞吐吐,有社会经验的车宏华同志立即打电话通知其家人,其家人回来后将两名男子制服。后得知其中1名男子曾因盗窃被判入狱15年;又有一年冬天,她在农行储蓄所外发现一七旬老者,两手冰僵,衣襟、眉宇间都是冰霜,她赶紧走上前去,把老人扶到储蓄所内取暖,进入储蓄所后老人在手套内拿出一存折示意要去取款,于是她又将老人扶在柜台前想帮助老人取款,可是柜台服务人员说存折是工行的,她又打车将老人带到工行储蓄所,在帮助老人取完款后又将老人送回家;又一年寒假期间,她走在路上发现有2名小孩在打另外1名小孩,她上前制止,让被打小孩回家,可是又发现打人的孩子跟随被打小孩想打机会在打,那被打小孩已经不知所措,她见状又将被打小孩护送回家。像这样的小故事在她身上发生已经不知其数,每次人家问她为什么,她总是淡淡的说:“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吗?”

在社区工作中,她经常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她主动带头打扫巷道内卫生,并在巷道内贴上卫生制度,发动居民自觉的改变了原来不好的卫生习惯。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搞好邻里团结,互相帮助,助人为乐是社区的一件大事。她急社区居民之所急,想社区居民之所想,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居民,她把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和睦,得到了居民的信任。她还主动动员家庭成员和左邻右舍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通过社区的活动,使居民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给社区居民创建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互相互爱。

在生活中,她温顺贤慧,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夫妻和睦,是家家称道的贤妻良母。她丈夫是一名林业工作者,常年值班,她一个人既要料理家务,又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年迈的公婆,一人身兼数职,忙里忙外,可是她从无怨言。在公公病重期间,由于婆婆身体不好,她一人承担起照顾公公的重担,做饭、洗衣、翻身、擦洗,无微不至,公公去逝前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孩子,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呀”!

车宏华同志多年来,以身作责,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社区公益事业,助人为乐,邻里和睦,为社区工作尽职尽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张爱兰,女,郑州市中牟县工人,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者。

为满足众多抗美援朝老战士经常团聚和迫切与老战友交流感情的愿望,2008年9月张爱兰通过为父亲寻找战友,促成河南省军区和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于2008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58周年之际,举办了河南省最大的一次纪念抗美援朝58周年大型展览聚会后,2008年11月,通过爱心人士,在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小区31号楼花年花2万多元租用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套房,将其作为抗美援朝老战士相聚的场所,成了老战士的感情联络站和免费接待站,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基地,被老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

2009年1月14日,河南省军区领导和20多名老战士共同为“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揭牌,(此前省民政厅领导也多次过问表示支持,由于开会未能到场)。河南省各大主流媒体到场祝贺并在突出显著位置做了大幅报道,新华网、搜狐网、中国军网、中国报道国际在线各大网站都纷纷给予转载,受到全国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关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日接待量由揭牌前的十几人一下暴增到三十多人,每天三室一厅的套房总是挤得满满的,吃饭住宿更是紧张,春节期间来访的人多,张爱兰和爱人许言不得不到街上临时租房让来访老战士住,除了郑州市和郊县市外,河南省信阳、濮阳、安阳等几百里地以外的老战士及其子女也前来聚会,还有山西、湖北、河北、山东、安徽等千里之外周边省区的。来到这里他们找回了过去,拾起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满足了几十年想战友会战友的愿望。

在成立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接待老战士400人次、老战士子女200余人次、爱心人士100余人次,同时每天还要接受电话、手机热线咨询100余次。除了每天众多的接待咨询外,张爱兰积极组织老战士开展各项社会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元宵节,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张爱兰组织近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参加了金水区庙里镇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进行了精彩的合唱和魔术表演受到极大欢迎并获得“特别奉献奖”;

今年“三八”节前夕,中牟县妇联授予张爱兰县级“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3月12日,张爱兰带领几名老战士到河南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英模报告会,引起强烈反响,该所赠送锦旗“献给最可爱的人”以示敬意;

清明节前夕张爱兰带领部分老战士走进校园,为师生讲革命传统课受到广泛好评,驻地学校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设为“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3日,张爱兰又组织部分老战士到烈士陵园为前去扫墓的青少年学生宣讲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大力宣传革命传统;

为了展示老战士风采,4月5日张爱兰组织36名老战士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向大赛组委会赠送“争创体育强国,增进世界友谊”字联,省领导和国家田径中心的领导对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和老战士,关心国际赛事,为各国运动员加油助威的举动给予高度评价。所有这一切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尊重;

特别是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老将军,从网上知道张爱兰卖超市建家的消息后,欣然命笔,为“中国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题字,更加增强了张爱兰办好老战士之家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朝建交60周年和中朝友好年,2010年又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胜利作战60周年。老战士之家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动员老战士身体力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热爱和平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奉献余热。

2.王自强,男,汉,1948年生,郑州国棉三厂退休职工。

王自强自2005年退休以来,退而不休,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他的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积极搞好社区的文化宣传工作。

王自强退休以后,利用自己能写会画的特长,在社区办起了五块宣传板,出刊了近百期。宣传板上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并通过刊登一些社区的好人好事、国内外政治形势和一些卫生健康、防火防盗防骗常识、影视评价等。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坚持开展学雷锋办实事的活动。

王自强为了鼓励和支持来辖区投资做生意的工商经营户,为繁荣和发展经济做贡献,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次去银行及有关部门兑换零钱,然后兑换给工商经营户,以方便他们做生意,近几年来,王自强总共换零钱400多万元,被工商经营户誉为“换零钱的专业户”,受到工商经营户的纷纷好评。在王自强的影响下儿子王家嘉也参与到了爱心活动中先后为灾区捐款400多元。

三、无私奉献,美化环境。

为了搞好社区环境美化,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王自强利用自家的阳台,种植了近百盆花卉,一方面免费赠送给左邻右舍;另一方面主动为社区居民介绍种植花卉的知识,鼓励、动员大家都来养花。另外,还经常举办花卉展览和花卉比赛,吸引了社区大批离退休老人参加,既活跃了社区群众的生活,又美化了各家和社区的环境。

  3.王艳萍,女,1967年出生,大学本科文化,通讯工程师,现在郑州联通工会工作。

在单位,她热心向领导反映解决职工的困难和问题,配合领导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她还积极参与单位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位图书室建成后,考虑单位经济困难,她发动职工积极捐书,收集书籍200余本,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娱生活;为锻炼职工体魄,争取资金修建活动室,捐款购买台球桌和乒乓台等器材,深受领导及群众的好评。

在生活中,王艳萍同志不仅是一位温顺贤惠、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倡导新风的文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丈夫工作繁忙,经常外出,繁重的家务劳动就全部落在了她的肩上。平时,不管单位工作多忙,下班回家就忙里忙外,既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又要孝敬七十多岁的公婆和年迈的母亲。今年10月,她为了使七十多岁的公婆老有所养,自己取出几千块钱,亲自跑到登封告城,为两位老人办理了农村养老保险,使他们每月都能领到二百多元钱的养老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两位老人高兴的说:“俺艳萍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啊!”

除了对父母关心、孝敬以外,王艳萍还时刻牵挂着社区老人,看到老人过马路或走斜坡,她总会不由自主的上前扶一把,她还经常和老人们谈心、交心,了解老人的思想,积极开导他们,尤其是对那些因家庭不和谐造成心理压力的老人,她更是积极关心,劝他们要宽心,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的事情少管点,自己好好安享晚年。正是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成为了社区老人心中的“红人”,得到了老人和群众的赞赏。在单位的家属院里,住着一位无儿无女的汪老太太。由于汪老太太年事已高,又无人照顾,生活较为困难。王艳萍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就经常给老人送些吃的、穿的和生活用品,不时还到老人家里帮助干些家务事。老人有病了,还主动陪她到医院看病。汪老太太见人就夸:“虽说我无儿无女,可艳萍这闺女真比亲闺女还亲哪!”

她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活跃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虽然她平时工作很忙,上有老下有小,但她还是和志愿者一道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治理卫生死角,清除“牛皮癣”,为美化社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群众作出了表率。在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王艳萍同志大力倡导居民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用书面形式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对社区发展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起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纽带作用,受到群众的称赞。特别是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针对严重影响城市卫生形象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建议居委会在社区发起“爱护城市环境、管好自己宠物”的倡议,倡导居民从小事做起,消除家养宠物在社区乱拉的不文明现象,共同维护“城市、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使更多的居民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她经常配合社区召开全单元居民会议,促膝谈心,号召邻居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维护社区稳定,参与环境建设,每次会后她又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社区,从而沟通了居民与社区的感情,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夏天她和爱人带领大家栽树、种花、为草坪除草、浇水,冬天她又带领大家除雪通路。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他们楼前的花最艳、草最绿。

前几年,王艳萍儿子的学校倡导学生家长与农村贫困学生帮扶结对子,王艳萍就主动报名与祭城乡一位叫张鹏飞的贫困小学生结为帮扶对子。每到假期,王艳萍就亲自把小鹏飞接到家里来,买来新衣服,新书包和学习用品,把小鹏飞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提高小鹏飞的学习成绩,她还专门请来家教,为小鹏飞补习功课。多年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给小鹏飞送去新衣和生活费用。小鹏飞的父母感动地说:我们真是遇到艳萍这难得的好人啦。

总之,王艳萍同志在我们单位是位人人称赞的好员工,她不仅精通业务,虚心好学,品德优良,而且为人正直,团结同志,对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都圆满完成,深得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在家里更是一位深得家人爱戴的贤妻良母。她既是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更是文明市民的实践者。尽管她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员工,但她却以自己的一颗无私的爱心,充分体现了时代女性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高尚风范。

  4.郑金红,女,1974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杜岭街道办事处八栋楼社区主任、书记。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社区领导者,郑金红坚持以身示范,做出表率,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做好工作,搞好社区和谐。她领导的社区2005年被市文明社区、区计划生育先进社区等。她本人也先后于2006年被评为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她有着一个充满爱的美好家庭。她的居家理念是:“对婆婆多忍让,对老公多关心,对孩子多帮助、对邻里多关照。”在结婚12余年中,没有出现过一次不和谐的现象。与婆婆多忍让: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内部关系的一个难题。她和婆婆的关系处理的就很好。平时多忍让,多关心,多照顾,任何婆婆都不会拒绝。对老公多关心:她的老公是在客运中心上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时常要加班。这个时候我就会打去一个问候的电话,或者发去一条关心的短信。平时多陪老公,给他买衣服,和他一起去吃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对爱子多帮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她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惯着孩子。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了,我会给她帮助和鼓励,但并不会帮她完成这件事,不让她产生依赖的心里。对邻里多关照:“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早已为人所知的话语,是很有道理的。邻居是住的距离你最近的朋友。平时邻居借个什么物品,需要看管什么物品时,她都是会积极给予帮助。从点点滴滴建立起父母、家人、邻居之间的感情。正是这些理念我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5.李伟红,女,1973年出生,汉族,现任荥阳市中医院麻醉科医师。

2006年5月,李伟红同志响应红十字会的号召,积极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库,2008年12月,李伟红同志被中华骨髓库确定为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16岁的白血病患者赵孜的最佳供髓者。

接到通知,李伟红同志没有太多的犹豫,家人的支持、同志们的鼓励、领导的关怀更坚定了他完成捐髓救人义举的决心。二○○九年一月三日,李伟红同志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乘坐郑州开往北京的D134次快速列车到达北京。当天下午住进了道培医院,抽血化验、身体检查、注射了第一支动员剂,开始了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之旅。

由于李伟红同志比较瘦弱,注射动员剂第三天,李伟红同志出现了缺钙症状,关节疼痛,但她从来不叫一声痛,自己吃点止痛药坚持着,1月6日下午和7日上午,根据医院的安排分别进行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四个小时的采集过程,李伟红同志经受了心理和身体的考验,但最终爱心战胜了恐惧,始终保持着激动的心情。经过两次采集,李伟红同志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采集,很快,化验结果出来了:造血干细胞质量很好,两项指标均达标。李伟红同志听到这个消息,眼里闪着泪花,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她知道,那个她不曾谋面的少女得救了。还没下采集床的她拉着医务人员的手说:请你们转达我的祝福,希望那位少女一定要坚强,无论如何一定要好起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相信:有爱就有未来。

捐献过程中,卫生局郑顺举局长、杨振芳副局长、高三国副局长打来电话慰问,李伟红同志坚强地说:我很好,请你们放心。

李伟红同志赴京为救身患绝症少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感动了豫、京两地。赴京的前一天,荥阳市政府、卫生局、郑州市红十字会、荥阳市红十字会和她所在的荥阳市中医院,为她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荥阳电视台派了一名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大河报、郑州电视台做了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李伟红同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也通过网络在传播,1月5日晚上,郑州一位志愿者打电话向李伟红表达了敬佩之意,并向李伟红表示慰问。1月6日上午,在李伟红同志即将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有两位北京青年来到医院,说是从网上看到了李伟红来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非要来医院见一见这位“红姐”,而且坚持要陪他们“红姐”捐献完成才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副主任刘静湖亲自到医院慰问了李伟红同志,为她送上了鲜花和证书,对李伟红同志的义举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

患者赵孜的家属对李伟红同志亲自赴京为其女儿捐献造血干细胞非常感动,特地通过取造血干细胞的护士送来了鲜花和谢意。

  6.赵金安,男,汉,上街区峡窝镇村民,河南盛誉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金安,兄妹六人,有四个哥哥,一个妹妹,家庭成员多,负担也重。父母都出身农民,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勤俭刻苦、互帮互助,由于当时家庭生活条件不好,哥哥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们兄弟几个也常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亲的言传身教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明辨是非、坚持正义、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

带头致富发展私营经济

在赵金安15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不幸因病去世,剩下父亲和兄妹六人。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学业,在密县米村煤矿做起了一名普通的矿工。1982年夏天,他带着积攒的两千多元钱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和爱人在上街跑起了运输,农忙时就在村里耕地,帮助收割庄稼。

由于长期在外跑运输信息相对灵通,看到城里的有钱人脚穿锃亮的皮鞋潇洒的走在大街上,而大多数皮鞋还是从南方运来的,且价格较高,郑州附近也没有几家皮鞋厂,他就萌生了办鞋厂的念头。回到家里和家人说了他的想法,通过对市场周详的调查分析后,他决定办一家皮鞋厂。

1987年他卖掉了拖拉机又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二万多元与三哥一起把皮鞋厂办起来了。办皮鞋厂说来简单,可对于整天与农活和拖拉机打交道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制作经验,就到南方学习并请有经验的师傅来指导,没有销售渠道,就亲自带着货跑商场、跑批发市场。皮鞋厂逐渐步入了正轨,生意也一天天红火起来。赵金安在外面采购原料和销售,爱人在厂里组织生产,解决了村里50余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乡亲们学到了手艺,还增加了收入。还有一部分家庭靠销售皮鞋富裕了起来,成为村里的万元户。

  照顾侄女侄子

1991年,任新密矿务局米村矿党支部书记的二哥为工作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一母同胞,手足情深,为救二哥赵金安每天都要往医院跑几趟,病重期间日夜守护。二哥的病情一边要瞒着老父亲,一边还要鼓励嫂子挺住,同时鞋厂的生意也不能停,赵金安整天累得疲惫不堪,现在回想起那段辛酸的往事,他还是忍不住落泪。虽然转走了多家医院寻求救助,但是二哥还是离开了他们,年仅39岁。二哥走了,留下了二嫂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三女一子),最小的才只有6岁。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使得父亲终日以泪洗面,沉默寡言,茶饭不思,眼窝深陷,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赵金安和三个哥哥、嫂子强忍着悲痛千方百计地开导父亲,他们轮流地开导父亲:“俺二哥虽然走了,您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而骄傲,我们都会好好的孝敬您、照顾您。日子还要过,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这个家好好地撑起来,才能对得起二哥。”过了几个月,父亲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

对于二嫂,单凭微薄的抚恤金是难以维持一家日常生活的,赵金安和三个哥哥主动承担起了4个孩子的抚养问题。爱人张西平也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照顾着他们,幼小的孩子们也非常懂事,在学校里学习刻苦,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看到孩子拿回的奖状大家心里好受多了。为不影响赵金安的工作,爱人张西平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照顾着年迈的父亲,还有两个两岁的女儿。日子一天天过去,二哥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一个个都毕业参加了工作,大女儿还在郑州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二女儿、三女儿也都已经成家,最小的国华也于去年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排除万难为民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村民进出唯一的一条路离最近的柏油路也有一千多米,长期以来无人修理。走在这条坎坷不平的路上,晴天的时候像沙漠,尘土飞扬,遇到雨雪天气像沼泽地,泥泞不堪,每当这个时候,路上总能看到一步一滑背孩子上学的家长和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的路人,收庄稼时用架子车拉庄稼的艰辛就更不用说了。

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让村民们都能尽快富裕起来,赵金安主动找到村委商量修路的事情,但是当时村委并无较大的经济来源,拿不出修路资金。1996年春节过后,赵金安召集了村里几个条件尚可的村民商议,由他们带头出资,村民集一部分,来解决修路的资金问题。由于这条路关系到两个村民组群众的出行,只经过一个村民组的土地,村民大多又不富裕,有很多人不理解,有的是坚决反对,而且修路要占用邻村的耕地,要修路就要与村民进行协调。赵金安抱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解决修路中遇到的问题,他请村民出点子,想办法,也常常争的面红耳赤,每天忙到深夜,直到解决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募集了修路资金十余万元(赵金安家共出资近二万元),在96年夏天修通了一条宽4米、长1000余米的水泥路,村民们把这条路叫做富民路。在水泥路竣工通车时,峡窝镇的领导到村里视察,对村民自筹资金,排除困难整修道路给予高度赞扬。此时此刻,回想起修路的日日夜夜,赵金安真是百感交集!

告别了坎坷狭窄的小土路,走在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上,先前不理解的村民也拍手叫好,还有村民说,你为村里办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要在路边给你立个纪念碑。对此赵金安说,“要谢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要不也不会有我的今天,这条路是大家一块修的,和父老乡亲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党员能为村里做点事,是我应该做的。”

路修好了,街道变亮了,有村民买车跑起了运输,原来的架子车、自行车慢慢也换成了汽车、摩托车,这条路也真正成了村里的富民路!

  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区提出以铝工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建设阀门产业园区,打造美丽和谐新上街的宏伟目标。赵金安结合本村耕地少、山地多的特点,为不破坏村里基本农田,他于2005年春天自投资金平整了村里邻310国道路南的荒坡,开辟出近二十亩工厂用地。2006年夏天总投资一千万元的河南盛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专业生产氧化铝用料浆阀,共安置本村及附近50余名村民就业,提高了这些家庭的经济收入。

2007年,观沟村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赵金安家庭积极参与,率先完成了农村房屋旧貌的改造,并帮助其他村民进行房屋改造。为丰富村民的生活,村里建起了健身场所,赵金安家共出资六千余元捐赠健身器材,几年来全村街区路灯用电的费用全部由他的公司无偿支付。

村里婚丧嫁娶是常有的事,每当这个时候,赵金安都会抽出时间去帮忙。由于长期在外做生意,朋友多,路子广,谁家里遇到什么难事找到他,他总是尽全力义务帮助。村民赵金星的儿子因车祸急需用钱,他拿出3000元钱交给他,临走时把身上的200元塞到他手里说,“孩子看病需要用钱,买点营养品,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类似家庭困难的村民,因经济紧张而借出的款项已达数万元,他从来没有催要过。邻里纠纷,夫妻闹矛盾的事在所难免,他只要听说了都要给他们讲明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都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大家重归于好。爱人张西平是个贤内助,结婚二十多年来和他一同支撑着这个家,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大和谐,今年观沟村又被郑州市评为“生态文明示范村”。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抗震救灾是每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公司里赵金安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义不容辞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村委组织捐款时,爱人又再次捐款。为增强子女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全力支持孩子们在学校积极捐款,给灾区人民献爱心。孩子们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电视上看到灾区那么多失去亲人的孩子和无家可归的人们,还有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和医疗工作者无私的奉献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这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制度的优越性,希望他们坚强起来!”听了孩子们的话,他和爱人欣慰地笑了,他们都长大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