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一篇】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科学态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又一新型教学理念与目标要求,而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设置悬念、引导观察、创设情境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悬疑;观察;情境

创新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是观察,即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二是思考,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探究,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科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品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

一、设置悬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好奇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最大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态度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且宽广的科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气球,吹满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无论气球放在什么地方,都似乎是被黏住了,无法从衣服上掉下来,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将气球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亲身体验。当学生发现气球真的黏在自己身上不会掉下来时,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喜悦,在这样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黏在衣服上,如果不在衣服上摩擦,气球还能黏在衣服上吗?由于体验过气球黏在衣服上的感觉,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时候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这种先激发学生好奇心,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和想中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1]。

二、引导观察,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基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牛顿如果没有对苹果落地进行观察,就无法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如果不对植物化石进行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物种起源》就不会存在。因此,观察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科学课中,“看到”与“观察到”并不相同,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即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图片和现象进行耐心长久的观察,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耐心的科学态度。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观察的敏锐性。由于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因此,学生捕捉细微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外的各种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

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即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例如:对植物的观察,学生应该对植物的形状、气味、颜色等表象进行观察,还要对植物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湿度以及温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思维逻辑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例如:在研究植物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各类植物的叶片;在研究动物时,可以让学生对常见的蜗牛、蚂蚱和蚂蚁等进行捕捉和观察。另外,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以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新奇的不倒翁”时,教师可取一个鸡蛋放在课桌上,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着,再拿出一个不倒翁放在课桌上,问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当不倒翁摇晃不倒时,学生自然产生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则教学课程就能够更加顺利地继续下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语

创造是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更加优质的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