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最新高考时评素材汇总

飞机驾驶舱里到底能不能抽烟?连日来,这个问题引发众多关注。

7月10日,由香港国际机场飞往大连周水子机场的国航CA106航班,在飞行过程中发生紧急下降,飞行高度由11000米快速下降至4000米。今天民航局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航班副驾驶因吸电子烟,为防止烟雾烟味弥漫到客舱,在未通知机长的情况下,原本想关闭循环风扇,但错误地关闭了相邻空调组件,导致客舱氧气不足,客舱高度告警。

在飞机上吸一根烟,潜在的安全风险有多大?翻阅过往资料,1973 年,一架从巴西里约热内卢起飞的飞机没有任何异常却意外坠毁,经查原因竟是垃圾桶里面的一根没熄灭的香烟头引起火灾,酿成123 名乘客罹难的悲剧。无独有偶,1982 年从西安飞往广州的一架飞机也因为未熄灭的烟头引起大火,导致 25 名乘客身亡。万幸的是,此次事件并未酿成重大事故,无人员受伤,飞机没有受损,最终在大连机场安全落地。

案例是最好的说服。尽管航空运输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航空安全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除了飞机状况、天气条件等传统的安全问题外,像吸烟这样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全社会控烟,飞机不应成为例外。飞机上抽烟会危及航班安全,造成的二手烟危害,同样会波及其他乘客。相关规定显示,航空器内禁烟,只限于“在禁烟区吸烟”。驾驶舱内机组人员能不能吸烟,各家航空公司规定不一,有的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定,国内航班全程禁止吸烟,国际航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吸烟。国航在2015年就曾曝出,从香港飞往北京的国航航班,坐在头等舱的4名乘客在起飞10分钟后闻到浓烈烟味,乘务员两度进入驾驶室查询吸烟情况,最终向乘客道歉。此番国航106航班客舱失压事件,再度敲响驾驶舱吸烟的安全警钟。如果坐视机组人员烟瘾之类不良习惯尾大不掉,对飞行风险熟视无睹,一颗烟毁掉一个航班的惨痛教训可能还会上演。

由此而言,全舱全程禁烟,关乎空中飞行安全,关乎乘客身心健康,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一家负责任的航空公司而言,在飞行安全面前,任何些小的风险漏洞,都应该坚决堵塞。对中国这样航空市场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制定更完备、更严苛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航班飞行安全,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非常时刻。“动员千次不如问责一次”。本着“安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应对此次国航CA106航班不安全事件刨根问底追查清楚,严惩相关责任人。以此事为契机,民航系统不妨聚焦安全责任松懈麻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以不断深化安全隐患治理,确保人为安全危机不再发生。

“11个姐姐凑钱帮弟娶妻”是牺牲女性权益

作者:从易

男女平等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牺牲女性权益成全男性的做法却依旧普遍。

山西吕梁的高家有12个子女,唯独最小的儿子是高家唯一的男丁,为了给家中唯一的男丁娶媳妇,11个姐姐集资32万,其中23万用来给弟弟买房。

婚礼当天为了给弟弟送去祝福,11个姐姐穿着标注有1-11数字的红色T恤,按家中排行从大到小逐一上台,对结婚的弟弟说祝福语。村民拍下这段其乐融融的结婚典礼,却引发网友对“重男轻女”“彩礼高”等问题的质疑。

应该看到,网友的担忧,是有一个大背景的,即“重男轻女”的社会语境。

对此我们不必讳言,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庭,生育一定要生到有男孩为止;有的地方为了生儿子做法更为极端,中国的男女比例至今依旧严重失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资源都向男孩倾斜;将女儿的彩礼钱,用来给儿子娶媳妇……

比如彩礼。舆论对天价彩礼的批评由来已久,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女儿。可学者陶自祥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为凑足儿子成家时所需要的高额彩礼,为保证儿子这一代香火延续,家长往往只好出让女儿或强迫女儿早婚”。也就是说,在许多农村家庭,把女儿嫁了拿到高额彩礼,才能为家中的儿子支付彩礼娶进儿媳妇,彩礼的本质近于“卖女儿”。有些家庭主宰了女儿的婚姻自由,谁出的彩礼高,就把女儿嫁给谁。这样的做法虽比较极端,但它们的确存在。

理解了这个大背景,我们便能理解网友对该新闻事件的质疑。这个新闻正好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样本:为了弟弟,姐姐们始终在付出和牺牲……

也有人担忧,新闻中的每个姐姐都拿出2万元,会不会有的姐姐家境贫困,却因为弟弟要结婚,硬是勒紧腰带拿出钱?

从个体层面,她们当然有权利为弟弟牺牲(我们也没必要因为这一点苛责她们),但从社会层面,我们却有必要去检讨:牺牲女性的权益去成全男性就是理所当然的吗?为何家庭的“爱和团结”总是以牺牲女性权益为前提?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革新,男女平等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但也不必否认,“重男轻女”在中国不少地区依旧根深蒂固,牺牲女性的权益成全男性的做法也很普遍。

在这样的语境下,网友对类似新闻的质疑和讨论,不仅不是过度敏感,反倒非常有必要。认知的水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提升的,男女平等的进程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推进的。

安全风险从来没有“假想敌”,只有拿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谨慎态度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可能,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杜绝安全事故,让平安成为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垫脚石。

姐姐们集资为弟娶妻,反讽重男轻女

背景:山西吕梁的高家有12个子女,最小的儿子是唯一的男丁,为了给小弟娶媳妇,11个姐姐集资32万,其中23万用来给弟弟买房。婚礼当天,11个姐姐穿着标有1-11数字的红色T恤,逐一上台给弟弟送祝福。村民拍下视频,引发网友对“重男轻女”“彩礼高”的质疑。

新京报发表从易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庭,生育一定要生到有男孩为止;有的地方为了生儿子做法更为极端,中国的男女比例至今依旧严重失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资源都向男孩倾斜;将女儿的彩礼钱,用来给儿子娶媳妇……在许多农村家庭,把女儿嫁了拿到高额彩礼,才能为家中的儿子支付彩礼娶进儿媳妇,彩礼的本质近于“卖女儿”。这个新闻正好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样本:为了弟弟,姐姐们始终在付出和牺牲……从个体层面,她们当然有权利为弟弟牺牲(我们也没必要因为这一点苛责她们),但从社会层面,我们却有必要去检讨:牺牲女性的权益去成全男性就是理所当然的吗?为何家庭的“爱和团结”总是以牺牲女性权益为前提?“重男轻女”在中国不少地区依旧根深蒂固,牺牲女性的权益成全男性的做法也很普遍。在这样的语境下,网友对类似新闻的质疑和讨论,不仅不是过度敏感,反倒非常有必要。认知的水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提升的,男女平等的进程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推进的。

小蒋随想:此事既折射出一种观念与行为差异,又不能理解为“农村都这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许多城里人觉得“生男生女都一样”,城里的父母不会因为子女的性别,而在情感、教育、支出等方面不同。在城市青年结婚时,彩礼与嫁妆大大淡化,往往是双方家庭都给,最终都归入新组成的小家里。买房这一“丈母娘的需求”固然存在,但女方家“一毛不拔”的情况少,两家合伙出资很普遍。与此对应的是,部分农村家庭仍残留“传宗接代”观,为儿娶媳妇仍是“头等大事”。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女方家索要高额彩礼以及农村男性光棍多,使农村女性的地位大大提高,女方家掌握主动权,对“重男轻女”已构成极为现实的反制。正因为看到女性“身价”不断提升,加之许多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思想观念越来越城市化,甚至身份“农转非”,“重男轻女”观念在许多新农村家庭或新城里人家庭中正在坍塌……简言之,11个姐姐为1个弟弟凑钱娶媳妇确实发生了,但这不是当下“农村图景”的全部。而且,11个姐姐“集资”32万元,是否映衬出她们出嫁时的“身价”?嫁过11个女儿,这家人的父母收过多少彩礼?生女儿真的“不好”?农村女性还会被“轻视”?许多事已在悄然变化,表象背后耐人寻味。

克罗地亚,足球最美丽的样子

张涨

2018年07月13日08:37 来源:广州日报

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让克罗地亚创造了历史,首次挺进世界杯决赛。

熬夜看球的球迷,获得了最好的奖赏,我们看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反击战。有朋友在比赛结束后发朋友圈感叹“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足球”。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包括我。即便是朋友圈里的铁杆英格兰球迷,也说输得心服口服。

感谢克罗地亚,在一届强调防守的大赛中,在强大如法国队都主动退回半场保住领先的功利足球之中,是克罗地亚自始至终坚持着攻势足球。有那么一瞬间,我在莫德里奇的身上看到了齐达内的影子??优雅、准确、游刃有余,世界足坛已近乎绝迹的纯“10号”,在一场肉搏战中以灵巧打败了蛮力。我熟悉的那个足球,又回来了。在足球正在向橄榄球进化、不再需要精巧的传递反而只强调攻防两端的速度与高效的时候,克罗地亚让“得中场者得天下”留在了时代的舞台上。

见过顽强的,没见过这么顽强的。连续三场淘汰赛,三次落后、三次扳平、三次加时、两次点球决胜,在德国队早已不是当年德国队的今天,“钢铁意志”的称号应该赠给克罗地亚人了。在这届世界杯上,领先克罗地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从对阵丹麦到俄罗斯,再到英格兰,一模一样的剧本演出了多年来少有的绝地反击战。当然,这既有技术层面上的原因,克罗地亚强大的中场保证了球权的掌控;但更应该说是意志力上的胜利,论体力储备,连续打加时的克罗地亚最吃亏,但克罗地亚拼到了最后。对俄罗斯的比赛中,莫德里奇在加时赛读秒阶段,还完成了一次接近半场的冲刺;在对英格兰的比赛中,曼祖基奇在109分钟打进制胜球,仅仅6分钟后就抽筋倒地被换下。克罗地亚能创造历史,绝不是偶然。

我无法预言在即将到来的决赛中,惊艳世人的克罗地亚能否战胜身价和名气都远超自己的法国队。但我知道,足球不止有胜负、有冠军,还与美丽、进攻、顽强等词语有关。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要论更受到球迷的欢迎,更能抵挡时间的冲刷,有些失败者反而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然为什么二十年前那支仅获得世界杯第三名的克罗地亚,让球迷们至今记忆犹新?苏克拉球过掉门将的画面,和齐达内捧起世界杯的画面一样让我刻骨铭心。

少提精神才是对克罗地亚队的最大尊重

作者:赵黑

人们更应该承认,这支克罗地亚队,的确有配得上世界杯决赛的实力。

赢了比赛之后,拉基蒂奇才说,其实他发着烧,甚至烧到了39℃。

我欣赏这个做法。我不欣赏许多歌唱类选秀节目中,总有一些选手在唱歌之前就先来上一句:我这几天感冒了,嗓子有点不好。言语之中的隐藏意思,我不说你也明白。

讲情怀很容易。

几乎这支克罗地亚队的每一个人,童年都经历过前南内战,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昨天刷屏的,当拉基蒂奇告诉父亲自己选择了为克罗地亚国家队效力的时候,他的父亲当场热泪盈眶。

是的这非常感人,但球场上从来都不能靠故事取胜。

在克罗地亚晋级之后的各种赞扬中,我甚至看到一种“克罗地亚队实力一般但无穷的精神力量支撑他们一路前行”的论调,真是歪理邪说。

莫德里奇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克罗地亚证明了比赛的一切都和人们谈论的不一样,英格兰的媒体和评论员低估了克罗地亚。

我深以为然。魔笛在采访中特别提到此前人们认为克罗地亚已经没有足够的体能的观点,他说好吧,让我们看看谁会累垮。

最终垮掉的是英格兰人。

莫德里奇带领克罗地亚队从比赛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实施高位逼抢,即便在很快落后的局面下,也始终保持着逼抢和跑动的强度,并用优于英格兰人的脚下传控最终掌控了比赛。

事实上,在比分被扳平之后,年轻的英格兰队在心理上就已经垮了。他们可能真的没想到连场加时的克罗地亚人在比赛的最后阶段甚至展现出了比自己球队还要变态的跑动和紧逼能力,最终三喵军团倒在了加时赛的尾声……

我想告诉一些并不了解克罗地亚队的人,克罗地亚的整体技术能力并不输给他们一向推崇的阿根廷、巴西或者其他的什么队伍,这支球队的每一个人脚下技术都非常不错。

除了莫德里奇、拉基蒂奇这样的中场大师,克罗地亚还拥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的佩里希奇、布罗佐维奇等实力派球员。

在战胜英格兰的这个夜晚,克罗地亚队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后腰布罗佐维奇跑了16339米,这是世界杯到目前为止的球员单场最高跑动距离。

无所不在的克罗地亚边锋佩里希奇的跑动距离是14531米,并且,佩里希奇在这场比赛中的冲刺跑次数达到了78次,也是本次世界杯之最??最终佩里希奇一球一助攻,拿到了这场比赛的MVP。

发着高烧的拉基蒂奇跑了14541米,33岁的莫德里奇也跑出了12226米……

事实上,我们可能都低估了克罗地亚人的战斗能力。他们的中场群狼正是靠着不停的跑动逼抢和脚下传控,冲垮了英格兰的单后腰亨德森。而这,正是克罗地亚主帅达利奇赛前提到的,英格兰的命门。

在我看来,过于强调精神力量是对克罗地亚队真实实力的不尊重。人们更应该承认,这支克罗地亚队,的确有配得上世界杯决赛的实力。

而这,才是莫德里奇们更愿意听到的。

这届世界杯,一共有两种球队。一种是克罗地亚队,一种是其它31支队。

(张涨)

“世界杯阴谋论”是因为人类太“懒”

作者:唐映红

今年“世界杯阴谋论”这么多,不是冷门太多了,而是人们“太懒了”。

第21届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快到收尾的阶段了。相比于往届世界杯足球赛,这届世界杯堪称冷门迭起。且不说曾经荣膺4届世界杯冠军的意大利队,连参加决赛圈的资格都没取得;同样获得过4次世界杯冠军的德国队,在小组赛最后一轮被韩国以2:0击败,史上罕见地连小组都未出线;曾经两次举起奖杯的阿根廷则止步16强,未能在8强中谋得一席;夺冠热门巴西在4强角逐中折戟。

冷门迭起的社会后果之一,就是在球迷人群中传言本届世界杯的好几场比赛是照着赌博公司盘口踢的假球,言重者甚至声称世界杯就是一场骗局。有好事者甚至挖出高晓松几年前的视频段子,来证明博彩公司在操纵世界杯。

其实不仅是出乎意料的赛会制足球比赛会滋生“阴谋论”,很多超出人们经验范围,不合乎常情常理的公共事件都会滋生“阴谋论”,概莫能外。为什么会这样?这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关。

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通过实验证实了人类对一致性和稳定性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通常不能忍受模糊性,会自动地填补事件中缺失的意义。也就是说,面对一起有效信息残缺的公共事件,人们会自动地用自己的经验或预期来自动填补缺失的部分信息;如果一旦公共事件无法纳入到自己的经验或预期范围,人们就会自然地去寻找能够诠释事件的线索和版本来消弭模糊性带来的不安。“阴谋论”的流言也就因此而滋生、广为传播以至泛滥。

观看足球比赛,无论是国家队之间的赛会制杯赛,还是俱乐部之间的联赛,强队高概率战胜弱队是球迷反复形成的经验图式。因此,当偶尔一场强队折戟,还可以用小概率事件发生来解释;但是,当一个接一个的强队被弱旅击败,偶然性已不足以解释这样违背经验图式的现象,那么,最合理也最容易接受的诠释版本就是各种通俗易懂的“阴谋论”。

观看比赛的100个球迷中,很多人都不是专业的球迷,这些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球迷既没有能力,也缺乏动机去用理性的方式搞清楚原委。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他们更像一个认知吝啬鬼,能不动脑筋就不动脑筋,能偷懒的时候就偷懒,以尽可能用节省大脑认知资源的方式来做分析、判断和决策。博彩公司控制盘口,操纵比赛显然是没有门槛,谁都能理解的诠释版本。

至于一小撮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也有着强烈理性动机的球迷,他们有能力也有动机搞清楚原委,因此才会像一个朴素科学家那样基于理性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例如,这一小部分人才更可能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比赛裁判的影响,以及欧洲普遍采用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科学训练模式对南美经验训练的碾轧等角度做出理性的分析。

问题是,简单且通俗易懂的“阴谋论”版本,和复杂、多维、多因素交织且有理解门槛的理性版本,人们会倾向于哪一个呢?既然很多人的大脑其实在“偷懒”,他们就会像认知吝啬鬼一样理解和接受超出经验预期外的意外情形。

所以,今年“世界杯阴谋论”这么多,不是冷门太多了,而是人们“太懒了”。

父母失信,子女不能上大学?别被正义的快感冲昏头脑

发布时间:2018-07-13 18:21

来源:中青在线作者:王钟的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近年来,多部门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追讨力度,禁止他们乘坐飞机、高铁,禁止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禁止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不一而足。“老赖”出门,可谓处处受限。

但是,当限制从“老赖”本人扩大到他们的家庭,并直接关系到他们家人的人身权利,就有可能产生过犹不及的负面效果。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温州苍南县饶先生的儿子考上了北京某知名大学,学校却来电说他儿子可能无法被录取,原因是饶先生欠银行20万元贷款已两年多。饶先生马上联系银行,分分钟还清欠款。

看到这样的新闻,确实能产生彰显正义的快感。经年不还欠账,直到“老赖”的孩子要上大学,终于掐准了他的命门,一举讨回陈年老账。一些围观者或许会发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感慨。

新闻引发关注后,一些媒体在追踪报道时,却传递出不一样的说法。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均表示不会因为父母是“老赖”而拒录其子女。同时,原报道也被质疑信息模糊、缺乏细节。

不管原新闻陈述的事实是否准确,按照现有规定,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子女上公立高校是没有依据的。亟待澄清的是,“北京某知名高校”究竟是一所什么学校?

根据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这是最高法颁布的以上司法解释中唯一一条限制“老赖”子女教育消费的规定。

在我国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教育环境中,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私利学校的规定,可谓兼顾了情、理、法。一方面,“老赖”子女的受教育权依然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依法对“老赖”限制高消费行为。

“老赖”要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承担经济责任,对“老赖”的限制,也是在经济层面展开的。即便是限制其子女就读私立学校,重点也是落在“高收费”上面。如果要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人身权利(人身非财产权)实施限制,无疑需要更高层面的法律依据。作为人身权利的一种,失信被执行人子女的受教育权,当然不在法律授权限制之列。

法律的执行是刚性的。这体现在,该执行的项目不打折扣,对于不该执行的项目则必须恪守权力边界。在司法实践中,绝不能为完成追讨任务,任性扩张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限制。

高校也没有理由因父母失信而拒绝录取他们的子女。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应坚持以考察考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品行为主,杜绝任何形式的“出身论”。无论如何,“老赖”所涉及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子女不应该为父母的“黑历史”背锅。

在看到“分分钟还清欠款”的同时,也要预计到权力任性扩张的潜在危害。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对“老赖”有各种严苛举措。然而,进入现代法治社会,决不能鼓励和纵容那些侵犯失信被执行人人身权利的手段,否则,跟债主把人绑起来,关小黑屋、动用私刑有什么区别?

现实中,很多人会产生“乱世用重典”的正义冲动,然而,“德正本,法治标,德法皆仁,标本兼治,天下太平也”,不能一看到某项强硬措施很有效,就为其拍手叫好。治理“老赖”问题,终归要沿着法治轨道,坚持标本兼治,以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为落脚点。

书法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守正”

2018-07-13 05:01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作者:潘大安(美国书法教育学会执行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理工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势不可当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目前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

书法与书写虽有技术层面的联系,但本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书写乃中文教学中一个组成部分,而书法则是一门跨系科的艺术,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书写是一种技能,而书法则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全方位探索。以写代书,书法就降格为写技了。

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无可厚非,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

一些人对于书法传统的“离经叛道”,导致书法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莫衷一是,趋于解构,广大群众觉得书法变得越来越看不懂。《光明日报》此前曾发问“书法的美学标准变了吗?”“当今书法艺术评价标准在哪儿?”表达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指鹿为马。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凡此种种,不是新潮,而是乱流,实乃对书法艺术的亵渎。

汉字日益键盘化和触屏化,导致学生书写字迹潦草,不合规范,给学校考试电子阅卷带来很大困难,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趋之若鹜,视为成名成家的终南捷径。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书法教育教的是书法,体现出的是做人。子曰,“诗言志”,其实,“书亦言志”;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仁者乐书,智者乐书”;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其实,“不学书,无以文”。而人人学书,应当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常态。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其实,“书亦无邪”,也就是说,书法可以千姿百态,形形色色,但应当融洽和谐,赏心悦目,而不要光怪陆离,混淆视听,以假乱真。

书乃仁道。广大书界同人,当以孔子为范,以启功先生为范,?力同心,携手与共,沿着书法的正道上下求索。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3日 02版)

规制私人影院乱象,新事物才能行稳致远

2018-07-13 16:1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欧阳晨雨 法律学者

悄然间,私人影院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观影时尚,然而近段时间,私人影院泥沙俱下、野蛮生长的乱象进入公众视野。日前,上海市黄浦区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管理实施办法》,并启动对这一新兴业态的依法治理。

相比电影院,私人影院深受小资市民的钟爱。私人影院大多藏身于一些居民区中,每个包厢虽只能容纳两到三人,但独具个性的装修、氛围,确保了观影的自由性和私密性,同时也更方便交流评说,与千篇一律的电影院观影感受完全不同。

问题是,私人影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家庭式的影院由于空间隐秘,涉及黄、赌、毒的问题不可避免,而且很多私人影院播放影片无视版权,没有影片播映的经营许可,播放的是摄影机盗录的“枪版”影片甚至是暴力色情电影。其治安消防也隐患重重,既没有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安全出口又经常被堵,有些私人影院甚至干脆不设安全出口。如果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私人影院就不仅是违法的问题了,更潜藏着更大隐患。

严格规范私人影院,既是相关行业依法运营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势所趋。从治理的迫切性来看,不少私人影院亟需取缔。此次,上海市黄浦区首批清查的“居改非”违法经营点已被全部查封,开了个好头。不过,15家私人影院中7家违规经营被依法取缔,4家因达不到经营条件主动关闭,7成的“夭折率”,表示私人影院的“正骨”之路远未走到终点,消费者的观影过程也难谈真正放心。

翻看《著作权法》《消防法》等法规,私人影院并无游离于法规之外的特权。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出台了《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管理规定》,将私人影院统称为点播影院,明确点播影院必须加盟点播院线、取得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这就标志着,私人影院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被纳入监管。

当然,规制私人影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上海市的做法看,也是选择了黄浦区作为试验田。去年10月,该区综治办、区依法治区办和区文化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管理的实施办法(暂行)》,随后多个部门展开联合行动,划分网格清查整治,实施点播影院备案登记制度。这种先行先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全国治理样本,理应成为其他地方建章立制的灵感源泉。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私人影院数量已突破8000家。新事物的成长过程必然伴随着青涩,但这并不代表对其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规范私人影院,治理滋生乱象,才会放大新事物的优势,才能收获服务创新的红利。(欧阳晨雨)

APP越界采集用户数据应有更严厉的法规来管

2018-07-13 16:0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张田勘

前段时间,一款问世不久的全屏手机被网友称作“流氓软件鉴别神器”,这源于此款手机有自动升降摄像头的设计。有用户发现,在使用一些APP时,这款摄像头会突然默默升起,又默默缩回去,实力诠释了何为“暗中观察”。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曾联合发布《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对1129款手机APP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2017年下半年,852个安卓手机APP中有98.5%都要求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可以说,越界获取隐私是一种时常发生的情况。

更令人头痛的是,一些APP看起来比较规范,在获取和收集数据前会向用户请求授权,但是如果用户选择不同意,不让渡自己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是无法正常打开应用的。这实际上是商业买卖中的强买强卖和捆绑销售现象。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固然在很多方面有利于社会和个人,例如个人诊疗信息有助于就诊和研发药物等。但是,这必须首先让用户授权,并且,即便用户同意,这样的数据也不得泄露。

依法保障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不得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使用摄像头、启用录音等功能,在法规中均有体现。《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提供服务。同时,针对用户个人信息及合法权益保护,《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

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规后该如何处理,相对来说却显得太过温柔。《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只是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另外,公安部门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的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然而,APP提供者和服务者偷窃用户个人隐私是否能按这种情况处理,目前并未明确,而很多用户也面临投诉无门的境况。还需要思考在法律和行业规范上是否有进一步管理的必要。

对于APP越界收集用户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情况,需有明确的且更严厉的监管措施。这方面,欧盟2018年5月25日全面实施的《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DPR)提供了榜样。GDPR具有域外管辖力,把提供商品或服务以及监控其行为的境外企业纳入了规制范围。这是在《个人数据保护法》的基础上设立域外适用条款,扩大对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另外,GDPR还要求政府和民间组织,必须依法建立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机制。若违反规定,欧盟祭出的重罚是1000万到2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7800万-1.5亿元)的高额罚款,或者没收该企业全球年营业额的2%-4%,以较大数额为准。

在这种处罚面前,相信任何APP提供商和服务商都不会冒险违规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也不会摆出一副不让我获取信息就不让你用的蛮横姿态。我国应该借鉴此种做法,让那些“流氓APP”不敢也不能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