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高三复习计划作文(2篇)

【高考复习计划_范文1】

【训练目标】

1、规范作文。

强化文体特征。细化文体要求。

文体特征明显:

记叙文有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语言,有细节描写,

议论文,有准确而简洁的中心论点,有合理而明确的写作思路,有有理有据的论证条理,

从应试角度看,

题目要明确,力求生动新颖;有语言素养,多用成语,文采(基本没有到能找到闪光点)、

作文习惯(构思充分、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标点明确、结构匀称)

2、限时作文。50分钟大作文,15分钟小作文。

3、片断作文。片段作文训练,在字数(100~200),突出1个能力点。重视基础训练,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4、特色作文。个人生活集体化;家庭生活社会化;学校生活个性化;社会生活具体化,自然生活人文化。

【作文形式】

平时练笔:片断每周1次,大作文每2周一次,年级统练每月1次。

【作文训练思路】

一、特色系列(观察、积累、联想、想像、加工)

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走进自然,走进艺术,

走进自我,走进大师,走进想像,走进诗意

二、技法系列

1、表达方式:叙事、描写、评论、解说、抒情

2、写作技巧:记叙文技巧(含散文、小说)、议论文技巧(含杂文、评论)、

作文升格技巧

三、规范系列(穿插在大作文中)

拟题、审题、提纲、点题、开头、结尾、文体、材料作文

【高考复习计划_范文2】

一、高考作文复习提纲

高考作文60分在高考语文中的分值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而作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结合复习用书中知识编排体系的特点,将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作了如下分解:

第一讲:2008年高考作文完全解读

第二讲:高考作文的审题

第三讲:高考作文的立意

第四讲:高考作文的拟题

第五讲:高考作文的选材与构思

第六讲:高考作文的题记

第七讲:高考作文的开篇

第八讲:高考作文的结尾

二、高考作文复习的具体情况

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五个专题的讲解:

第一讲:2008年高考作文完全解读

了解2007、2008年全国18套作文试题的命题形式。介绍2008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形式、命题思想和命题原则。具体解读若干典型的高考作文试题,把握高考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方法。重点解读安徽省2008年高考作文试题,点评满分作文。

第二讲:高考作文的审题

本讲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高考作文的审题原则,掌握高考作文的审题方法。用了三个课时分别介绍话题作文、供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第三讲: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这讲就是上次我的公开的内容。实际用了两个课时对作文的立意方法进行了介绍。

第四讲:高考作文的拟题

教学重点:高考非命题作文的拟题的方法和技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题目会给阅卷者或好或坏的第一现象。结合2007、2008年高考作文好的标题来推介高考作文拟题的方法。

第五讲: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技法

教学目标:了解议论文常见的三种结构模式:并列式、正反对照式和递进式。重点讲解并列式和正反对照式写作模式。这一次吸取第三讲的教训提前给学生印发了学习资料。结合具体的高考优秀作文讲解议论文的结构技法。

三、高考作文教学反思以及感悟

由于复习用书《三维设计》中的知识讲解基本是复制网络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操作性不强,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不便。要上好作文复习课需要教师提前编写教学案,这给实际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作文知识的讲解,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很难将许多习作技巧一时间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所接受仍然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教师的讲解只是一个劲地耕耘,但播到学生这块土壤上,却不见生根发芽。在实际的写作中,他们仍然在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不知所措。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教师仍需要耐心,多想办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所以,最近我改变以往只推介高考范文的做法,开始发掘学生中的好作品。并且对这些好作文,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甚至三番五次地改。然后精心撰写评语,将好作文贴到班级展览。让学生感觉到写好作文,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并且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高考作文,用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写一篇好作文。写好后反复修改,锤炼,然后在考场中拿到作文就按照平时训练的模式去套。虽然这一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违背了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但对于我们这些没什么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讲,却非常实用。我们不但要告诉学生可以套作,还要告诉学生如何成功地去套作。譬如,04年江苏作文《稳中求胜》的写作模式就可以去套2008年四川省的话题作文“坚强”。文中的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可以改为“志存高远者必坚强”,“沉稳从难而来”可以改为“历经苦难磨练者必坚强”,“沉稳从无欲而来”改为“淡泊名利者必坚强”。成功的套作方式就是改变语序,撤换词语。紧接着抽换材料。比如《稳中求胜》分论点一中的论据班超的例子就可以更换为鲁迅的例子,林则徐的例子就可以更换为邓世昌、丁汝昌、谭嗣同的例子。句式一改,例子一换,谁敢讲你是套作。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套作不套作,关键在于如何成功地去套作。我甚至很简单地告诉学生在《读者》上看到一个故事然后写到作文中叫抄袭。但你将《读者》中看到的三个故事写到作文中的时候,那就叫写作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