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素材

发乎情止乎礼出自哪里 发乎情止乎礼经典散文

1、发乎情止乎礼出自哪里

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诗出自《诗经》中孔子的一个主张,在诗中描写了一个男子因为爱慕一名女子而失眠,于是便有了“发乎情止乎礼”。意思是男女之间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失了礼节。

该诗句还用来警戒古代的一些贵族,因为他们常常会因为爱慕某位女子而强抢,逾越了礼法的界限。

发乎情止乎礼的后半句是发乎情,民之性也,意思是感情产生于男女之间是人之本性。再往下一句是“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意为感情受约束于礼节,是先王留下的恩泽。

2、发乎情止乎礼经典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思而学教育?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乎情止乎礼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偶然的机会,读了《思而学教育生活周刊》上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为他们的凄美浪漫爱情故事所感动,在经历了长达55年,半个世纪的跨国爱恋之后,他们终于修成正果,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幸幸福福地走在了一起,他们的故事让我深深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

为生活,本应抛弃了多愁善感的心,没想到原来只是暗暗藏起,心里再痛,不想细细思量,只是深深埋藏,纠结困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如此多磨难,83岁、84岁最终结发相守,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丹妮曾说,她不会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她不能接受。源于此,我对丹妮生生佩服,为之折腰。这才是他们垂暮之年牵手的真正原因。她的崇高境界用什么来表达呢?我想,“发乎情,止于礼”是最合适的阐释。

“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语出《诗经》毛诗序的“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细品这句话,即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简单而言,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要做到男人自重,女人自爱。“发乎情,止乎礼”道出的是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与担当。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难上加难。发乎情,止于礼,是理论上的东西,而真实情感世界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相当难的。如果人在情感世界里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话,就不会有“情不自禁”,“难以自拔”这些哀怨的成语了。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人生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诗人徐志摩在追求美女才女林徽因无果时的一翻感叹。从林林总总的历史记录中感知,徐是一个多情而又感性的大才子,曾不以为然。但他这句经典告白,却真情而又理性,体现了他达观自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有用。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一旦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会情不自禁挣脱世俗,道德的底线,猛兽一般一头扎进爱情的洪流。连咬带扑着我要我要,达不到的时候,就是泪流眼看泪流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有几人尚知,在爱情的沼泽里奔跑,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游戏,你步入了泥潭,将无力自拔,这无异于玩火自焚,饮鸩止渴。聪明的人始终明白,他终究做不了你的君主,你也不会在别人的领地上封疆掠土。他若知你,你若懂他,彼此心里再有渴望,也会压抑,让那尖锐的感情之矛永远掩藏在理智的'厚盾之下,何乐而不为?

在林徽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教授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毗邻而居,并成为他们夫妇终生的挚友,他为了林微因终生未娶,用一生的痴爱和一辈子的坚持始终站在林微因的不远处,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他用自己的高贵品质,赢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赢得了梁家后辈的尊敬。当林徽因辞世后,这个沉默了一辈子的男人终于忘情地孩子般的恸哭起来,将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舍,所有必须的放弃,所有不能言说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纷飞的泪雨里倾泻而出。他的痴,他的真,他坚持了一生的爱,让多少人感动到今,试问有谁不为他的专情深深震撼?爱她,就成全她!是金岳霖教授对林微因爱的最高境界。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这种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情的倾慕与忠贞,让多少屈服于欲望的现代人汗颜?

《诗经》首篇《关雎》,描写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觉的情景,孔子的学生子复作传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传说孔子在此处批了一句话:“发乎情,止乎礼。”意思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要“乐而不淫”。所以,不管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还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君子好色,取之有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切皆因顺应道德底线,升华思想境界。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常圆。

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引用徐志摩的诗: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不是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让心不再奔跑,让爱找到穴巢。处之有度,爱方万古长流。

用一首《他没有那么喜欢你》做结:

也许,我做了很多很多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这样我会比你更接近真爱。

拼命奔跑,华丽跌倒。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一切哀怨也不过如此而已。

相信,尊崇古人所言:“发乎情,止乎礼!”

3、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

1、林徽因和徐志摩

第一个出现在林徽因感情生活中的男性就是徐志摩。当时是1921年1月,林徽因跟着父亲来到欧洲没多久,已经开始在伦敦读书。当时她还不到17岁,徐志摩当时24岁。

徐志摩也是个学霸级人物,他曾留学美国,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的学位,然后来到英国的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又转学剑桥大学。见到林徽因后,徐志摩一下子就坠入了情网,而林徽因也对他也颇有好感。

为什么会有好感呢?第一就是徐志摩的性格对味。徐志摩虽然出身于浙江富裕家族,但一点也不清高自傲,脑子里也没有什么阶级观念。他天生就有一种“自由”与“平等”的气质,更不会摆出一副男尊女卑的丑恶嘴脸。他骨子里时不时冒出浪漫和热情的气息,澄净清澈得如同一个孩子。郁达夫曾感慨:“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人,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能成为他的座上宾。”在一群暮气沉沉的政治人物中,徐志摩显得分外出挑。

第二就是兴趣相投。两个人都是在中西交汇的大环境下长大的,同样精读四书五经、诗词曲赋,同样热爱拜伦、雪莱、莎士比亚........他们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而且一个眼神就能心意相通,每一句都能说道对方的心坎里。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林徽因能没有好感吗?

在林徽因看来,徐志摩千好万好,就只有一点不理想。他已经成婚了,而且妻子已经怀孕了。就因为这一点,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好感只能停留在友情上,却达不到爱情的地步。即便徐志摩办妥了离婚手续,然后赶来求婚,林徽因也没有同意。

为什么林徽因会这么决绝呢?这里就得提到林徽因的身世了。原来啊,当年林长民迎娶林徽因的妈妈后,很快生下了林徽因这个长女。之后她妈妈又生了两个孩子,但最后都夭折了。为了传宗接代,林长民又娶了第二位夫人,生了好几个儿子。这位二夫人赢得了大家庭的认可,也赢得了林长民的喜爱。

对于母亲的不幸与辛酸,林徽因打小就感同身受。然而一边是宠爱自己的父亲,一边是有生养之恩的母亲,林徽因夹在中间,其痛楚真是不言而喻。她深爱着父亲,却恨他对母亲的无情;她深爱着母亲,却又恨母亲不争气,刀子嘴豆腐心,反而把父亲推得更远。

因为有这段惨痛的记忆,林徽因早早就发誓,绝不要卷入那种复杂的爱情关系中,让一个女人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深深的伤害。

为了避开徐志摩,林徽因跟着父亲不辞而别,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之后在父辈的撮合下确定了和梁思成的恋爱关系。徐志摩在失望之余迎娶了陆小曼,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两人间的爱情淡去,变成了一种温暖深厚的友情。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死。林徽因与梁思成赶制了一个小花圈,用碧绿的铁树叶做主体,缀以白色的小花。梁思成把它安置在徐志摩的棺材上,并按着林徽因的嘱咐,捡回了一块失事的飞机残骸做纪念。他们如两颗流星,曾相逢在黑夜的天空,然后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它们怎么能忘掉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呢?

2、林徽因和梁思成

如果说林徽因和徐志摩是两个擦肩错过的流星,虽然绚丽明亮,但注定不能同行;那么她和梁思成就是并肩而立的两棵大树,共享阳光的温暖,共担风雨的洗礼,这一世都未曾改变。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19年的那个寻常夏日。18岁的梁思成在自家的书房里静静地等待着,心里略微有点不安。他不知道大人们给他找的小女朋友,究竟长什么样子。门开了,年仅15岁的林徽因走了进来。

这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有几丝稚气的小姑娘,五官精致,双眸清亮,左脸颊还有一个小小的酒窝。她穿着浅色的半袖短衫和长仅及膝的黑色绸裙,飘逸地如一个小仙子,令梁思成怦然心动。这个寻常的夏日,从此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包括爱情,包括事业。

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梁思成也迷恋上了建筑学。等到1924年两人奔赴美国读书时,梁思成就选择了建筑专业,林徽因选修了建筑系几乎所有的课程。等完成学业后,两人就结了婚,并作为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高校教书,一起考察古建筑,一起撰写学术著作。

在回忆这段美好时光时,梁思成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太太:“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有时会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了,你的反应必须和她一样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这段话曾引起很多人的误解。那些大男子主义者认为,林徽因又聪明又强势,给梁思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不是个好妻子。但这样解读,可就真地把人家梁思成给看低了。要知道,这话乍一听是在抱怨,细品却能感受到一个晒妻狂魔的甜蜜与自豪。

而且,林徽因也不屑于为了照顾丈夫的情绪伏低做小。对于平庸的女性来说,示弱和退让可能是经营好一段关系的王道,但林徽因又怎么可能是个平庸女子?她压根就没想做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闺秀,否则也就枉费了当年老父亲带她四处游历的苦心了。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华北沦陷,梁思成和林徽因逃难西南,先是在昆明,然后又去了四川的李庄。四川天气多雨潮湿,林徽因肺病复发,卧床不起,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梁思成除了努力工作外,还学会了蒸馒头、煮饭、做菜,后来还学会了给林徽因进行静脉注射。夫妻两个一路扶持,走过了人生那段艰难岁月,真正地诠释了什么叫相濡以沫、共渡难关。

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的爱情,不就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脚吗?

3、林徽因和金岳霖

如果说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两棵并肩站立的大树,那么金岳霖就是站在树上放声歌唱的小鸟。他欣赏、呵护着它们的爱情和勃勃生机。在它看来,自己已经和这两棵树成为了一家人。

金岳霖是何许人也?当时国内知识人士中有种说法:“金岳霖是国内哲学界的第一人。”此言并不夸张,他是第一个把近代逻辑学引入中国的人,也是哲学知识论领域的拓荒者。

同时金岳霖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酷爱养鸡,曾在隆福寺庙会买过一对大黑狼山鸡,并让这两只大山鸡和他同桌而食。他还喜欢搜罗大梨、大石榴,并和一群孩子比个头大小,比输了他就把梨或石榴送给小朋友再去买,再去比,玩得乐此不疲。

通过徐志摩的介绍,金岳霖认识了林徽因,并很快成为这位女神的爱慕者。他说自己爱林徽因的一切,就连别人看不上的急性子、直脾气,他也爱。他曾这样自嘲:“学究气的反面就是丰富多彩,看看徽因多么丰富多彩,而可怜的我,却是如此的苍白!”

如果说,徐志摩爱上的是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金岳霖爱上的则是现实中的林徽因,有着强大的内心,自由而独立。。

1932年,金岳霖搬到北总布胡同与梁家同住。梁家人住前院、大院;金岳霖住后院,小院,变成了梁家的“老金”,孩子们口中的“金爸爸”。抗战时期,北平知识人集体南渡,金岳霖来到昆明,很快就挨着梁思成的新宅舔盖了一间“耳房”。林徽因风趣地说:“整个北总布胡同又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啦。” 偶尔没和梁家人在一起,金岳霖便如“丢了魂一样”,一休假就急急忙忙地赶了过去,一点也不避讳别人,因为心底极为坦然。

金岳霖一生未婚,于是坊间传出他和林徽因有私情,但三位当事人都是一笑了之。多年后,金岳霖借评论徐志摩表明了心迹:“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徐志摩硬要钻进去,钻也没用!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谈到构思画图,梁思成才是高手。他们俩结合地得好......”在他看来,林徽因和梁思成始终是一对儿珠联璧合的佳偶,他只会像兄长一样去欣赏、爱护,怎么可能去破坏呢?

1、发乎情止乎礼是真爱吗 是什么意思

2、发乎情止乎礼什么意思 有哪些示例

不得不说,林徽因是幸运的,遇到了那个时代三位卓越的男性。在和这三位追求者交往中中,她看得透,也能拎得清,做出了最佳选择,赢得了圆满的局面。仅就爱情而言,林徽因也活成了一个传奇。她绝不缺浪漫情怀,却不会被浪漫冲晕头脑;她享受爱情的甜蜜,却绝不会做爱情的俘虏。她诠释了什么叫活得通透,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什么叫简单纯粹、明亮坦荡的爱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