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分数线

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

据最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招生网和重庆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重庆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463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60482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不过每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重庆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重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1、重庆高考2022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历史最低分需要48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206名;

2、重庆高考2021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历史最低分需要51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9524名;

3、重庆高考2022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物理最低分需要46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9863名;

4、重庆高考2021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物理最低分需要497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0482名;

5、重庆高考2020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6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60029名;

6、重庆高考2020年考生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0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8556名;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重庆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重庆 历史 - 本科 481 18206 省政府
2022 重庆 物理 - 本科 466 59863 省政府

2、2021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重庆 历史 - 本科 518 19524 省政府
2021 重庆 物理 - 本科 497 60482 省政府

3、2020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重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重庆 理科 - 本二 463 60029 省政府
2020 重庆 文科 - 本二 506 18556 省政府

填报平行志愿有什么技巧

1、合理组合院校志愿。不宜全部填报高分段院校,也不必全部填报低分段院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高考成绩、个人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录取的院校范围中,合理、有序组合院校志愿。

一般来说,平行志愿填报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原则。

冲一冲:把有希望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A志愿;

稳一稳:把与自己成绩“门当户对”的学校作为B志愿;

保一保:把比自己成绩稍低点的学校作为C志愿。

不过,要注意的是,“冲一冲”要慎重,要有一定把握,而不是盲目乱冲,当然某些省份志愿有几十个上百个,少数几个乱冲也无妨。

同时各志愿间要拉开梯度,如果考生定位不准确,一味追求最理想的高校,志愿填报过高(比如多个平行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几个院校志愿全部落空。

2、要将最想上的院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前列。由于平行院校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当考生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中,有2所以上符合投档条件时,计算机系统会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到排序在前的院校。因此,考生要将最想上的院校填在平行志愿的前列。

同时填报的专业志愿不要过少。如果考生只报考某些院校的一两个专业,当考生档案被投档到招生院校后,就有可能因总分或相关科目成绩偏低、不服从院校专业调剂、身体条件受限等原因,面临投档后被退档的风险。

录取分在450到500分的大学排名

序号学校
1西安工程大学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3广东财经大学
4集美大学
5西交利物浦大学
6哈尔滨医科大学
7中北大学
8海南医学院
9四川外国语大学
10山东财经大学
11陕西中医药大学
12湖南工商大学
13大学名称
14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15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16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17江西中医药大学

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校介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647人,其中本科生15147人。 办学思路 学校高举****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办学实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服务与贡献拓展办学资源,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3人,外聘教师165人,折合教师数895.5人,生师比17.42:1。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40人,高级职称占比38.62%;博士学位62人,硕士学位64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33%;双师双能型教师328人,占比40.34%。现有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自治区特聘专家、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39人;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教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9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6亿元,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等210个,含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图书馆面积4.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87.27万册,电子图书208.58万册,电子期刊86.83万册,数据库32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5GB,覆盖校园的信息点14845个,建有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务、学生、科研、图书等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 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高度契合广西“14+10”现代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航天品质培育,确立了以“123456”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2个、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广西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广西一流本科课程13门。 应用研究 学校立项建设10个重点学科,其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现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获批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49项,横向项目15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86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462篇;获知识产权授权929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 文化育人 学校以“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大学文化建设理念,2015年创设国内高校第一个“航天日”,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促进桂航学子在精神上成人,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行业资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航天路”。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和多名航天系统两院院士认为,桂航学子具有鲜明的“航天品质”。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和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国际交流 学校立足广西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广西“三大定位”使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乌克兰、尼日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学历教育、专业共建、学分互认项目40余项,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201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比例达到2.67%,学生国际化全国排名102位,创立了留学生教育“桂航品牌”。 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校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88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91项;近三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1项次,第二名3项次、第三名2项次。2017-2020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31%、92.80%、94.25%、90.35%。2019年11月,学校在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近几年,有300余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日新”桂航精神,秉承“尚德、博学、慎思、笃行”桂航校训,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会员单位、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航天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项目单位,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宇航协会理事单位、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多次荣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天报》《广西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广西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道。(数据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10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