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志愿填报的过程中,面对上百个专业可以选择,很难有家长或者考生能清楚的了解各个大学的优势专业。为此,思儿思学小编为家长简单总结了关于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些优势专业,供家长和考生参考。
一、太原理工大学开始的专业名单目录
类别 | 专业名称 |
经济学 |
|
法学 |
|
文学 |
|
历史学 |
|
理学 |
|
工学 |
|
管理学 |
|
艺术学 |
|
二、太原理工大学重点优势特色专业统计表
特色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学
采矿工程
电机与电器
电路与系统
固体力学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应用技术
结构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岩土工程
应用化学
三、太原理工大学院系和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4月,太原理工大学设有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农学等九类学科,81个本科专业,25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院。
序号 | 二级学院 | 所含专业 |
---|---|---|
1 |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测控、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设计与理论、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专业方向)、工业设计、车辆工程(含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 |
2 |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含能源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含精细合成、工业分析、材料合成专业方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与生物制药工程方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3 |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含金属液态成型、塑性成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
4 |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含采矿工程、煤矿机械化、煤矿电气化专业方向)、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含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方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矿物加工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 |
5 |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煤矿自动化专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 |
6 |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7 |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8 | 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金融数学专业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9 |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10 | 太原理工大学力学学院 | 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 |
11 |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含水利信息化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12 |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 法学、行政管理 |
13 |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14 |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能源经济 |
15 | 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 |
16 |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光源与照明 |
17 |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英语、英日双语、英俄双语专业方向) |
18 |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19 | 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20 |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 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 |
21 |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绘画(含油画、国画专业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含艺术经纪、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方向)、工艺美术、文物保护技术 |
22 | 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含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技术、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 |
23 | 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 | 软件工程(信息与大数据工程方向) |
24 |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附属学院) | - |
25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 - |
26 | 太原理工大学基础学院 | - |
独立学院 | ||
1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趋优。现有专任教师21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96名,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67名,博士生导师181名,具有院士荣誉的特聘教授16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国家青年*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2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名,山西省“三晋学者”特聘教授4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9名,山西省“*”特聘专家8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6名,省级优秀专家11名,省级教学名师24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61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20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2名,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3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