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会议学习心得体会10篇

中央经济会议学习心得体会一

本周分析师重点关注的是“中央经济会议”,此次会议传达出“稳字当头、重实防虚”的信号,政策环境转紧信号或将使市场短期承压。

长江证券陈果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的“稳中求进”目标没有改变,未来如果经济数据持续下滑,认为货币政策对稳增长的侧重将上升,2017年地产周期回落背景下,货币环境需要维持适度宽松格局,实际上和相比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对于2017年的政策主题投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具体来看,混改、新农业、一带一路、债转股为重点关注的四大政策主题。

国信证券认为,此次会议传达出“稳字当头、重实防虚”的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整体基调为稳字当头,重实防虚;近期债市波动较大,但流动性困局与季节性资金紧张等暂时性因素消退后,利率将再次回落,不必过度担忧股市的估值收缩。在基本面平稳和复苏预期未证伪下,市场仍将震荡向上,可借年末调整来布局明年。

兴业王德伦认为,货币环境转紧还在继续,影响或也不止于此,当出现流动性环境或风险偏好改善信号前,对当下到明年一季度的行情依然维持谨慎。

海通荀玉根认为,短期还将调整:保险投资监管从严,叠加短期资金偏紧,市场短期处于休整期,性质类似于今年4月中、去年1月。

华泰戴康则建议,趁流动性冲击调整加仓,目前企业接近偿债周期尾声,盈利能力出现修复。利用流动性异常冲击骑上盈利慢牛,当前周期股>价值股>消费股>成长股。

广发证券陈杰也判断可以布局“春季躁动”,对明年的“春季躁动”倒是可以期待。

中央经济会议学习心得体会二

12月17日上午,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党组书记杨传堂主持会议。部党组副书记李小鹏,部党组成员李建波、马军胜、何建中、宋福龙、戴东昌、刘小明、赵冲久出席会议。部机关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今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工作,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政策和工作重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更加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同志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交通运输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2017年党要召开十九大,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交通运输工作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中央确定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调整,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和用好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期;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质量;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加力形成有效投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交通运输对外开放,牢牢守住安全的红线底线,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会议要求,要多措并举为做好2017年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和智力支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行业软实力建设,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加强督察督办,切实把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中央经济会议学习心得体会三

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本报从今日起,就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邀请部委相关负责人和专家,结合1月以来大数据,推出系列解读,回应社会关切。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再次位列“五大任务”之首。

“产能过剩是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完成去产能任务,可以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信心。”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去产能位列五大任务之首,处置“僵尸企业”迫切而关键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为明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去产能又位列五大任务之首。

为何去产能会位列五大任务之首呢?

一是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导致企业投资经营信心下降。据国家统计局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月发布的企业家调查结果,超过七成企业家认为本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形势“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这一结果最近4年没有明显变化。

二是去产能外溢效应显著,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牵引性。

“去产能任务的完成,可以为其他四大任务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僵尸企业的处置可以通过‘短痛’的措施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有利于去杠杆任务的推进;僵尸企业的减少也有利于降成本,带动价格回归与企业利润增长;而‘输血’资金也可以回流用于补短板。”潘建成认为,去产能的目标比较明确,可以定量化,过去一年来也积累了不少可操作经验,对经济运行产生的积极影响比较明显,也有利于增强改革信心。

去产能千头万绪,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工业品价格持续长达4年半的下跌,已经通过市场淘汰了不少企业,但目前产能过剩依然十分严重,关键在于不少僵尸企业依靠政府‘输血’勉强维生。因此,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是非常清晰、正确的思路。”潘建成说。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即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生存的企业。“僵尸企业就像电影里的僵尸,本身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但还可以靠着输血时不时出来蹦跶,而且它蹦跶起来还挺吓人,危害不小。”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绛给僵尸企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尽管僵尸企业无效益,却依然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导致资源无法向收益更高的部门流动,阻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成长。僵尸企业无偿债能力,却吸纳大量企业拆借与银行贷款,也易引发金融风险。

然而,正是由于僵尸企业身上隐藏的“爆点”太多,才让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了烫手山芋。少数地区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处置僵尸企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信心不足,办法不多;也有的地区和企业心存侥幸,期盼市场回暖让僵尸企业死而复生,去产能的决心时有动摇。

“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就难以实现,因此,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迫切而关键。”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说。

难点在于就业和债务,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路

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难在哪?

债务处置是去产能的核心问题。过去两年,中国钢企、煤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逾70%,钢铁行业的债务总规模约3万亿元,可谓负债“压力山大”,如近期出现债务问题的渤海钢铁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8.5%。

债务高而市场陷入长期疲软,导致钢铁、煤炭企业的资金链较脆弱。特别是大型煤炭、钢铁企业,主要使用贷款、债券等融资工具,如果强行破产清算,极易对金融市场造成动荡。自今年3月底至9月底,北方最大的特钢企业——东北特钢连续出现9次企业债券违约,最后宣布破产重整,就打破了刚性兑付预期,一度引发了强烈的市场震动。

职工安置也是难点。钢铁、煤炭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涉及职工人数多。以东北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龙煤集团为例。处于过剩产业又严重亏损的龙煤,拥有职工约20万,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或中等县城的人口规模。当地的财政状况和就业形势本就较为困难,职工再就业难度很大。而且,钢铁、煤炭行业通常会出现“全家都在一个企业就业”的情况,一个企业的关停往往会使一个家庭丧失经济来源。

此外,去产能也将波及钢铁、煤炭的上下游行业。如何平衡去产能、保就业和防风险间的关系,尽量降低去产能的“负效应”至关重要。

推动去产能有实质性进展,就要“壮士断腕”,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判定僵尸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处置僵尸企业本身并不难,难在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在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潘建成说,处置僵尸企业,要强调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对于特别困难的地区,国家要加强财政政策的倾斜力度,比如加大债转股的力度,加强发达地区对困难地区的结对帮扶力度,减轻困难地区经济增长考核压力,使中央和地方协力同心坚决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

推动去产能有实质性进展,就要“长痛不如短痛”,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不能因为局部就业压力的短期增大、市场的短期反弹,就影响去产能的决心。”潘建成说,当前我国不存在整体性失业压力,今年的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比较低。劳动人口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就业需求也在减少。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与职业培训强度,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援助力度,提供兜底帮扶,筑牢民生底线。“这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必然过程,是短痛换来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去产能有实质性进展,还要“胆大心细”,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后遗症”。

去产能绕不开债务处置,而债务处置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妥善处理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专家建议,对于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可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清算,让其退出市场;对核心业务仍在健康发展,只是融资来源暂时枯竭的僵尸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而在兼并重组中,鉴于僵尸企业的吸引力较差,政府绝不可“拉郎配”。

利用法治与市场手段,防止被淘汰产能死灰复燃

今年10月以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价格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煤炭供应一度紧张。这种“煤飞色舞”的局面,让一些企业和市场人士开始质疑2017年继续去产能的必要性。

实际上,多数传统行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并未出现根本性扭转,钢铁、煤炭产能仍然是绝对过剩。“煤炭和钢铁的价格回升,更多的是技术性反弹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带来的红利及预期改善。”缪荣认为,由于房地产与基建投资难以持续大幅回升,作为上游行业的钢铁、煤炭行业,长期需求的增长动力不足。“如果因为现在的市场暂时性回暖而盲目复产、扩产,行业又将被拖入巨亏泥潭。”

正因如此,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在刚闭幕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也表示,明年去产能要更加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更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更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今年任务完成情况,要严格验收,真去真退。

明年去产能的另一个亮点,是会议强调要“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关停并转”手法很熟悉,搬迁改造也是长项,但这些方法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注重兼并、搬迁,而没有做重组、升级,导致产能反而越减越多。因此,今年如何利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去产能,备受关注。

“行政手段的尺度、节奏把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或者存在一刀切的弊端,或者存在过于随意的可能性。”潘建成认为,“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利用环保、质量、能耗等标准,加强市场手段和法治手段,多措并举地去产能,从根本上避免被淘汰企业死灰复燃,让它们也没有动力死灰复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