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精华篇】

切实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锻造全面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更好担负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1】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持久战,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起长效

改进作风会不会成为“一阵风”?联系群众会不会成为“空对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春风一拂千山绿”。不过,在治顽疾、起长效上,也还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顾虑。正因此,中央领导提出,这一活动要有“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

顾虑并非没有来由。酒楼宴请转为食堂接待,茅台佳酿装进矿泉水瓶,“八项规定”曾遭遇“抵制”;开会发文轰轰烈烈,整顿过后死灰复燃,转变作风也有难改积习。没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解决不了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活动成效何在?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坏风气“吹走又来”、旧毛病“断不了根”,怎么能取信于民?

当前,在发现与查摆“四风”问题时,少数地方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种是避重就轻。把联系群众理解成“摇下车窗挥挥手,送米送面拉拉手”,不敢也不愿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第二种是先紧后松。抓一抓动一动、推一推挪一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高接低挡,逐一化解。结果,活动成了运动、整风成了刮风,消解了教育实践的成效,也让群众冷了眼、寒了心。

种种“作为”或“不作为”,凸显作风建设面临的周期困境与现实挑战,也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攻坚战,意味着要“啃硬骨头”。“四风”并非新事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但为何久治不愈?原因恐怕就在于,治理手段往往浮于表面,对深层次矛盾敬而远之。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实效。

持久战,则意味着作风建设要“造铁笼子”。正如*同志所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长效。

比如,反对形式主义,既要清理文山会海、达标评比和节庆活动,也要调整催生“虚功”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反对官僚主义,既要整治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脸色难看的“机关病”,也要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反对享乐主义,既要抓出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的反面典型,也要有具体的标准、严格的执行;反对奢靡之风,既要严管铺张浪费、公款吃喝,也要加大“三公”支出的透明度。

尽管这些“既……也……”都并非朝夕之功,但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有破冰勇气,有改革决心。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那些因为维权无门而“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事件才会是极端个案,公义才能更加彰显;那些动辄过10亿的高额行政经费才会走入“下行区间”,资源才能合理配置;那些爆粗、踩头甚至致命的恶性管理、暴力执法才会告别历史,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从这个角度看,作风问题关系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是贯穿于发展全局的攻坚战、持久战。

过去,部级领导吃碗乌鱼蛋汤就会被批评“搞特权”,而今天的特权更增加了“特权车”、“特权房”、“特权牟利”等全新注脚。在新形势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语境和现实挑战。责重如山,以攻坚战的决心、持久战的准备走好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方能久久为功,取得真正实效。

【关于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2】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充分肯定活动开展以来的积极成效,明确提出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作善成的工作要求,并再次强调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

作风建设不是小事。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整治“四风”,做的是正本清源、发扬传统的工作。通过两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压茬推进,“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得到解决,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防止松劲松懈,越是要警惕“四风”回潮,越是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改进作风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一项庄严政治承诺。因此,切不可蜻蜓点水,切不可虎头蛇尾,切不可只是一阵风。改进党风政风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用达到作风建设的理想状态来衡量还有差距。在这场持久战中,我们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输也输不起,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再次反弹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对于这一点,全党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多次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改进作风,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要看到,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就可能越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改进作风,前紧后松不行,时紧时松也不行,必须始终绷紧这根弦。做得好的,要不骄不躁,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不怕阵痛,痛改前非,而且不要再复发。对那些心存侥幸、企望一阵风的,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让他们丢掉幻想、自觉回头,不要在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上越滑越远。

现实提醒我们,“反弹”是作风建设的最大敌人,“坚持”是“四风”问题的最大克星。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陋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改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事。坚持不懈开展作风建设,就要通过抓常、抓细、抓长,防止和克服“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就是通过制度固化成果和经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不断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下决心走出“改过来又弹回去”的恶性循环。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作风问题这根弦松不得,一松就可能出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出大问题。有人说,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并非首次,这一回有什么不一样?靠什么确保不会成为“一阵风”?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道现实的考题,答案就在我们手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