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

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集锦】

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下面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快来围观吧。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培育和践行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和践行与当前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绝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体现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入挖掘山西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历史优秀廉政文化、革命老区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更好地践行。要及时发现、大力宣传山西当代的好人物好事迹,大力传承培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使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生活化、接地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全省人民自觉地、积极地培育和践行。

近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和出版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山西故事,亮山西声音,为繁荣发展山西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山西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需要一大批能推进反腐倡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和出版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实现弊绝风清、促进富民强省的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要提升艺术追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深入山西历史文化宝库中寻找素材、捕捉灵感,提出好的创意,提高原创能力,创造更多具有山西特色、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切实维护自身形象。

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外宣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努力为我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舆论环境。要积极宣传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民,宣传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山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和有效进展,宣传全省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特别是有许多优秀干部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深受群众拥护的客观事实。要加强外宣力量建设,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优势,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宣传的强大合力,增强对外宣传的整体效果。

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理论研讨会精神,结合山西实际,抓好活动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环节工作,确保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要深入抓好整改,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用是否解决问题、解决多少问题、群众满意不满意来检验活动最终成效。要深入抓好反“四风”与反腐败斗争,下大功夫,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要着眼于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结合起来,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制度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和反“四风”推向深入,见到长效。要把开展活动与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于山西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绝风清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要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落实“两个责任”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汲取深刻教训,切实提高落实“两个责任”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从山西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总结行之有效的措施,突出实在、管用原则,切实增强有关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和规范性。各级党委和纪委要围绕落实“两个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对“两个责任”落实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部分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受到了污染,出现了一些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让党中央痛心疾首的“常见病”。要净化政治生态,就必须明确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治理,构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当下,净化政治生态,应根治十种“常见病”:

一是潜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在这种潜规则支配下,卖官者权力寻租,明码标价;买官者投其所好,钱贿、色贿、雅贿无奇不有。

二是特权现象?“拼搏不如拼爹”。“拼爹”是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三是圈子学?“能力不如关系”。这种“无人不求人、人人都被求”的“中国式求人”往往挑战法律尊严、政府公信、社会公平和市场规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人身依附。

四是投机钻营?“琢磨事不如琢磨人”。品行正派的人把精力用在事业上,心术不正的人则把心思用在投机钻营上。如果让“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投机钻营者得利,那老实人就必然吃亏。

五是论资排辈?“干的不如看的”。沾染了这些“病”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作为”,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当看客、评论员,对干事者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六是形式主义?“做事不如作秀”。有的地方领导患有“政绩饥渴症”,不顾经济条件和发展实际,不惜举债集资,甚至挪用救灾款,竞相建设“形象工程”,为自己积累升迁资本。

七是伪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搞无原则的妥协、无法纪的放纵和有失政府公信力的迁就对各种不良风气只能是更加纵容。

八是好人主义?“多栽花少栽刺”。由于存在片面“以票取人”问题,一些干部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把“圆滑”视为成熟,把“世故”当成稳重,滋长庸俗的坏风气。

九是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德才兼备者,正直清廉、苦干实干,却无出头之日;而一些德才不彰之辈,投机取巧、阿谀逢迎,很可能平步青云。长此以往,干部队伍中的“优者”也会被逼成“劣者”。

十是地方保护主义?“不怕犯事只怕‘出事。一些地方只怕“出事”不怕犯事,势必助长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导致攻守同盟的抱团现象,产生有案不查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滋长腐败的“政治生态”。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三】

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铁面执纪,坚决查处顶风违纪者并给予曝光。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参与。近期,中央纪委研究室梳理和分析了群众对各级各部门转变作风情况的看法和要求。

群众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总体上给予积极评价

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的决策部署。群众普遍反映,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整治沉疴顽疾的决心,体现了实干兴邦的态度和魄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形象,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是从严治党的有效措施,是聚党心得民心之举。有的群众反映,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的举措,将行为准则和规范固化为制度,对转变作风定了“硬杠杠”,言之有物、细致具体,牵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可以说是“一个规定能顶上百条制度,抓一年能管十年”。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央八项规定体现了国家公权力主体的正确定位,对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群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纠正“四风”不仅顺应民意,而且符合当今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我们党先进的管党治党理念。

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表示认可。一些媒体评价,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决心,“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责任观念,以及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抓的“打持久战”思想准备等,不仅给各地各部门深化纠正“四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群众普遍反映,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文风到会风、从餐桌到会场,处处都能感受到作风的转变,时时传递着澎湃的正能量,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也进一步得到了净化。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等现象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一些群众反映,在很多细节上都能看出作风的转变。比如,现在电视上反映老百姓的事情多了,报道领导活动的少了;规范执法执纪多了,特权现象少了;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老百姓感到政府真正在办人民期盼的事情,从党风政风的转变中真正受益了,对党员干部更加信任和支持了。

对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有信心。国家统计局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长期执行有信心。一些媒体评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纪委多次集中曝光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严肃查处当事人。这一系列举措,给那些对执行八项规定持观望心态的党员干部一个警醒,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群众对改进作风能不能坚持下去的疑虑。很多群众反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是民心所向,中央有决心,中央纪委有恒心,老百姓就有信心。“常”、“长”坚持,必有所获,相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一些学者评论,纠正“四风”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既是一场非打不可的“大仗”,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但只要党和人民有信心,10年、20年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一定会给中国带来不一样的新气象。

愿意积极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促进社会风气转变。很多群众认为,斩“四风”不是“包大人”一人之事,而是人人有责。全社会都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行动起来,努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转作风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形成长期坚守的自觉习惯,做社风民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这场深刻的风气变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凝聚正能量,为中国梦增光添彩。有的网民留言说,提出要坚决纠正“四风”,咱老百姓也要严格落实啊!中国青年报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发现“四风”问题会向有关部门举报。一些高校学生呼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关注时政,完善提高自己,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杜绝铺张浪费,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群众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还存在一些担忧

群众在充分肯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对于改进作风的可持续性也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忧。

一是担心抓作风转变是“一阵风”。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党员干部对整改作风只是抱着“装样子”的态度,打着“别撞到枪口上”的算盘,想“躲过这一阵”再说。有的群众称,现在纠正“四风”风头紧,有些人“识时务”,能“自觉”将尾巴夹一阵子,等风头过去了,狐狸尾巴没准还得露出来。

二是担心纠正“四风”可能搞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在反对“四风”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四风”的现象。群众最担心的就是这样“轰轰烈烈走过场,辛辛苦苦搞形式”,却看不到作风的转变,得不到真正的实惠。有群众反映,形式主义令人生厌,以形式主义反“四风”更让人反感。

三是担心中央政策落不到实处。一些地方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当做对上负责的一项政治任务,往往以文件落实文件,但对实质性工作却不愿抓、不敢抓。有的地方在落实上大打折扣,搞变通。群众认为,反“四风”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不到实处,中央的好政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是担心整改作风出现绝对化倾向。个别单位为了达到精文简会的目的,该开的会也不开了,该发的文件也不发了;有的部门经常搞检查,占用干部过多精力;等等。反“四风”成了最终目的和应景之作。很多群众表示,反“四风”要把握好中央精神实质,如果片面执行文件上的规定,容易过犹不及。

五是担心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真学、真走群众路线。有的单位关起门来搞教育、搞整改,不让群众参与。还有一些基层社区、农村长年难见干部的影子,群众反映问题无门。群众呼吁“要整治四风,就要真正接受群众监督。如果群众看不见、说不得,还谈什么密切联系群众、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群众在表示上述担忧的同时,还反映了自己身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些领导干部摒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将城市建设项目摊子铺得太大,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工程投入承担能力缺乏科学统筹,造成公共财政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群众认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泛滥反映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浮夸作风,这于党于国于民都贻害无穷,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二是官僚习气作祟,缺乏为民服务意识。群众反映,在某些窗口行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治,特别是在基层更为普遍。有的管理环节繁杂,程序模糊不清;有的推诿扯皮,服务态度冷淡生硬;有的随意增设门槛,甚至“吃拿卡要”、故意刁难群众。有群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网评称:“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小事,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深思和忧虑,老百姓都在为党内有这些害群之马而汗颜!”

三是“三公经费”审批管理随意性大,监督不到位。群众反映,“三公经费”支出是一笔大数目,但其审批管理过程不够透明,老百姓难以进行监督。尽管有些部门和单位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决算报告,但公众对很多项目和用语表示看不懂。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晒“三公”,“三公经费”公开的做法总体还是受到群众认可的,但个别地方落实、监督仍然不到位,有的甚至引起了群众猜疑。

四是一些相关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也都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在群众看来,一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闭门造车”,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基层职工反映,改进作风的制度看似汇成了册,但反映不出本单位本部门特点,没有切中要害。还有的制度缺乏程序性设计,执行中弹性过大,难以做到刚性约束。这样的制度再多也是一种应景,不可能建立起长效机制,最终还会让“四风”问题出现反弹。

五是一些干部群众对不正之风“容忍度”较高,“潜规则”盛行。群众普遍认为,“四风”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整治未绝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一些基层群众也反映,只要不直接侵害自己利益,对一些“四风”问题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群众反映,老百姓面对这种“潜规则”其实也是无可奈何,而且还是受害者,但因无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自己也只能是“随大流”。

群众对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提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第一,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法制化。制度创新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与法律、制度对接,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当前特别是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核准制度,将“三公经费”开支系统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强“三公经费”审批、指标控制和报销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稳步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公开,督促职能部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培养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要注重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好的作风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民生改善、作风转变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从“德、能、勤、绩、廉”全方位考评领导干部,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健全民主考评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标准,实行“问绩于民”。

第三,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化纠正“四风”,归根到底是让群众得到实惠,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把维护群众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整治与民争利、“吃拿卡要”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推动转变作风不断向基层深化。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督促有关方面采取措施认真改进和纠正。

第四,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好作风的形成关键在领导带头。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养成教育,引导和督促领导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意识,牢固确立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争当清廉的楷模、节约的表率、勤俭的标兵,自觉抵御各种不正之风,使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光大,真正形成一级带动一级、齐心协力加强作风建设的强大力量。

第五,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确保中央改进作风要求贯彻到位,必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建立督查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从中央到地方,一级一级地督查,使中央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纪检监察机关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从具体问题抓起,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四风”的全方位监督网络。

第六,加大惩戒力度。深化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严明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对那些违反改进调研、精简会议、厉行节约等作风转变规定的行为;对执行制度不严、工作纪律松散、甚至徇私舞弊的行为;对抓作风转变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的行为,以及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必须予以严厉惩戒,做到对作风问题“零容忍”,始终保持对不正之风的严惩态势。

第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好风气的形成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治理“四风”的强大合力。要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与加强宣传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崇清尚俭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善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用先进典型、正义之气,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