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一)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

――――与Q友子非鱼兄商榷

二个月前,Q友子非鱼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发挥,在下应诺。今持续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实践前言,乃虔诚恭敬研读、详考子非鱼所示《百恶孝为先》,感慨良深,兹敬为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商榷于子非鱼兄,并与所有有缘共享。

一、孝的内涵

今天中国大陆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们对于“孝”,必须关注儒家原典中关于“孝”的非常关键,但不太为人提及的内涵,兹举如下数段: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这是立足于天然亲情伦理关系上,说明为人子女者若偏执以物质经济来供养父母,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现。要做到为人做事,一生行为功过“不遗父母恶名”、“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才是个人私德的终极。甚至于《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则是努力为社会历史作出贡献,以造福社会的成就和荣誉,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的圆满。这就是基于传统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价值观。

在社会公德方面讲求诚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时中小型诸侯国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动员,所有的适龄男性,皆要投身卫国战争,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春秋时,还认识到资源保护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必须注意的是,孝顺、孝顺,是“顺于道”而孝,其原典本义不是盲目顺从于父母、国君。自然的规则称“天道”、社会生活的规范称“人道”。伦,道理。自然的规律称天伦,社会生活的规则称人伦。顺应自然规则,尽到做人的社会本位职责,而得到的和谐的生活,称“天伦之乐”。《孝经》记载曾参问孔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孔子反对后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实证据。所谓“争”就是坚持真理、正义。坚持真理、正义,就是“顺于道”不至于陷亲不义,而悖逆了伦理道德。

“畜”的含义,要参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说明力量有限、时机不成熟时,应当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可莽撞行动。《周易·大畜卦》表明顺应天道、刚健笃实、坚守正道、日新其德、刚健进取、蓄养积聚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积小成大的成就。无论国族文明发展或个人成就均如此。

那什么是“道”的具体体现呢?《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因亲以教爱。”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爱的体验,是从父子有亲的天然伦理亲情开始的,而后渐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爱”、“博爱”。欧洲经典作品《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无不呈现“家”的价值,无不将热爱家作价值观念。因为“家”有父母给予子女纯粹的爱与幸福,家也是父母对子女承担无私的责任与付出的地方,是体现责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恒人性,中华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而后将此体验推已及人,而后达到“博爱”。若连对恩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爱,却自称能够爱他人、爱人民、爱国族、爱全人类,(心得体会 www.gxscse.com)则多有违背天然伦理性情而刻意别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权势的嫌疑。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道德崩溃的前提,使所谓的高尚理想主义悉成空谈。比如文革中,多少人为了表现所谓“革命、进步、先进、积极”,被迫地,甚至有主动地与父母划清阶级界限,甚至斗父母,打老师,夫妻兄弟反目为仇,泯灭人性,六亲不认,伏下日后中国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是知中华民族积累数千年沧桑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和道德,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从敬爱生他养他父母开始培养,而后“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才不至于落于空泛虚伪。这也是数千年家族聚居、聚族为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和社会生活经验所缔造出来,“以孝治天下”的独有理念。

所谓“以孝治天下”最低端的体现,是《孝经》中说的“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反之,则“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外,《礼记·王制第五》称司徒的职责之一是:“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则涉及周国养老福利的制度。

《中庸》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即蒋介石所说的“生命目的在增加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逸周书·谥法解》总结“孝”的品德包括:“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除了家族、家庭生活“慈惠爱亲”的伦理亲情之外,还有坚持道德原则的“秉德不回”,注重智慧和操守的“大虑行节”的公德。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说:“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恐怕自命进步先进的反孝、反儒人士苟闻此言,定然大惊吧?!但根据在下青年时于台湾企业打工近八年,与来自台湾的各部门经理、主管交流的经验,此言确实不虚。

二、子非鱼兄反孝论据之考据辩证

子非鱼兄文中曾举专制政府组织编较之《十三经注疏》来反孝,“十三经”之合刊注疏的编辑,始自宋代。最近的一次校堪刻版,是由清代由阮元主持。亦系专制时代政教统治之作品,作者亦多为食君之禄者。乃为专制服务而冶炼文字、曲解先秦原典儒经。

而子非鱼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祖宗之法不可变”、“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文字,纯粹是专制时代不知来源之货色,非但不见于《十三经注疏》,遍考出自孔孟及其三代弟子之手的先秦儒家原典,亦根本无此语句。以此不知出自何种源文本的专制时代之伪冒膺品,粘合种种出自现代之偏激理论,来坐实孔子思想之罪名,实类专制时代罗织诬陷以坐罪之文字狱,不合于现代法制公正之合法举证制度,不合于现代文明所主张之公正与道德精神。

反对专制统治者歪曲利用孔子学说来制造“孝文化”,清除专制统治者垄断经营之“孔家店”中的冒牌货“儒家文化”和“吃人礼教”,是正确的。但若将矛头直指孔子、孟子和孔孟思想本身,则是无知与荒谬。

不破不立,乃革故鼎新之“革命”实义。昔日周武王摧毁商纣暴政,创建礼仪制度改革社会,因而有八百年政权与周朝文明。由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并制礼作乐之革命性努力,可知儒家文化本身,具备革命精神。因此晚年孔子在《周易·革卦》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知孔子思想中,有革命的基因。

又,孔子在《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说明宇宙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由于不同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颉抗消长,因而万物万事丰富多彩而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孔子弟子曾参著《大学》引周代《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说周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部族邦国,能够革新进步,因而可以领袖革命、创建*的文明。又引《尚书·康浩》篇说:“作新民”强调要造就能够自新进取的人。复引商朝商汤的“盘铭”的铭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应该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革新进取。说明儒家原典文化中,原有革新进取的内涵。

时代变迁,东周以降,礼乐故制日益呈现不适应时代发展之态势。惜古今中外人类之中,如武王、周公之具革命性道德智慧与能力者少之又少。考察孔子年谱,方处时代巨变之际,即使连孔子青年、中年之思想,亦难免保守即定礼制之一面,而遭受前辈学者如老子李耳、大国政要如晏婴、以及道家隐士之批评,《史记》、《论语》、《庄子》、《列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