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余映潮老师教〈孔乙己〉》有感【一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02:34:36 思而思学网

看完余映潮老师关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教学过程,最大的感受是:余老师在小说教学上的深度和阅读视角的独特。

先说教学的深度,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了解一点基本知识”,在这部分,余老师重点帮助学生梳理了阅读本小说需要把握的六个要点:“时间,《孔乙己》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朝末年。”、“视角:儿童视角。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主角:孔乙己。孔乙己可悲之处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任意嘲笑他,他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人。”、“场景:咸亨酒店。‘酒店',对于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表现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最合适的。更重要的,酒店的设置,能在一个场景里集中表现人物、叙述故事。”“看客。短衣主顾,其他人。鲁迅常常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的氛围,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特征:长衫、语言、手。它们是孔乙己最明显的人物特征。长衫是一种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身份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孔乙己的不同命运。”这六个要点既是引导学生对小说主要情节和环境、人物等要素的梳理,也是为进一步阅读理解小说主题的前期铺垫。其中“时间”要点还帮助学生完成了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视角”其实是引导学生理解了本小说的叙事线索和视角。而且上述六个要点,提升了小说阅读的层次,学生学习以后,就知道如何从多个角度去赏析小说。而通常我们的教学是先让学生梳理小说三要素,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缺少较深层次的引领,因此学生阅读能力自然低下。

再说独特的阅读视角,余老师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是“实践一下基本方法”,在这部分余老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开展 “选点比读”,让学生直接将小说第4段和第11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为让学生的必读有序进行,余老师先利用课后习题做了示范,让学生知道比的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比读,比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老师对学生的交流及时予以补充提升。最后老师用ppt做了两个方面的总结,一是对对比内容的总结,“这些对比有人物语言的、动作的、形象的、语气的、神态的、环境的,在对比中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引起大家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那个社会对人物的残害,那些人性弱点对人物的残害;一是对本节课阅读方法的总结,“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这种直奔主题的对比阅读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阅读视角,摒弃了传统小说阅读通过寻找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泛泛模式。这种选点比读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更能在对比中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

最后对照反思个人在这课的教学,常常是由梳理小说情节到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像其他小说一样的阅读方式而让学生索然无味。同时也因为缺少独特的阅读视角而让学生对人物理解不够深刻。当然余老师能够采用这种方式上课,是建立在他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所以只有对我们所教文本有了深入研究,找到每个阅读文本的独特之处,我们才能采用独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向余老师致敬更向余老师学习。

附:张占营老师做的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

这是2010年12月4日余映潮老师在商丘讲学上的一节观摩课。

上课前,余映潮老师让学生给文章的自然段标出序号。开课开宗明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说,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

这节课,余老师设计了两个阅读活动:了解一点基本知识;实践一下基本方法。

第一板块“了解一点基本知识”的教学,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做笔记的形式。

余老师帮学生梳理了阅读这篇小说需把握的六个要点:

1.时间:《孔乙己》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朝末年。

2.视角:儿童视角。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3.主角:孔乙己。孔乙己可悲之处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任意嘲笑他,他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人。

4.场景:咸亨酒店。“酒店”,对于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表现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最合适的。更重要的,酒店的设置,能在一个场景里集中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5.看客。短衣主顾,其他人。鲁迅常常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的氛围,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6.特征:长衫、语言、手。它们是孔乙己最明显的人物特征。长衫是一种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身份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孔乙己的不同命运。

“视角”“主角”“场景”“看客”这些元素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缺少的专业术语,有了这些术语(当然要结合文本),我们的小说欣赏就提高了层次和品位,教师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小说作以深入理解。

第一板块“实践一下基本方法”的教学,采用的是“选点比读”的方法。

余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风筝》《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孔乙己》同样能够用这个方法。”

“请大家关注第4段和11段。”余老师很迅捷地切入教学:在第4段与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鲜明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对本节课的能力训练点,提得非常明确简洁。

余老师运用课后练习题中的例子对“怎么选点比读”作示范:一处是“排”,一处是“摸”,意味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选点比读。这两段话中,随处可见,读课文6分钟,试找一处分析。

6分钟后,“现在再给大家2分钟,同学们之间启发一下,开始吧??”

2分钟后,“请同学们来表达读书的见解。”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余老师指向明确,示范到位,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所以下面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余老师也及时给予了精彩的点评。

生1:“排”和“摸”的比较,“排”写出孔乙己穷酸的生活、炫耀的心理,“摸”写出孔乙己此时已穷困潦倒,尴尬窘迫的心理。经济上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心理上的变化。“青白”的脸色与“黑而且瘦”的脸色进行比较,可见孔乙己饮食的变化,这是他落魄贫困的写照。

生2:语言上的对比,前者“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者只是“温一碗酒”。

师:数量上也有对比,有豆与无豆的对比。

生3:前者孔乙己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进行争辩:“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写出了孔乙己很要面子,后面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写出了人物至死不悟,自欺欺人。

师:由“争辩”到“不十分争辩”,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生4:第4段讲到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第11段写他的腿被打断了,说明孔乙己已经成了一个残废人。

师:孔乙己是被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打死了,这是社会对他的摧残啊!

生5:前面写孔乙己穿着一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后面写他“穿一件破夹袄”。

师:长衫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身份消失,预示着这个人的命运要发生重要的转折。

生6:第4段写孔乙己的手是“排出九文大钱”,他的手用来写字,抄书,第11段也写了他的手??“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手是来支撑行动的,写出了孔乙己生命垂危。

生7:孔乙己前后要酒要菜时的付款方式不一样,前者是赊账,后者“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师:这里,还特别提出这一回“酒要好”。为什么这次“酒要好”?为什么这次是现钱?

生7:也许是生命旅程中最后一次喝酒了……

生8: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前面孔乙己“睁大眼睛”与人争辩,后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师:眼神、脸色的变化,说明了孔乙己受到摧残,变成了像鬼一样的人。还有非常重要的地方没有发现???第4段孔乙己说话满口“之乎者也”,第11段“之乎者也”完全消失了,他的语言系统消失了,他的生命也将失去,用“手”走向了死亡。再看,第11段有环境描写,第4段有没有呀?

生9:没有。第11段运用了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出人物悲惨的结局。

师:“渲染”这两个字用得好啊!这更是一种虚写,用萧杀凄清的景物来表现人物消失之前的氛围。

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读书见解后,余老师打出了课件,给学生呈现出几组比较:

出场与退场

正常与残疾

伤痕与断腿

长衫与夹袄

青白与黑色

眼睛与眼神

高大与坐

时令,站坐,语言,语气,动作,形象,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

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到底跟什么有关呢?

跟孔乙己生活的那个社会有关,跟人物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有关。

学习小结:

“选点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品读课文很细腻,谢谢同学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