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

基层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多篇】

导语: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下面是基层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欢迎参考。

篇一:基层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的世界性难题。在消除贫困的长期实践中,中国的贫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受益于中国过去三十余年整体经济的发展与飞跃,为缓解整体贫困状况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经济基础。相比过去,中国的整体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提高,中国扶贫工作也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与赞扬。进入“十三五”规划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改革全面深化,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未来中国的进一步减贫工作将受到更大压力和挑战,如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贫困人口,进一步消除绝对贫困,扫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障碍,是未来中国亟需面对的严峻课题。

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2017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堡垒的最后阶段”,为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发出了动员令。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要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而扶贫开发则要侧重帮助有“造血”功能的贫困人口提高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一刀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需要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下面的扶贫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互联网+扶贫”。 互联网的应用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为精准识别提供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扶贫工作的动态监管是一个难题,现在可以依据互联网和大数据实施有效的监管,通过建立扶贫信息大数据库,实现扶贫信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这个扶贫信息大数据库不仅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录入和建档,还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也为进一步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扶贫研究奠定了基础。

“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依托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汇聚扶贫资金,动员公益组织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农户打开的一条致富之门。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发展电商可以让农民通过在网上销售产品来提高收入,带动诸如农业、手工业、物流、网店服务等相关行业以及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特别是为偏远闭塞的贫困村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电商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近年的发展来看,电商扶贫不仅能够扶贫,更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真正落实。

“绿色生态扶贫”。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紧张或是人口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存在人地关系紧张问题。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用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从开发式扶贫转向保障式扶贫。这些贫困地区在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同时,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育制度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通过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还有些地方雇用农民做森林养护员,由地方财政按月给农民发工资,使农民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特色产业扶贫”。贫困地区人口外流、进城务工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缺乏,而小规模的农产品收入微薄,以至于一些贫困地区空心化,陷入贫困的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链。因而,鼓励贫困地区引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畜禽养殖等产业,通过加大实施种养补贴力度,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资产收益扶贫”。拓展农村贫困人群的增收渠道,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资产收益扶贫是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这些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总之,贫困不仅是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也是贫困的重要因素。“扶贫先要扶志”、“治贫先治愚”, 由单纯的“输血”到既“输血”又“造血”,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内涵。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是让贫困主体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具有持续不断从市场获取财富的能力,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平等分享市场积累的成果,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

篇二:基层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随着精准扶贫的扎实推进,各地瞄准扶贫对象重点施策,许多贫困地区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在扶贫中仍固守“有福同享、利益均沾”的老一套,导致精准扶贫难以“落地”。这不仅违背“扶贫贵在精准”的指导精神,也弱化了扶贫效果。

记者在基层采访就发现过荒唐的例子。有一个贫困村,去年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结果分配时全村人手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唯恐分配不公引发矛盾。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基本上没起到扶贫效果。

无独有偶。吕梁山区某贫困村今年政府扶持了两批肥料,也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唯一的差别是肥效不同。有机肥效果差一点,就给贫困户少分一点;复合肥效果好一点,就给贫困户多分一点。连村干部都坦言,其实没多少差别,更谈不上对贫困户重点施策。

对于类似情况,一些扶贫干部解释,这么做虽然不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可不这样搞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会推行不下去。一些基层扶贫部门“假装看不见”,既不及时跟进指导,也不加以纠正;村干部怕村民骂娘、上访,也不敢破了老规矩。这导致精准识别虽然反复“回头看”,但精准施策就是按兵不动,部分贫困群众对政策心生误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每个村庄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确是精准扶贫的“拦路虎”。但政策是刚性的,落实起来绝不能有弹性。基层干部既然清楚“症结”所在,就应该迎难而上,为精准扶贫“清障”,而不是听之任之。以种种理由当借口,甚至将精准扶贫落地难的原因推到精准识别头上,看似言之凿凿,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执行不力找托词,既难以服人,也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同样是推进精准扶贫,很多贫困村一开始就打破了过去平均分配的老办法,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结果,对扶贫对象精准施策。相比漫灌式做法,这才是精准扶贫的主流。很多贫困村严格把扶贫资金全部花在贫困户头上,非贫困户绝不享受,并没有引发多大矛盾,更没有政策执行不下去。这恰恰说明,一些贫困村精准扶贫“落地难”,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

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为扶贫不辞千辛万苦,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想尽千方百计,他们是扶贫干部的主流。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出工不出力”,工作中存在怕惹矛盾等心态,消极避事。这种作风不改变,无疑将影响扶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

精准扶贫事关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对扶贫对象精准施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彻底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旧观念,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骨头的基层干部队伍。

要强化扶贫督导问责。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各地强调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扶贫项目。但有的基层干部在这上面“耍心眼”,用“群众不干”做挡箭牌,回避矛盾,好搞的就搞,不好搞就想法变通、逃避。对这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应坚决予以问责。只有这样,精准扶贫好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篇三:基层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近期在基层采访扶贫工作,一位从省城下派到贫困村挂职的扶贫工作队长说,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很实,贫困户建档立卡,强调精准到人,扶贫从“漫灌到滴灌”。但少数地方在贯彻执行的时候却变形走样:要求各种档案、资料、图表、日志面面俱到,村两委人员常常因为填报、撰写这些材料耗费不少精力。不止于此,过多的资料要求也给贫困村带来了额外的支出,该扶贫工作队队长抱怨,村里一年复印费就需要一两万,对于脆弱的村集体经济来说,负担很重。

少数基层地方出现的新问题显然引起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关注。国务院扶贫办发出通知要求,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对减少展板表册挂图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多年来的减贫工作,剩下的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为此,扶贫攻坚更要求“靶向精准”,如果为了求“形式”,把精力、财力浪费在可要可不要的工作上,难免会分散基层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在安徽某县脱贫攻坚村级软件资料清单上,列举了贫困村需要整理的几十种资料。除了贫困户脱贫攻坚一览表、村级脱贫规划等需上墙图表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档案资料,其中仅表格类资料一项,就有“建档立卡相关资料”“建档立卡流程图”“贫困户申请”“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措施”“贫困村结对帮扶名单(注明帮扶措施)”“民主评议贫困户会议记录”“贫困户初选名单”“村级公示影像资料”“贫困户确认报告”“贫困户项目受益花名册”“贫困户人口增减表”“测算减贫人口花名册”“贫困户接受培训情况(劳务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花名册、影像资料)”“低保户、五保户花名册”等近20种。

眼睛是不是看得有点花?别着急,还没完,接下来还有“记录类(包括各类会议记录、评议情况和培训活动等)”“公告公示类”等档案资料要求。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读这份目录都有些累,而在贫困村,每一项目录后面都有大量的文字搜集整理工作。一般来说,村两委加上驻村扶贫人员一般六七个人,除了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务,还要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在一些贫困人口较多的村,整理这些资料成为沉重的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基层完成这些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并不是故意刁难。精准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千家万户,如果一些做法和措施不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上墙上网、留下资料,会让很多人不知道扶贫工作做了什么,同时,相关部门在进行考核、检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时没有依据。

一边是“必要”,一边是“过多过滥”,分清这两者的边界,是解决基层扶贫工作中“资料扶贫”倾向的首要任务。哪些档案资料必要、哪些材料并无用处,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在一线应该比较清楚,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些重复填写的材料、部分会议和培训、扶贫日志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扶贫要精准,同样,扶贫工作中的档案资料留存一样要精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对脱贫攻坚毫无益处的材料要坚决拿掉,让基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在基层听到过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镇政府附近的复印店,在八项规定出台、精简“文山会海”的过程中,经营变得举步维艰,但近期由于各种扶贫材料复印的大量需求,它又活了过来,而且效益良好。但愿这样的“笑话”不会再重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