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科技大学比较好的专业统计
1、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校级)
西南科技大学各级特色专业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部门 | 级别 | 立项时间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 | 国家级 | 2007 |
2 | 自动化 | 信息 | 国家级 | 2008 |
3 | 环境工程 | 环资 | 国家级 | 2009 |
4 | 农学 | 生命 | 国家级 | 2009 |
5 | 地质工程 | 环资 | 国家级 | 2010 |
6 | 光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国家级 | 2010 |
7 | 环境工程 | 环资 | 省级 | 2006 |
8 | 自动化 | 信息 | 省级 | 2006 |
9 | 土木工程 | 土建 | 省级 | 2007 |
10 | 地质工程 | 环资 | 省级 | 2007 |
1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科 | 省级 | 2007 |
12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材料 | 省级 | 2007 |
13 | 经济学 | 经管 | 省级 | 2008 |
14 | 农学 | 生命 | 省级 | 2008 |
15 | 光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省级 | 2009 |
16 | 工程力学 | 土建 | 省级 | 2009 |
17 | 应用化学 | 材料 | 省级 | 2009 |
18 | 软件工程 | 计科 | 省级 | 2010 |
19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艺 | 省级 | 2010 |
20 | 工业工程 | 制造 | 省级 | 2010 |
2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土建 | 省级 | 2010 |
2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 | 校级 | 2003 |
23 | 材料物理 | 材料 | 校级 | 2003 |
24 | 地质工程 | 环资 | 校级 | 2003 |
25 | 电子信息工程 | 信息 | 校级 | 2003 |
26 | 自动化 | 信息 | 校级 | 2003 |
27 | 生物技术 | 生命 | 校级 | 2003 |
2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科 | 校级 | 2003 |
29 | 法学 | 法学 | 校级 | 2003 |
3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管 | 校级 | 2003 |
31 | 土木工程 | 土建 | 校级 | 2003 |
32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制造 | 校级 | 2003 |
33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国防 | 校级 | 2012 |
34 | 工商管理 | 经管 | 校级 | 2012 |
35 | 商务英语 | 外语 | 校级 | 2012 |
36 | 应用心理学 | 法学 | 校级 | 2012 |
37 | 信息对抗技术 | 国防 | 校级 | 2012 |
38 | 采矿工程 | 环资 | 校级 | 2012 |
39 | 信息安全 | 计科 | 校级 | 2012 |
40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管 | 校级 | 2012 |
41 | 光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校级 | 2012 |
42 | 金属材料专业方向 | 材料 | 校级 | 2012 |
43 | 制药工程 | 生命 | 校级 | 2012 |
44 | 社会体育 | 体育 | 校级 | 2012 |
45 | 工程管理 | 土建 | 校级 | 2012 |
46 | 西班牙语 | 外语 | 校级 | 2012 |
47 | 广播电视学 | 文艺 | 校级 | 2012 |
48 | 通信工程 | 信息 | 校级 | 2012 |
49 | 工业设计 | 制造 | 校级 | 2012 |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3、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省级)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一览表
专业名称 | 部门 | 级别 | 年份 |
地质工程 | 环资 | 国家级 | 2012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国防 | 省级 | 2011 |
物联网工程 | 信息 | 省级 | 20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 | 省级 | 2011 |
经济学 | 经管 | 省级 | 2011 |
自动化 | 信息 | 省级 | 2011 |
土木工程 | 土建 | 省级 | 2012 |
生物工程 | 生命 | 省级 | 2013 |
2、西南科技大学师资力量介绍
学校现有教职工269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2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29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75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5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次。有“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碳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军民融合研究”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7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