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荆州学院王牌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英语、勘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以下是具体完整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
一、荆州学院王牌专业名单
1、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商务英语
2、2019-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其他重点专业
湖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二、荆州学院专业排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A++ | 2 | 商务英语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8 | 电子商务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10 | 电子信息工程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2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27 | 英语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2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 | 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
A+ | 3 | 地理信息科学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4 | 石油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14 | 工程造价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0 | 自动化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4 | 工商管理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4 | 通信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37 | 土木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42 | 软件工程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A | 43 | 学前教育 | 5★ | 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18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31 | 车辆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48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51 | 工程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55 | 物联网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7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
B+ | 8 | 资源勘查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4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26 | 机器人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2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38 | 城乡规划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4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63 | 应用化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B+ | 142 | 市场营销 | 3★ | 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 |
三、荆州学院简介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转设更名为荆州学院。学校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荆州古称“江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它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素有“长江经济带钢腰”之称。学校环境秀丽,景色宜人,是湖北省园林式高等院校。
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办学理念,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把特色办学贯穿学院发展始终,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积极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设有中国人寿奖学金、中国移动奖学金等企业专项奖助学金;设有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个人奖项;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在其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还可获得各种专项奖励。
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设有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考研深造;专科毕业生可按规定参加“普通专升本”入学考试提升学历层次,专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也可以通过参加“自考专套本”学习,成绩合格后取得本科学历学位。学校依托长江大学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建立有交流协作关系,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广辟就业渠道,搭建合作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校企、校政资源,形成了有效的学校、企业共同育人机制,确保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