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讯

上海高考改革风向标下的中招新走向

最近,沪上部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陆续举行校园开放日或科学素养测试活动,这标志着中考自主招生已提前“预热”。记者采访发现,高考改革作为“风向标”,已经开始“吹动”今年的中考招生。在未来的高考中,评价一位学生或将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统考成绩”的全新模式。受此影响,今年高中的招生理念有何转变,高中校长欢迎什么样的学生,高中又在酝酿怎样的办学新思路以应对高考之变?近日《文汇教育》专访了多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为您带来高考改革“风向标”下的中招新走向。

【招生理念之变】

复旦附中——

希望学生在学校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

“复旦附中一直以来希望所有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健康成长,在高中阶段能初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吴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

传统的高考升学即将变革,而最近教育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和招考、教考分离能够得以实施。吴坚在接受采访时称,高考政策改革对高中教育影响确实比较大,因为高中阶段既对接义务教育的初中教育,又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生源的任务。但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健全发展。高中学校的办学思考和实践理所应当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其他。

但是“教育不可能像时尚产业,对于学校来说,不应该以跟风为办学原则。我们一向推行的所有教改举措,立足点就是一个:让教育更好地符合教育规律办事,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吴坚告诉记者:“如果说高考政策的改变对于复旦附中有影响,那最大的影响是使我们原先一直纠结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和清晰的解决思路”。因为深受大学背景影响,复旦附中一直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通识教育理念为特色。但是一直以来学校在实际办学中也会承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吴坚看来,过去的升学竞争更像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在资源紧缺型思维模式下,家长和社会更看重每年学校考试的分数排名,而高考升学途径的唯一性和考试成绩的唯一性制约了高中学校在多元化评价学生和个性化培养学生方面的探索,很多时候学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微调和试点。

“在现在的背景下,学校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所需要的条件氛围已经逐步具备。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恰恰是教育的回归,回到了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本身。”

统计数据显示,复旦附中学生的来源和去向在所谓四大名校中也是最多元的。每年35%的自招学生,总数仅130名左右,却来自全市35所初中学校。而从出口看,接近20%的毕业生申请境外大学;40%左右的学生被国内一流大学预录取;还有40%不到的学生通过高考分数被各类高校录取。

“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最丰富多样的。成绩虽然很重要,但是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特长、人文素养,包括潜质和发展的意愿。”

至于在招生政策不断改革完善的情况下,高中对于初中优秀毕业生的要求,吴坚称提前批自主招生中可以总结为四条标准:

学业基础要好,大概在同龄学生中排名前5%左右,因为学校的招生人数有限;其次是在初中阶段有特长表现和发展潜质;还包括在初中阶段学业成绩不一定出类拔萃,但综合素质高,关心身边的世界,有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也得到同学认可的优秀学生;学校还认为,通过一次测试并不能全面地认识每个学生,希望每位申请同学应该得到两位以上初中老师的推荐,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长的经历与特点。

交大附中——

锁定初中学校潜在的“10A”生

“在今年的招生中,我们会‘锁定’那些初中学校潜在的‘10A’生,对偏科生说‘不’。”谈及高考改革“指挥棒”对高中招生的影响,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鲜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解释说,所谓潜在的“10A”生即在各区初三一模考排名前列的学生,各科成绩优秀,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扎实。进入高中后,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未来的“10A”生。

之所以要锁定这批潜在的“10A”生,徐校长表示,因为高考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已明确,今后要将学业考成绩纳入高招,学业考将在未来的高校招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如复旦大学就在日前表示,度全面使用学业考成绩作为考生的报考资格,10门科目中不少于8门科目等第为A。

受此影响,徐校长坦言,在今后的中考招生中,学校就会考虑,尽管有些初中生竞赛成绩突出,但若是学科“翘脚”现象严重,进入高中后学业考拿不到8A,那就丧失了报名参加名校自主招生的机会。“因此,我们学校的策略是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学科特长兴趣。”

除了关注初中学校潜在的“10A”生外,高中校长还看重学生的哪些特质?徐校长的回答简洁明了,那就是思维方式。“一个人掌握的经验和知识固然重要,但它们都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培养,唯独思维方式将影响人的一生。”徐校长告诉记者,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质疑、思辨等。当碰到新生事物和突发事件靠知识和经验都无法应对时,只有拥有超强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应对、解决。

“学校还非常欢迎有艺术体育特长、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来报考。”他举例说,在该校招收的2015届学生中,有115名学生的艺术特长等级达到业余十级或演奏级以上,占招生总人数的29%,且学生涉猎的艺术门类繁多,包括钢琴、二胡、古筝、大号等15个门类。

在高考改革“风向标”的引导下,一些高中的办学思路也在发生转变。在徐向东看来,一所高中若盲目追求升学率,这所学校的孩子是没有“明天”的。“相比较升学率、高考拼高分,我们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跟随他一辈子的东西”,由于有着13年的高校从教经历,徐向东在大学里看到过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如何转变这一现象?在他看来,高中应该有所作为。交大附中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课,帮助学生了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将学生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前移。

这几年,交大附中一直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与高校无缝对接,联合多所大学开设虚拟班。在虚拟班里,学生通过高校教授开设的讲座、夏令营,近距离了解相关专业。高校也通过长期动态的观察,了解这些高中生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人才。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高考是否“拼高分”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将来读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上海中学——

高中自主招生:淡化竞赛,关注潜能

上海中学校长 冯志刚

高中为什么要实行自主招生?时至今日,到了必须要思考甚至反思的时候。

促使我们思考或反思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这些年来不少家长和考生对于高中自主招生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有家长认为,高中自主招生就是为竞赛生或学科特长生而设的。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往往就变成只要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科竞赛中有奖,高中自主招生就没理由不给考试机会、不“降格以求”。

其二,高中自主招生,这两年不少学校的招生名额有小幅增量。深化高中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到底能为这些学生提供怎样的平台?

在上海基础教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下,高中自主招生的导向也必然要发生相应转变:关注学生在全面素养基础上的个性、潜能识别与开发,淡化学科竞赛成绩,将成为未来上海优质高中在自主招生时的基本取向。

为迎合所谓的高中自主招生“选拔标准”,不少家长把孩子塑造成竞赛生,但却是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乃至素养综合为代价,真是得不偿失。

高中自主招生的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和高中教育的定位有关。

和高等教育区分专业方向不同,高中学习是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同时,逐步探求自身发展兴趣与潜能的匹配领域,因为这个阶段正是人生发展与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阶段。

对学生来说,高中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生发展方向的初次选择。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活跃期,需要学校提供更适合的发展平台、更多的选择空间来促进其自身的兴趣激活、志趣聚焦,不断识别与开发自己身上的潜能,找到志趣与潜能的匹配点。

因此,高中开展自主招生,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去识别、发现一部分有潜能的孩子。我在学校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前提是它得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只有这样才能闪闪发光。我们学校要做的,就是为一些有潜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

但这些年在推进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自主招生的初衷不甚了解,主要是看学校的“名气”,而非看选择报考的学校是否能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舞台。尤其在“志趣与潜能匹配”这一点上,很多家长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就拿上海中学举例,每年不少考生和家长来自荐,希望参加自主招生,给出的理由就是“参加过学科竞赛且获了名次”。在他们看来,参加的比赛越多,得奖越多,在自主招生时的优势就越大。更有意思的是,有时我们在面试时问学生“你有什么特长”,得到的回答往往也是数学、物理、化学——总离不开学科。这让人不免想追问,难道画画、音乐乃至对星空的畅想、对机器人的喜好就不能算特长?!(容我这里不再多举例,再举些例子,可能又要变成应试导向。)

根据我们的了解和判断,不少孩子对自己所谓的“特长”——竞赛学科,根本没有什么兴趣。还有一些孩子更“惨”,在家长错误的引导下,为发展某一门学科竞赛耗费大量精力,不仅竞赛成绩没上去,还导致其他学科出现“短板”、严重偏科。为了迎合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所谓高中自主招生“选拔标准”,不少家长牺牲了孩子的兴趣乃至素养的综合发展。

比起这些学生,我们更加欣赏这一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在不忽视自身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在某一个或者某一些学科中找到了自己浓厚的兴趣,内动力十足。他们有的并没有在竞赛中拿过什么奖,有的也是竞赛生,但参加竞赛只是表现自己某方面个性化知识结构与潜能的方式而已。

识别学生潜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看学生的学科悟性、专注水平、思维深刻性,而非竞赛成绩。

自主招生是一个“学校选拔适合的学生与学生选择适合的学校”的双向选择过程。比起竞赛名次,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到底是不是真的;这种兴趣、潜能是否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个有潜能的领域是否能在我们学校里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展现。

当然,这么说并不代表上海中学从今年开始就不招竞赛生了。对于那些既全面发展,又通过高含金量的竞赛来展现出自身潜能的学生,学校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前提就是看他们是否真正感兴趣,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实际上,和招募理想生源同步,上海中学也在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才培养“实验”。

为了推进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的构建,从2008年开始,上海中学持续开展以“志趣聚焦、潜能激发”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在“点”上,学校在延续之前开设的数学实验班同时,增设了科技实验班,2012年又开设了工程实验班(科技实验班、工程实验班的学生选拔主要看学生是否在全面素养基础上有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兴趣、潜能);在“面”上,针对通识班,创设节能汽车、人体医学、法学、金融、软件工程、微电影、主持与演讲等多个实验组供学生选学。

整个探索过程,自始至终都将学生的潜能识别与开发放在首位。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未来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多年的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探索中,我们有几个重要发现:

其一、识别学生潜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看学生对感兴趣领域的学科悟性、专注水平、思维深刻性等方面,而非竞赛成绩。这一点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校对2011、2012届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在回答“识别自己潜能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认为建立在“感兴趣学科领域的悟性”占78.7%,远高于“竞赛获奖的层次”(15.9%的学生认同)。

其二,关注在某一或某些领域有兴趣、潜能的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能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更好地促进他们在该潜能领域深入探究与发展下去。

上海中学确有一批学生在竞赛上特别突出,我们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连续6年有学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获得金牌的学校。

这些“奥数冠军”的其他科目成绩如何呢?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2009届学生牟晓生,综合成绩位于学校前列,不仅英语相当好,羽毛球也打得特别好,是校羽毛球队的队员;2010届的郑凡同学,学科综合成绩持续保持年级领先,还入选物理奥赛国家集训队。

这些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仅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与钻研的韧性,表现出很强的学科潜能,综合素养也是同类学生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升入大学后,都进入了数学专业领域进行深造,有的已经成为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与潜能的开发,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科竞赛的狭小范畴。

上海中学科技实验班、数学实验班、工程实验班的学生选择,以高中自主招生的选拔为主。今后招生时,我们将进一步淡化竞赛,强调全面素养基础上的潜能识别。

比如,综合素养评估与全面人文素养测试就将是自主招生的第一道关。除了测试,学校还会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科学、工程素养的面试等等。

这些孩子入学后,学校将提供高选择性的专门课程(相当或略高于大学预科课程)和基于感兴趣领域的主题探究、课题研究与项目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识别与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基于理性的人生初次最佳发展方向的选择。

【“四校”风向标】

哪所高中实力最强?久负盛名的“四大金刚”与“八大罗汉”指的是哪些学校……每年3月,上海各所高中的自主招生工作陆续启动,与此相关的各类话题就成了众多家长最关心的事。

“四大金刚”:

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八罗汉”:

南洋模范中学、格致中学、大同中学、控江中学、七宝中学、延安中学、建平中学、复兴中学

“一神仙”: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此外还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说法,指其余的市、区示范性高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