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改革方案

安徽平均工资水平多少钱一个月(查询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4-03-20 06:21:37 思而思学网

2023年安徽平均工资水平暂未公布,小编整理了2022年安徽平均工资。2022年安徽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095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8649元。平均工资是指平均每一个工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水平。由于目前工资统计以城镇法人单位为统计对象,因此,平均工资一般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

一、2022年安徽平均工资水平多少钱一个月

2022年安徽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095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名义增长1.7 %。

2022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8649元,比上年增加4788元,名义增长5.1%,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999元,比上年增加4554元,名义增长4.7%。

1 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单位:元,%

地区20222021名义增长率
全省98649938615.1
合肥1120191047297.0
淮北95154881088.0
亳州81498775085.1
宿州82542770097.2
蚌埠87572831535.3
阜阳85142810425.1
淮南1114951037357.5
滁州93649895624.6
六安97256943493.1
马鞍山1072541035623.6
芜湖95107920693.3
宣城88968864083.0
铜陵98719919727.3
池州95852913414.9
安庆89207856694.1
黄山94611902514.8

2 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单位:元,%

行 业 20222021名义增长率
  98649938615.1
农、林、牧、渔业 613635530411.0
采矿业 13947712374412.7
制造业 88420841975.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359611308903.9
建筑业 73907725771.8
批发和零售业 8344375833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159594979-3.6
住宿和餐饮业 5188552830-1.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2390211193510.7
金融业 13479011011722.4
房地产业 8094882975-2.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121061432-0.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3230511846511.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106755651-8.2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3420628850.9
  1201361128896.4
卫生和社会工作 1331191257325.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59358466513.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192601138494.8

二、平均工资查询计算方法

平均工资是劳动工资统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某一单位来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用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除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得到的。同样, 计算一个地区、行业的平均工资,则用该地区或该行业所有统计单位的工资总额除以相应统计单位的平均人数。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其中,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是指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以及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在工资统计中,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只要是具有劳动报酬性质的支出,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对新建立不满整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以其建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如年平均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计算公式为: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或: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4个月平均人数之和÷4

三、如何看待和使用平均工资数据

(一)平均工资是否只统计规模以上单位。

有人认为,统计部门发布的平均工资数据只统计了规模以上单位,数据偏高, 这是对工资统计范围的误解。2019 年及以前,工资统计对象是城镇范围所有法人单位。其中,对城镇非私营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调查除私营单位以外的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等所有类型单位的工资情况,既包括规模以上单位,也包括规模以下单位。对城镇私营单位的工资情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2020 年以后, 工资统计调查范围从原来仅覆盖城镇地域单位,拓展到乡村地域的单位,以全面反映我国法人单位的工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其余单位进行抽样调查。目前每年五月仍然分别发布上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详细数据发布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

(二)平均工资数据为何与个人感受不同。

国家统计局公布平均工资数据之后,经常有人表示自己“拖后腿”了,认为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没有那么高。为何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首先,平均工资反映的是税前工资。公众对工资收入的感觉往往是依据拿到手的实发工资,但统计部门统计的工资是税前工资。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和国际工资统计的通常做法,工资包括了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所以, 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比个人实际拿到的工资要高。

其次,平均工资不等于个人工资,不能简单拿个人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进行直接比较。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的平均概念。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所在地区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单位的工资水平有高有低,高于总体平均工资的单位觉得数据偏低, 低于总体平均数的单位觉得数据偏高。实际上,工资和收入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 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计算平均工资?主要是因为进行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比较时, 不可能用个体数据进行一一比较,需要有一个反映总体水平的指标。因此,平均工资指标主要用于宏观政策研究,而不适合与个人工资进行比较。此外,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工资差距及其变动情况,不仅要看总体平均数,还要结合更详细的分地区、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工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