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改革方案

我国公车改革货币补贴不宜按级别“一刀切”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16日全文向社会公布。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直以来,作为三公开支之一的公车消费饱受社会诟病,主要就是公车腐败严重。有调研报告显示,公车消费存在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用于公务,三分之一是公车私用,三分之一是司机私用。所以,社会长期呼吁推动公车改革,节俭和降低公车消费开支。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公车改革,只要改革得当,不走歪,那么不仅回应民众呼声之外,还将降低公车支出。

应当说,从务实角度说,实施公车改革的难度很大,采取货币补贴模式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外国也普遍采取这种模式。不过,推动货币补贴模式的公车改革,笔者以为除了谨防货币补贴沦为变相福利之外,货币补贴也不宜“一刀切”,简单的参照中央机关标准执行,应当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按照公车改革路线设计,鼓励乡镇一把手的公车参与车改,但可以保留公车,其他人的公车必须参与车改,发放货币补贴。而按照目前基层公车运行来看,实际上除了少数地区已经车改之外,绝大多数地方的乡镇政府的公车数量其实很少,一般不过两三辆,只有经济发达乡镇的公车数量才比较多。在乡镇政府,除了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从事执法工作的负责人享有公车之外,大多数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公务用车早就采取市场化,不是货币补贴,就是实报实销。但是,不管是实报实销,还是货币补贴,相同行政级别的基层干部的公务用车成本其实比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干部的的费用要高,而且实际费用比目前国家给出的科级以下每月650元的货币补贴标准要高。

一方面,基层的领导干部除了参加无休止的会议,耗费公车资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他们都冲在第一线。发生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连一般的工作,都要达到现场,因为他们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人群。所以,基层干部用车频率比县级以上部门的干部其实要多。更不要说遇到防汛、抢险等特殊情况,耗费的车费就更多。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既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就连可以方便出行的小轿车(实质上就是黑出租)、面包车数量也不多,农村地区车辆处于一种,垄断格局,可以供基层干部选择的出行车辆太少。导致农基层干部的出行成本往往比城市要高,而不是要低。以笔者所在地方为例,从县城打出租车到乡镇的价格是从乡镇包面包车车到县城的价格的一半。

再者,我国国土面积广,各个县、各个乡镇之间差别特别大。像有的乡镇人口多达10万,而有的乡镇人口只有几千人,平原地区的乡镇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而山区乡镇面积则多达上百平方公里,即便在同一个市、同一个县这种差别也很明显。如果简单的参照中央机关的用车补贴标准,很显然让人口多、面积广的乡镇干部吃亏,甚至影响工作效能和基层稳定。

所以,在细化公车改革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对待,不能简单的按照级别“一刀切”,而应当按照工作岗位发放补贴,更不要以为一个县一个方案就科学、合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