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
截止2018年末,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121758人,同比减少8434人,下降6.48%,比上年同期的下降幅度增加了5.55个百分点。
1、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5777人、36546人和79435人,同比分别减少505人、4333人和3596人,分别下降8.04%、10.60%和4.3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幅度较大。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4.74%、30.02%、65.54%,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09和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同比略有增加,增加了1.76个百分点。
2、国有、集体和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8年末,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408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866人,下降6.48%;集体单位就业人员1204人,同比减少93人,下降7.17%;其他单位就业人员46468人,同比减少3475人,下降6.96%。
3、多个行业就业人员呈下降趋势。19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同比15减4增。从业人员减少主要体现在以下行业:制造业减少4554人,下降73.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少1327人、下降46.68%;住宿和餐饮业减少61人,下降30.20%;建筑业减少823人,下降18.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减少250人,下降17.9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减少37人,下降15.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减少257人,下降11.96%;农、林、牧、渔业减少505人,下降8.0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减少88人,下降7.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减少463人,下降7.35%;金融业减少300人、下降5.41%。
二、问题及建议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传统行业自动化,智能化,会让所需的就业岗位减少,以及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符等原因致使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持续减少。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制定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双赢”;
二是要加大对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财政支出、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方面加大向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是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向新兴业态企业开放。全方位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扶持创业关键是提高创业成功率,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四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职业中介活动,构建资源共享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全面收集各级各类企业的需求信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五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人员技术水平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