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精选脱贫攻坚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不能动手脚、玩猫腻。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2017脱贫攻坚反馈问题整改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脱贫攻坚反馈问题整改报告1】

根据《舒城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发现问题整改方案》(〔2017〕31号)文件精神和全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情况通报暨整改部署会议要求,对照我县在省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我镇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认真落实整改。一、正视问题,认真剖析,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

接《舒城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发现问题整改方案》([2017]31号)文件,结合前期迎评准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镇主要负责同志提出,本次省第三方评估反馈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我镇不同程度存在,务必抓住此次整改的时机,对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摸排和彻底的解决。

10月21日镇召开包村镇干、各村书记及镇直帮扶单位负责人等参加的会议,党委书记陈兴安要求参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确保各项问题整改到位。镇扶贫工作站设计相关表格,并就整改业务工作对各村扶贫专干作了培训。

二、问题导向,切实整改,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

1、精准识别方面。虽然我镇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部分贫困户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针对这一情况,各村认真摸排,将不符合精准要求的贫困户及家庭条件确实较差,存在“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问题的家庭登记备案,后期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按程序予以调整,经各村认真摸排,上报不符合精准识别标准的共有254人,另有134人需新增为贫困人口。

2、精准施策方面。为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因户施策,进一步提高帮扶措施的精准度,各村对所有贫困户帮扶措施进行一次“回头看”,对所有措施不准、不实、没有可行性的要重新与对象户协商,制定新的帮扶措施,所有镇内结对帮扶干部要开展一次走访帮扶活动,帮助村两委修改或制定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

3、责任落实方面。规范扶贫手册填写是我镇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所有结对干部和村两委对照填写规范再一次完善了扶贫手册的填写,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帮扶措施措词恰当、内容详实。

4、项目安排精准方面。在迎评过程中我镇党政主要领导也发现省第三方评估中提出的危房改造等项目安排不精准的问题。据统计,我镇目前居住土坯房的贫困户共有718户,其中在今年危房改造指标已完成的基础上,仍有138户意愿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危房改造。镇主要负责同志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县住建部门同意, 138户贫困户年内实施危房改造,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的脱贫任务。

5、资金使用精准方面。针对“两免”小额贷款发放比率低的问题,我镇各村结合入户帮扶活动深入宣传“两免”小额信贷政策,并摸底有贷款意愿的对象户上报镇扶贫工作站,我镇目前初步摸底共177户,下一步将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尽快为贫困户落实贷款相关手续,帮助贫困户尽快拿到贷款资金。

6、脱贫成效精准方面。确保最贫困的群众享受最多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原则,对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坚决避免被脱贫和数字脱贫,各村对年初确定的拟脱贫户进行进一步筛选,对年底不能达到脱贫标准的坚决予以调整,据各村上报统计,我镇共调整97户282人。

7、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信息更新方面。镇要求各村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变动及时变更扶贫档案,信息系统有变更的及时联系镇扶贫工作站,工作站安排专门人员及时维护扶贫信息系统相关信息。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落实,严格过硬的责任追究,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确保顺利完成脱贫任务。

【2017脱贫攻坚反馈问题整改报告2】

3月6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第三方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的通知》(皖扶办〔2017〕37号),对反馈我县的第三方监测评估发现的突出问题清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召开整改动员会

第三方评估反馈我县的主要问题为贫困大学生资助面低,评估大学生共754户,其中367户未安排教育资助类项目,未安排教育资助的贫困户家庭比例占48.67%。对此,3月6日县扶贫领导组立即召开组长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3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传达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整改工作(整改方案见附件1)。

二、主要问题整改情况

㈠加强培训,提高全体扶贫干部业务素质

为充实加强扶贫力量,今年2月份我县公开选聘了398名村扶贫专干,年龄结构、知识学历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起一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生机的扶贫队伍。为了让村扶贫专干尽快熟悉政策、进入角色,同时进一步提高乡镇扶贫干部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3月18日至21日,我县分两期对各乡镇(开发区)分管负责人、扶贫工作站全体人员,各村扶贫专干共530人进行了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精准扶贫理论、操作规程及规范化管理,社会扶贫、光伏扶贫工作,产业扶贫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就业脱贫、智力脱贫、健康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重点工程,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及工作纪律等。培训结束后,对全体学员进行了结业测试。

㈡认真摸底,全面提升系统数据质量

在扶贫干部培训会期间,对当前几项重点业务工作进行了安排,分析了目前扶贫系统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列出了问题清单,指出了主要指标为空、指标值异常信息错误、逻辑关系异常、一卡通信息异常等30多项指标不准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题,要求培训后各乡镇立即安排全面入户摸底核实相关数据信息,同时结对所有贫困家庭在校生信息(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一直到上大学)一并摸底统计,填写贫困家庭在校生情况登记表,于3月底前将扶贫系统中的错误信息修正到位,4月5日前将摸底的贫困家庭在校生情况登记表纸质版和电子版一并报县办。

㈢加大宣传,主动服务在校生贫困家庭

一是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情况摸底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信息系统在校生信息,努力做到扶贫系统信息真实准确。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村部宣传栏、公开栏张贴精准扶贫政策明白纸、政策清单等宣传资料,宣传包括教育扶贫在内的十大工程有关政策;同时,要求帮扶单位落实“双包”责任,帮扶干部在入户时要宣传有关精准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施策,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了解熟悉扶贫政策。三是对教育资助对象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要求各级帮扶干部在每次教育资助兑现前,主动和贫困户联系、收集资料,帮助贫困户做好申请工作。对已经在外地上大学的在校生,积极联系本人,让其知道可以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补助,还可以在生源地申请助学贷款。

㈣提高标准,助力贫困户发展产业

在第三次县扶贫领导组会上,将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到户补贴最高上限由4000元提高到5000元,激励更多的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殖业。组织县直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提高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能力。对风险较大的种养殖项目,协调农业保险部门设立政策性保险,合理设定保险费率,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对遭遇重大损失的贫困户,加强救助,保护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㈤激发潜能,着力解决群众“等靠要”思想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贫困地区大力营造“脱贫光荣”氛围,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坚持群众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贫困群众真正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二是加大产业就业脱贫扶持力度。让有劳动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发放补贴,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给予一定补助,激励更多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实现就业,从而稳定提高收入水平,达到稳定脱贫。三是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激励贫困户子女赡养老人;另一方面,加大对不尽赡养义务子女的惩戒力度,让他们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还受到社会和法律的惩处。

㈥完善措施,加强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一是完善帮扶措施。对部分有发展产业需要但缺乏启动资金的贫困户,根据其需求,由帮扶人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扶贫贷款用于购买特色种养苗种或由帮扶单位帮助代购,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资金拨付和资金整合方式。今年县扶贫领导组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对符合“1+19”项整合内容的财政涉农资金,以不低于总量的40%予以整合,整合后的资金全部划入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账户,专款专用。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当年资金当年使用。财政部门要切实担负监管责任,加强对整合资金使用情况的调度,及时向县扶贫领导组报告。三是加强对发展种养殖的贫困户的技术培训。一方面落实农技人员结对帮扶规定,组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到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传授农技知识;另一方面由县农委、县科技局等农技部门组织专场技术培训,让每个村都有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贫困户,切实提高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求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对接,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清单和申请报告,财政、交通、水利、文化、卫生、农业等部门对乡镇上报的项目申请,要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尽快改善贫困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贫困地区贫困户能够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

㈦严肃纪律,真心真情帮扶贫困户

一是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对乡村干部多次强调要严格执行有关纪律要求,督查评估期间不得干扰调查,对严重干扰调查的,给予组织纪律处理。二是强化帮扶干部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要求帮扶干部带着真情访贫问苦,带着亲情了解贫困户真实需求,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每月到贫困户家开展一次走访活动,全面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和帮扶工作有切身真实感受,从内心深处对帮扶工作和帮扶成效感到满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