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最新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提高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社会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障。以下思而学教育网网整理了教育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1:

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中,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脱贫无疑是治本之策,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策。教育扶贫不光是资金、物资等的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扶智、扶志、扶文化。近期,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与市、区县教育部门座谈,并走访、调查了一所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对铜川市教育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铜川教育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教育资助精准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逐渐充实,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协调开展,困难群众对教育扶贫满意度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铜川教育扶贫现状

铜川市教育扶贫人口共2930户9128人,其中耀州区1925户6590人、印台区723户1502人、宜君县248户909人、新区32户119人、王益区2户8人。

结合“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脱贫人口分布情况,铜川市制定了《铜川市发展教育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将精准扶贫瞄向学前、义务、高中等阶段,按照面向贫困地区抓教育水平提升、面对贫困家庭重资助补助的原则,采取补齐教育短板、促进均衡发展、落实扶贫济困助学等方式,打出教育扶贫“组合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铜川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1年的89.9%提高到的93.73%,初中辍学率控制在省上要求的1.8%以内。

二、教育扶贫措施成效显著

1.教育资助精准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及学前高中公用经费补助制度,建立从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城乡义务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学前一年实行免费教育及家庭困难幼儿每生每年750元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补助,中职困难学生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制度等。下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金178.70万元,其中:市级100万元、区级78.70万元,受助学生共计490名;为5858名困难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31.38万元。

2.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提升。一是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对分布在金锁片、照金片、铜罕沿线和洛河沿线四个区域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建设,促进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校安工程”“薄改工程”机遇,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截至11月,已累计完成投资5648万元,占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的10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共规划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项目涉及项目学校25所,472套,计划总投资5126万元,到位资金3888万元,12所已主体完工,13所在建。

3.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一是发挥全市37个大学区管理优势,让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组成联合体,结成帮扶对子。二是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全市统一招生,提高定向生计划比例。将省级标准化高中统招计划的50%分配到全市27所乡镇农村初中学校,使更多农村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三是继续推进全市37个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改革。四是秋季在全市(宜君县2013年已经实施15年免费教育)所有区县,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工作,已下达高中免学费省市资金1071万元,惠及学生16116名。

4.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逐渐充实。一是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全市符合交流轮岗的中小学教师有1988人,以来,共交流轮岗教师校长505人,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的25.4%。二是下功夫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问题。铜川市启动实施第二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租赁型保障房项目25所472套,建筑面积21920平方米,加上2012-2015年已经实施的21所(470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项目,全市有46所农村中小学建成教师周转房,解决1884名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三是强化教师配备,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近几年,铜川市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岗位,充实农村学校教师力量,招聘特岗教师137名,全部补充农村基层学校、幼儿园,覆盖全市4个国家贫困区县。

5.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共同开展。以区县职教中心为龙头,省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级成人技校为主阵地,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常识培训,更加注重对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力的技能培训,不断加大技能免费培训力度,针对不少行业缺乏技工的现状,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实施“订单式培养”。截止11月,全市共完成短期职业技能培训4303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9992人次;已建成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所(铜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性职教实训基地1个(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12个;建成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所,年培训达到2万人次。

三、以印台区教育扶贫为例

通过走访调查,印台区教育扶贫充分体现了贫困学生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印台区认真贯彻落实一揽子教育扶持政策,着力加强教育扶贫的重大任务,更好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教育保障脱贫计划444户573人,其中,学前111人,小学201人,初中91人,高中77人,中职7人,高职33人,大专以上53人。

除了落实中省市普惠性政策外,印台区也创新方式、拓宽扶贫思路,有以下几个教育扶贫亮点:

(一)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系统持续健全。印台区教育扶贫树立系统思维,从整体观、全局观不断优化教育扶贫过程。一是建立教育扶贫学生数据库系统。印台区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开展拉网式排查识别,建立了全区贫困学生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系统,把教育普惠性政策精准到人。为167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发放资助金6.17万元;为全区义务教育学生实行了免除学费和书费;为221名中小学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1.99万元;为农村中小学生4663人实施“营养计划”181.72万元;为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62人资助16.44万元,高中学生206人免学费31.56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14人2.475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1]”7人1.4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52人,贷款金额96.97万元;为贫困大学新生资助46人16.4万元。

(二)学业帮扶和情感帮扶双管齐下。除了物质帮扶外,更重要的是情感帮扶,引导教育贫困学生建立起努力学习、摆脱贫困的思想。印台区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机制,确保每位建档立卡户学生受到一位教师的“一对一”帮扶,特别对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义务阶段学生制定措施进行送教上门,开展爱心,做到物质资助,精神育人。

(三)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扶贫有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身教育,早日让贫困户脱贫。一是争取爱心企业的支持。如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公司给红土中学投资80万元进行操场改造和学生资助;中国人民银行金币公司与阿庄中小学签订定点扶贫示范校,争取资助资金30万元;争取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为玉华地区孩子送去“小爱也温暖”红色礼包500个;争取“铜川爱心助学群”资助学生277人5.54万元。二是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如爱心人士付璇竹女士自2015年发起的“铜川助学群”资助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135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印台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85人次,资助金额9.7万元;另如爱心人士安景川先生投资200万元连续7年资助120名贫困学生从初一到大学毕业期间的费用。

  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教育扶贫政策需要进一步明晰

一是在确定教育扶贫对象方面不易掌握。在调查中了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扶贫建档立卡户之间差距不大,教育扶贫对象不容易区分;二是资金拨付不够及时。由于层层审批,九月份学校开学,计划指标才能统计,资金拨付至少要推迟一个月以上,影响学生生活需要。

2.教育扶贫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

由于贫困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许多年轻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在家中读书,主要由祖父母管护,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欠缺,只管上学就行,不重视学习的好坏,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而教育扶贫又主要体现在对财和物方面的资助,但对孩子们心里疏导、做人教育方面欠缺,忽略了“心理贫困”。

3.鼓励教师入村从教方面措施不多

一是农村教师应聘者数量少,使得原本师资匮乏的农村中小学出现教师数量逐年递减的现象。二是学校骨干教师,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性强的教师去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留下来的其他教师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农村教师的激励措施不够得力,往往对青年教师在乡村没有多大吸引力。

4.学校教育硬件条件仍需加强

一是目前大部分乡村学校的办学设施比较完善,但在实验室、图书室方面投入力度不大。二是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很多自然村由于撤校并点已经没有了小学,适龄儿童不能全部实现就近人学,加之学校经费紧张,无法通过校车接送。接送孩子上学成为贫困户的一项日常工作,占用了家庭劳动力,增加了负担,且摩托车成为主要接送孩子工具,存在安全隐患。

五、几点建议

1.进一步精准教育扶贫政策

一是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上要标准明确,程序合理;二是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教育扶贫支持策略以及较为均衡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2.物质与精神教育扶贫协调进行

一是建立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制度。努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攻坚行动中,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对教育扶贫进行开发,结合自身资源,提倡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捐资助学、发展产业、安置就业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择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小康。二是多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每周组织学生观看具有开拓视野的电源等途径,增强乡村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唤起其对走出贫困的渴望。三是解决人的思想素质脱贫,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增强造血功能。

3.多措并举引导教师乡村从教立业

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扶贫的重视程度高低,教师是关键。一是提高乡村教师师资质量。用合情合理的政策引进优秀教师,用合情合理的待遇留住教师、用合情合理的激励关怀教师;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训是重要途径,多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培训教师,还应利用创新模式,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资金培训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软硬环境建设

教育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于“扶智”。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全面发展,通过改扩建对薄弱学校提质改造,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体验到优质的教育,从硬软件方面都应得到合理的改善,通过投资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别让撤销并点的地区,距离学校远的中小学生,能在学校寄宿,减少家长陪读,腾出家庭劳动力,进而实现教育均等化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2: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一、教育扶贫所做主要工作

我县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学校为山区学校,典型特点 是“点多、面广、人少、路远”,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生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所,其中乡镇初中25 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 所、乡镇中心小学25 所、村级小学(教学点)216 所(个);全县在校学生 人,其中乡镇在校学生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小升初比例98.16%;现有农村幼儿园所(公办5 小附设学前班145个,在园幼儿人,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1.4%。 近年来,我县从着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实施 教育扶贫工作。

1.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我县先后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 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和全国营养餐工程、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5 个试点县,争取到项目资金7 个多亿,先后改扩建学校校舍5.1 万平方米,装备学校图书7.3 万册,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器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等9.25 万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有48 所学校被义务教育合 格学校;改建增设村小附属学前班89 个;建设教师周转宿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2.着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选派了近百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援助农村学 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师能素养。

3.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仅发放各类助 学资金万元,受惠学生多学生,解决了众多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

4.努力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来,先后接受社会各界义工组织、爱心人士 捐资建校助学金930 多万元,其中助学金260 多万元,惠及学生近3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1.部分村级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基础设施薄弱。2015年,全县农村小学有B、C 级危房13 万多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瓦房,建设标准低,属于C 级危房; 配套设施差,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等紧缺。如,江口优新小学和河坑小学教室、教工宿舍等均为80 年代建造的砖瓦房,现仍在使用。教学设施匮乏。对比省定标准,全县边远乡镇尤其是贫困村的学校教学设施缺口很大,其余5 所学校教 学仪器配备不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 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边远村群众的教育开支,教育成本的增加在一些贫困山村则直接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辍学。

2.村级学校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学校位?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现在主要是原来民办代课转正教师,或家在本地的中年教师在支撑村级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这部分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基本为初高中学历。同时,农村边远学校教 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问题突出,很多村小都没 有专职英语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由中心小学派

3.扶贫助学政策针对不够强、缺乏精准。现有“一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贫困寄宿生补助,受助率达30%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受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为500 元/学期/ 生,初中为620元/学期/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少数贫困生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爱心助学重物质资助、轻情感激励。当前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有自卑感、孤寂内向,存在腻学厌学心理,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慈善机构以及爱心人士层面,对留守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注重给予物质资助,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注。从调研情况看,一部分接受过捐助的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上进心不够强,而且少数学生还有被可怜、被施舍的感觉,有些甚至有依赖、等待等消极心理。

三、对策与建议

2013 年元旦前夕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 指出,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抓好,把贫困地区 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根本之策。针对我县教育扶贫的实际, 特别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县教育精准扶贫要紧紧围绕 “有标准化校舍读书,有专业化教师教书,让贫困生都读得 起书,让学生阳光快乐更好读书”的思路,定向施策,精准 发力,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不断增强 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让贫困村孩子有标准的校舍读书

1.推进村级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 准化建设,优先支持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其基本办学条件,使其与全县其他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让山区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乘车、寄宿等经济负担。加强贫困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小规模村级小学(含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力度,对不足100 人的学校按 100 人核发公用经费,切实保障村级小学的正常运转。

2.规划建设移民搬迁安?点新学校。主动与乡镇、村对接协调,争取将学校(幼儿园)建设纳入乡镇、村精准扶贫整体规划,在整体搬迁的移民村和集中安?区规划建设中预留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然后结合移民搬迁和集中安? 区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布点、规划和建设移民集中安?点的标准化学校(幼儿园),确保移民家庭子女就近接受优质教规划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学前班)。充分利用现有村级学校(教学点)的富余校舍资源及其他资源改建公办 幼儿园或附设学前班,建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力争每一个贫困村、移民安?区都建有一所普惠性、低收费的幼儿园 (学前班),让孩子能就近入园。

4.加快贫困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为农村边 远山区小学(教学点)配?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边远山 区学校,全面解决偏远山区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实现宽带网 络“校校通”。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贫困村学校。每所城区学校都要结对帮扶若干个贫困村学校,一定五年,一包到底,一并 考核,在教学设备、仪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村 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全面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学校有专业 的教师教书

1.定向培养贫困村学校教师。改革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在科学测算偏远乡村教师需求及空编基础上,每年选拔一批 农村贫困家庭出生的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到师范学校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生源地村级学校任教,既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又为边远山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优秀师资队伍,提高边远山区教育教学质量。

2.健全支教贫困村学校机制。所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新 招聘教师均要到农村贫困村学校(教学点)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支教;所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必须年以上贫困村支教经历或5年以上农村教学经历;每年 选派一批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选派一批 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走教,选送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实习;每年选派一批的城区骨干教师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村学校去送优秀课、示范

3.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严格执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补贴政策,并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档,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确保受助教师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协调人社部门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外,按比例增加中、高职岗位用于偏远山区村小学和教学点。 落实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学校(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的政策。

4.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际,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形式建设农村周转宿舍,切实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的住宿问题。

(三)健全精准化的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读得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县学生资助工作;资助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贫困生数量,分类掌握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建立起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对贫困户子女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村家庭要停止其在读子女的资助,对返贫的农村家庭,要按程序给予其在读子女相应资助。同时,要将贫困村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 界尤其是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全社会教育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

2.整合各类资助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对全县教育、民政、妇联、社团和爱心人士等各种资助渠道的资助项目、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设立“县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帮扶,避免出现助学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开展多形式“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活动,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积极推进“救 急难”工作,落实临时救助帮扶资金,对因病、因灾、因残 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临时救助,帮助这些家 庭孩子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3.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和入学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现有济 困助学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力度。对符合入园年龄的在园贫困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并酌情减免保教费;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 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一次性给予 政府资助金,并一次性给予贫困大学新生入学省内路费补 助;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好国家、省、市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的政策措施,给予中职 助学补助;同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上给予倾斜,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孩子通过勤工助学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学业完成。为贫困学生家庭提供校内公益岗位。全县教育系统开发出勤杂工、水电工、保安门卫、绿化保洁等各类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专项提供给符合条件又愿意从业的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就业,实行托底帮扶,让贫困生家庭成员有活干, 增加其经济收入。定向采购贫困家庭学生营养餐食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为4 元/生/天;坚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使用安全、人员管理安全、食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营养餐所需食材优先定点采购农村贫困家庭生产的食用农产品,促进贫困户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促进其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双赢”。

(四)开展多元化的心理辅导,培育孩子好读书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 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在开展扶贫助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心理上的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 来,开展多元化的心理疏导,让所有贫困生生活学习有保障,情感心理无障碍。

1.科学宣传贫困生资助活动。学校和社会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尽力避免把资助贫困生的过程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而应充分征得受助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在尽量保护贫困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建立帮扶贫困生回访交流机制。资助者和学校教师要对受助贫困生进行常态化地回访、跟踪和交流,让他们真正 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持续人文关怀,从而自觉地把社会的关心关爱化为学习成才、回报社会、传递大爱的动力。同时,要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扎实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以建好用好“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养一批强有力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辅导工作,积极引导他们乐观豁达,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挫折;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 教育心理健康探讨交流活动。教育扶贫既任重道远,又大有作为,我们要深刻把握精 准扶贫的精髓要义,瞄准重点,定向施策,精准制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打通孩子通过学习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广阔通道,为同步过上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