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一:
央视这个,相当专业。
无论是音韵、画面意境解读、创作背景解说、作者生平、涉及典故,信手拈来。
觉得浅的人,兴趣肯定不是在诗词本身,而是在知识量。
有些诗词,沉浸进去,怎么提都会感动,比如,对于我来说,如果范仲淹的《渔家傲》每集都提,我是一点都不会腻的。
一首《春夜喜雨》解读那么多次,如果是在学写诗词的人,就会感受到,这短短的句子中,包含了多层次情感意象。
节目本身虽然不得不以知识量来考核,但一些单字填字题不是乱抠字的(被提醒的确有乱抠的题目,果然还是要少用绝对词,个人印象深的有一道“还来就菊花”,答主在不知道这首诗的情况下,看到答案时那种感动,难以言说。),兼顾了对参赛者的一些画面感,诗词写作手法的考核。(选手能不能体悟到这层苦心就不得而知了)
题目本身也是层次推进,开头题目都是考背功,后面的选择题,其实是在考对诗词的理解,和诗词写作手法的知识。(当然也是可以靠背功撑过去就是了。)
看画猜句尤其好,读诗如果不能读出画面和情绪,那真不如不要读。
反过来,想要学写诗词,也就能明白,这些优美的词句怎么来的,也能体会如何用文字去联接画面和情感。
想来学诗词,无非是赏析,或者能自作。
背功只是其中一关,背功之外的这档节目也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想这档节目的意义是在于,带领人走入一个诗词的领域,而不是帮你储备知识量。
诗之教,温柔敦厚。节目娓娓道来的风格才符合诗词本身,要看激烈的搞笑的,实在是选错节目了,而不是节目有什么问题。
2017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二:
央视近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引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古典诗词图书的阅读。
一篇题为《中国诗词大会: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发表不久就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该文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建议,阅读古典诗词要注重版本选择,即便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经典作品也不例外。
中华书局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的《中国诗词大会命题参考图书》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这份书单中,既有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等介绍诗词格律的经典图书,也有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郭伯勋的《宋词三百首详析》等经典诗词解析,还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诗讲稿》等名家对诗词的论述。中华书局将于近期出版《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的同名图书。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诗词中国”组委会编写的这部书,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在注释字词的同时,更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017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三: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第4个“大会”。
“最早根据现代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为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设计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来我们想,既然汉字可以成功,那么一个词语、一首诗词呢?”阚兆江说。
《中国诗词大会》原本是频道总监阚兆江一开始最担心的一个“大会”。因为诗词和人人都要写的字,常跟日常生活的成语不同,自古为文人雅士所爱,容易曲高和寡。
“诗词有一定的难度,与普通公众还是有一段距离,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作为一个大众节目,不能太有距离感。”阚兆江说。
但《中国诗词大会》现在却成了最火的一个“大会”。有网友说,终于有了一款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的综艺节目。针对这个现象,点评嘉宾康震的解释和阚兆江所见略同。
康震对《新华每日电讯》说:“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从来没有消亡过,而是一直存在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节目只不过是借助中央电视台激活了藏在人们心中的热爱诗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