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作文800字【汇总】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作文(一)

《朗读者》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个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殖和递送啊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电视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好看到央视刚刚开播的《朗读者》,颇觉耳目一新,印象甚好。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个文化类节目,而且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朗读者》与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确有许多不同。《中国诗词大会》声势浩大,有百人团、挑战者和擂主等众多变动不居的角色,不仅“诗霸”“词霸”们的表现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诗词歌赋的修养也颇令人惊艳,从而赢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美。不过,因为它是竞赛类节目,未脱选秀窠臼,考试的气氛又太浓,不知有多少颗小心脏为此而蹦蹦乱跳。《朗读者》显然更有独创性,除了栏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国同名小说和英国改编的同名电影外,并无什么因袭。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

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在第一季前两期的朗读者中,企业家柳传志、国际名模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儿童作家郑渊洁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蒋雯丽、乔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应该都属素人之列。这些显然经过一番挑选的人,按照节目的设定不是先来一段朗读,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访,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为了话题集中起见,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名人们没有讲他们的“成功学”,如遇见第一个扮演的角色、获取第一桶金之类,而是讲他们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变他们的一生。如柳传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录取为飞行员,而是进了大学,这才走上了后来的人生道路。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谁也想不到他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还被同学起过“濮瘸子”的外号。要不是后来遇到了荣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这样,荣医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可以说,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读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为幸运的“遇见”之一,在讲述之后的朗读也最为出彩。这除了因为他有优秀演员的修养外,还因为他选择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师》。老舍对宗月大师助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一样,因此朗读这篇散文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我相信,这是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濮存昕自己的选择,因为老舍就是北京人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为濮存昕所熟知。

至于在“素人”中,主动从北京大医院辞职的“无国界大夫”蒋励的“遇见”最感人。她与助产士在阿富汗的战火中接生了三千多个新生儿,平均每天四十多个,又无一例孕妇死亡,真正体现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她紧接着朗读的,恰好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风中飘扬”。这首民谣充满了对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关切和悲愤,也代入了朗读者在阿富汗经历的切身体验。听到朗读这首民谣,我们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为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无助深深哭泣,从而想要改变什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说明为自己和给他人朗读的必要。

《朗读者》每季有十二期,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为观众讲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加起来就是近70个非虚构的人生片段,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个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值和递送啊!我相信凭现在的团队,能够把这档被定义为“情感类”的综艺节目办得更好。但既然命名为“朗读者”,重人还得重文。谁是朗读人,哪是朗读文,都需要精心挑选。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 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作文(二)

关于董卿对朗读、朗诵关系的观点的看法

朗读者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而朗诵者,是有角色感的,您就是书中的那个人,你的喜怒哀乐,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再现文字的精髓。

朗读是向内的,通过阅读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心,遇见更好的自己;朗诵是向外的,我是朗诵者,我在舞台上表达书中的人物与情感,演绎不同的世界与人生!

??董卿

一舟认为董卿这段关于朗读和朗诵的话,最重要两点是正确的:

1) 朗诵是有角色感的。

2) 朗诵是舞台上表达书中的人物与情感

但有两点是值得商榷的:

1)“朗读者,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其实,无论朗读还是朗诵,都是既读别人的文字作品,也可读自己的文字作品。

2)说朗读是向内的、朗诵是向外的也不准确。两者都可向内或向外。比如课堂朗读、诗人沙龙朗读,都是向外的。

一舟关于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一舟曾早年写过《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最近正在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先发一些主要观点:

1、朗读和朗诵的目的和功用不同,决定了两种表达范式的区别。一舟认为:人类任何行为范式和目的有关。

刚和一个朋友争论合作人的标准问题。我说合作和交友不同,所以要求就不同,我们不能用交友的道德标准要求合伙人。合作的目的是项目目标和盈利。不能以个人情感喜好为之。

朗读的目的是使听者从声音中学习文章的立意、构思、修辞等,而朗诵的目的则是通过声音感染感动受众,得到净化心灵的审美效果。

2、朗读和朗诵是两种语言表达范式。朗读是转述(张颂语),朗诵是表演艺术。

朗读和朗诵最根本的区别是:朗读者是转述者.他就是他自己,他始终是他自己,他转达作者的话语,或作者所写人物的话语,他不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这里虽然,朗读者转达作者的文本,转述作者的话一度转述,作品中人物语言是二度转述.公式是:我跟听众说----作者说----某某说.而朗诵者要角色,我是作者,我就是作者写的人物. 我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

3、朗读相对朗诵来说,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二者是平行概念。如果说说话是走路的话,朗读就是走队列,朗诵则是跳舞蹈。走队到和跳舞蹈都建立在走路的基础上,都是人体的运动,二者都有可观性和审美价值。但两者在目的、动作、节律和情感代入和表现上却大不同。朗读和朗诵也是这样,都是人的语言表达,但在表达目的.表达声音元素运用(字音、气息、形体、场景等),和节奏、语调、语流都不同。

我们不能用队列行进的方式和标准去要求舞蹈,同样也不能用跳舞的方式和标准要求走队列。

不同适用领域的两种范式是平行的,不能说朗诵比朗读更高级,更不能说朗读的提高就是朗诵。本无可比性!就象不能说东方红舞蹈比国庆大阅兵更好一样!

4、朗诵不是朗读的延伸或高级阶段。朗读也不是朗诵的基础或初级阶段。

一舟一直认为,朗读、朗诵是两个东西。把朗诵当作朗读的延伸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朗诵是有害的。目前99%以上的学生的朗诵,几乎都是朗读加拖腔。网络、微信发布的朗诵几乎多半是一字一拍加尾字拖音的形式。

结果是生活感、真情感和音乐感的丧失!

5、从文本层次、受众接受角度看朗读、朗诵的关系

1)文本:文字语言一一意象一一意蕴和情感

2)朗读者:把文字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朗读要求尽量原本地传达文本,理解和想象是听者的事。受众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形成意象和意蕴。朗读者的个人理解和情感创造性投入声音会强加给听众作品之外的东西。甚至破坏受众对作品的接近!

3)朗诵者:文字语言变成声音语言,朗诵需要融入投入自我,要有二度创作。要有角色代入和情感融入。声音语言本身已包含意象画面感和情感,受众在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和朗诵者声音给于的意象画面、情感,共同形成和完成内心的意象、意蕴和情感。

6、由此,朗读和朗诵的字音、气息、节奏、语调、语气、语流的大不同。两者的副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差异。这个问题容后再议。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作文(三)

有人认为,其落入《感动中国》、《艺术人生》煽情窠臼,文学之美,文字之魅流于浅表,这档文化综艺清流其实走的还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动:那些“煽情故事”总会赚取大把眼泪

在近期“选择”为主题的节目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朗诵了写给儿子麦恩的家书。这封信被观众和网友称作“2017最美家书”。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像麦家这样,在朗读之前分享过往故事,并深深打动观众的,还有很多很多。第一期节目第一位朗读嘉宾濮存昕,在节目中便自曝小时候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被同学起外号叫“濮瘸子”。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伤疤”,自然也与要朗读的内容有关??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朗读给帮他做了整形手术,使“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荣国威大夫。而《宗月大师》所描写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贵人相助的事情。

有人认为《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很多观众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时,听到选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故事,很多观众总会被感染和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音乐选秀类栏目,总是需要一些听完歌感动到落泪的观众,这种情景交融的场面及其效果,已经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有质疑:“故事”喧宾夺主,好文章成了点缀

在另一档同类型文化综艺《见字如面》中,主要呈现方式是嘉宾演员演绎书信,穿越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戏谑中藏着悲伤的信,也有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书信、莫言的家书等。

但对《朗读者》来说,没那么简单。最终诉求是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远。在与董卿的访谈对话中,麦家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及这些伤感往事,固然与麦家在节目中朗读的是写给儿子的家书有关,但也引发不少观众评论诟病。与其说《朗读者》是文学类的节目,不如说它是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侧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说它煽情,还是由于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郭小平登上央视《朗读者》,全场起立致敬,董卿数度落泪;柳传志做客央视《朗读者》,一席话让主持人落泪;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到泪奔……节目真正感动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学。

《朗读者》说故事有什么错?故事早就成了中国综艺的立身之本。但带着文化诉求来看节目的观众嗅出了问题。以“朗读”为卖点的节目中,好文章成了点缀,显然是“喧宾夺主”。有人甚至说,故事已经盖过了文学的风头,催人泪下也与其他节目里常见的“你的梦想是什么”没有区别。

反思 爆红之后,考验的仍是文化综艺原创能力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形式跟之前的选秀节目不同,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成为文化综艺的“清流”,引发追捧。但短期爆红恐怕还不容乐观,盲目追捧也值得警惕。

想在“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生存下来,《朗读者》启动了央视最熟悉的《感动中国》和《艺术人生》“煽情”模式,并不奇怪,甚至还让人想起《开讲啦》等众多耳熟能详的节目样式。但在当前明星“天价薪酬”横行的现实语境下,文化原创综艺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说白了,文化综艺的门槛本来就高,要保持普通观众对一档文化综艺持续的热情,节目本身承载着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这对综艺制作的编剧、剪辑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包装过度、包装不足,都有可能为文化内涵“减分”。

说到底,承载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承,还是要多读书、觅真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