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三篇【优秀】

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看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恍惚在看自己的童年,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以下是思而学小编为你整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一

最近喜欢上了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有着许许多多红色经典和现代的我们没法理解的狂热。“北京,变化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应该说姜文花了8年时间改编的这个片子,更多地关注的是成长,它将你推入了我们心中的某一段独白,和那个叫马小军的男孩一块儿长大,而他的成长又映射出了我们的影子,那些曾经斗志昂扬,激情四射,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时代。马小军的任何一个举动或是想法都牵动着那些记忆的衣角,生活单纯到不需要太多思考。

张狂是年轻人的图腾,无论怎样,它都透着野性的生猛,难以被驯服。

比如马小军偷看爸妈的情书,比如他对米兰的渴望,和内心对异性莫名其妙的悸动,比如他撬开别人家门锁,进去“坐坐”,寻求那种窥探的刺激。

其实那些被成人世界所遗弃的潜意识,以及少年的轻狂对英雄主义的错误认识,让我们回忆起当年逼真的自己,也许我们所向往并不是肉体,也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来谴责我们的灵魂。也许只是好奇,只是内心冲动,我们期待的恰恰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对异性的隐约和禁忌之美。

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我们足够诚实,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时刻。这也是我为什么尤其喜欢影片的黄绿色基调的原因,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它让成长的冒失看上去更可爱一些,带着暖洋洋的亲近感,而不是严厉的责备。

然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却又总是包含着人生的浮华。姜文给我们讲述的是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很容易为影片左右。

米兰,一个曾经被马小军视为天使和女神的女孩儿,在生活中却是个女流氓式的人物,最后还落到了哥们儿手里。这是马小军一次毁灭性的经历,当梦想从高空跌落的瞬间,一切美好已被摔得粉碎。成长的路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有些酸涩往往伴随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中,让人不禁泪眼婆娑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然而长大,似乎也不是一场骗局,每个人都变了,也都慢慢被同化。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大多名利双收,成了真正的英雄或大款。而此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也出现了,当一帮小伙子趴在豪华车上再次拿古伦木打趣的时候,我们惊讶的发现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傻乎乎地叫“欧吧、欧吧”了,而是狠狠地骂道:“傻逼!”

一下子,我被这句“傻逼!”逗乐了,但是笑却僵在嘴边,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成长中离经叛道,那些越来越不清晰的记忆被扯得更远了,只当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曾经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才猛然发现原来的我们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的记忆和马小军的成长一次次重叠碰撞,那些玩世不恭的脏话,那些轻狂自负的英雄主义,那些美丽朦胧的爱情,都在一些不必要的成熟中被淹没了,忘记了。

“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摸使我一阵阵起了鸡皮疙瘩,周身发麻。我还记得有股烧荒草的味道特别好闻,可是大夏天哪儿来的荒草呢?但无论怎样,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随着一股烧荒草的味……”

电影,可以一次次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被我们藏得越来越深,以至于最终会被遗忘。学会忘记是人成长的代价,有些记忆我们要学会小心轻放。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二

这本姜文的导演处女作,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阳光》的原著是王朔的《动物凶猛》。我并不知道,甚至思考了许久也无法得到一点启迪:王朔的“动物”指什么,“凶猛”又代表了什么。但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耀眼的阳光给了导演灵感。尽管故事的背景是文革,但寒冷的文革气氛在阳光的映衬下多了一份渺茫和无力。虽说这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但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一群10多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挣脱了伤痕、苦难这些文革陈腔,在他的镜头下,文革同浪漫、青春一样。父母、师长、兄姐,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放任、您肆、无政府似的蛮横。《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姜文对青春的回顾决不像第5代导演有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谓叹是对青春的恍饱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然后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他在片中几乎没有触及文革,但这等年轻、这等激情却是文革初期的底色。

这部电影在镜头运用上面也有其很大的特色。《阳光灿烂的日子》用诗意的动态镜头贯穿着整部影片,而这些动态镜头是以框架内构图的美学眼光位前提的。这样不仅保留了镜头的美感,而且打破了镜头之间的阻隔,静止镜头之间的互异性、陌生化,从而造成画面意义上的缺失和跳跃,并带有不易察觉的缝隙。姜文用运动镜头造成了丝绸一般的润滑的流畅,并用运动的诗意性造就了画面的诗意性与音乐性,尤其是其运用运动的长镜头与电影音乐的有机组合构成了整部影片完整的交响乐旋律中的强化的小节,富有音乐性与节奏感。马小军在邻近的屋顶与房脊上行走的画面不仅关系到了镜头内画面的构成,并且在镜头之间的关系中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相邻的镜头可以是如丝绸般流畅的,也可以是像山般突兀的,其间的轻微的阻隔显示出了人物情感与感觉上的意外与突兀。

片中的部分镜头在表现人物,体现内涵上显得非常突出,综合运用多种运动方式,镜头语言十分丰富。如马小军在米兰家偷用望远镜一段。在这段中,马小军溜进米兰家,用望远镜四处张望,突然间看到了胡老师,于是用望远镜偷看他。在这里,出现了主观镜头、全景镜头、跟镜头、俯拍镜头以及空镜头,这些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恰到好处。一个空镜头,实现了空间的顺利转场,随后主观镜头、俯拍镜头、全景镜头和跟镜头的联合使用,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用望远镜从高处向下看的真实感觉,使表现效果更具真实感。同时,使用俯拍,对于表现以胡老师为代表的“文革”中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地位高低,起到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效果。说到镜头表现人物,还有一个地方要提,是马小军等人在电影院中偷看“禁片”被发现,在坐老将军起身责问一段。在这一段里,老将军实际上是一个被批判的对象,按常理应该使用一个表示蔑视的俯拍镜头来表现,但片中却一反常态,使用了一个仰角镜头,用通常拍伟人的方式去拍。事实上,这比其他任何的语言都更有意义,是一个很好的讽刺。

镜头语言的成功实际上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成功的一大原因。流畅、运动的镜头实际上让观众置身其中,从而造成获取言义的快感,从而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接受。

影片在构图方面,可以说也是很下了一番工夫的,恰到好处的构图,不言而喻的画面语言,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主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再提马小军在米兰家偷用望远镜一段。在这段中,画面出现的最多的是望远镜的观察效果,事实上,在构图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固定视点的表现,从片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是马小军在窗台边这一固定地点进行的“活动”。再比如胡老师在教室上历史课一段。这段中有多个长镜头,但其固定视点只有两个:讲台和教室右后方。其中教室右后方这一固定视点更为重要,采用一种不正视的角度,侧视、斜视讲台上的胡老师,在这些画面里还闯进了几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从画面效果来看,不言自明的说明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教师的地位是低下的。

以上是我对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浅薄的解读,我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下了上面的言语,也许是感动,也许什么都不是。

正如影片中的回忆一般,我对影片的回忆,也许也是不真实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三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很耐看的电影,看完一遍之后让我总想再去看一遍,或许因为影片很多地方都耐人寻味,也或许是想去找一找细节。影片中的细节让我相信,导演一定还把很多秘密藏在细节里面,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有着“言外之意”,每一个引人发笑的段落都值得深思,让你思索其中,欲罢不能。这是影片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作为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影片画面优美,表演朴实,公映后获得极高的上座率。姜文的第一部作品就已很明显地看出他的才能。这是一部非常让人怀念的片子,很可惜90后的我们这一代并没有这样在胡同中的经历,但看起这样的片子来又别有另一番风味。

影片描述了文革期间马小军、米兰等一群少年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正如片名所说,这部电影中描写的或许是文革中最阳光的一面,但毕竟每个时代都拥有很多方面,很多层次。但是人们的成长,青春在所难免的单纯却是相同的。而对于爱情,对于异性的朦胧与喜爱在影片中更是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而爱情与友情的碰撞会导致的结果也是这样。

马小军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大胆又怯懦,自由又拘谨,他为了在朋友们面前逞威风,“勇敢的”给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弟一板砖,却又在听闻对方要来复仇时内心恐惧不已;他会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又在回家后的想象中把自己变得不可一世。他追求自由,但是当需要自由地追求的时候他又裹足不前。他对米兰充满神往,却也因为他矛盾的心理使得影片在做回忆时变得真假难辨。

导演对那个年代进行刻意强调,自然有影片的用意。一个矛盾的人物并非生来矛盾,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性就是马小军性格的矛盾性的社会因素,这在影片中并不是无可寻觅的。如果说马小军父母的人生悲剧是由那个年代直接导致的,那马小军矛盾的性格就是由母亲丢失工作的暴怒、父亲的古板严峻导致的。压抑的家庭环境,使得马小军近乎偏执的追求“自由”。甚至为了寻求刺激,迷上了偷窥别人的生活。在偷窥中,获得了满足,但他也并没有就此满足。那些懵懵懂懂的意念对他充满诱惑,他却不敢正视,于是,米兰成了他意念中构造出的女神。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片中处处都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影子,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流露着怀旧的情节。

影片最后将故事处理的真假难辨,我们想站出来把故事梳理清楚,却只记得那些姜文刻意使用的光亮却不真切的光线。这个时候觉得真实的故事情节究竟是怎么样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事情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本来就谁也说不清,谁都有自己的说辞,谁都可以是对的,但是谁都不对。一个年代留给主人公的悲剧般的烙印,就在那里,年代更替,依旧在那里。紧紧抓住时代这条线会发现很多远比马小军的爱情更有现实价值的东西,深入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讲了一个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而是为那个年代讲了一个故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