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深入、深刻、真诚地演绎了反腐进程中的官场生态。
普通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一
《人民的名义》最近热播,火的不要不要的,几乎是可以讲是全民追剧,甚至听说有的地方单位领导下了命令,让收看这部电视剧,于是我这哄娃妈妈也趁着娃不在家突击了一个周末。看完之后,不禁想要写写我的观后感。
很显然这部剧能够迅速的火起来就是因为这部剧它反应出的现实迎合了时下的主旋律,说出了人们一直想说却不知如何说起的话。大家看的是剧情,欣赏的是表演,联想的却是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不得不说,而我们在看反腐的同时,也可以清晰的从这部剧里面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及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而看完这部剧我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合上
典型的例子当然就是电视剧一开始那个,吃炸酱面、朱筒子楼、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某部委处长赵德汉,一个上任4年,贪污数额就达到2.3亿元的贪官,他是“小腐巨贪”的典型代表,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在一些征地拆迁和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一个社区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就常常曝光出巨大的贪污数额。赵德汉说,这些钱我一分都没有花,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从小穷怕了。当我看看到赵德汉家中堆满墙铺满床的钞票,而他却每个月只给家乡的老母亲寄回去300元时,很多人不禁逗笑了。我们在巨大的反差之中看到了一个扭曲的灵魂,看到了信仰的缺失,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看到了腐败的真实面目。
二、庸官比贪官更可恨
剧中有个京州市光明区委书记孙连成,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不是主演,但戏却特别好。把一个庸官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贪不腐,但也不干事,对组织有情绪,事情是能拖就拖,对上面二皮脸,对下面能糊弄就糊弄,什么事都找人背锅。当他示意下属在信访窗口放个小板凳,“一个最多10块,少则5.6块的”时候,我相信很多观众又笑了,但是更恨呐,一个区委书记把市委书记的指示都不当回事了,他还能把群众当回事么?一个把什么都不当回事的人坐在领导的岗位上,我们的地区还能有什么指望?老百姓还能有什么指望?其实老百姓对贪官恨,对这样的庸官更恨,之前就有说法,原来拿了钱还能干事,现在不拿钱了,事也不干了。不怪现在很多干部感慨现在的会是越来越多了,以前的领导为了要政绩大刀阔斧为了成绩想出各种办法个干工作,现在的领导干部奉行多干事多犯错,少干事少犯错,不干事才能不犯错,所以就啥事也不干。工作中遇到难题就等靠要。
三、中国式裙带关系
也许是影视创作的需要,也许是刻意暗讽,人民的名义里面,裙带关系特别严重,汉大帮,秘书帮,老师是政法委书记,学生就是公安厅厅长,反贪局局长。老公是市委书记,老婆就是银行副行长,老子是检察长,儿子也是检察官。甚至陆亦可也得跟高育良叫小姨夫,而陆亦可他妈也是法院的一个庭长。这种裙带关系,是中国经济特别是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当前让一些干部没有动力的原因,而剧中也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政治资源”。没有政治资源就很难取得进步,所以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谋求政治资源上,而不是真正的去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而一些缺乏政治资源的人也只能在慢慢的摔打磨砺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排挤中成为庸官,懒官。
四、信仰的缺失,成为社会的危机
剧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和老伴儿把共产党员的“信仰”挂在嘴边,时时刻刻的强调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公安厅长祁同伟说“其实我们谁都明白,我们都是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一个公安厅长对于这句话的解读足见我们这个社会信仰缺失的严重性。我想祁同伟的这句话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里话,至少当他和高育良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满口人民正义的高育良当时并没有反驳他,而祁同伟和高育良都是省委可能要向中央推荐的人。金字塔的顶端都已经产生了信仰的缺失,又何况是基层的小老百姓呢?中国共产党付出那么多血的代价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人肯为了能抗炸药包而入党,可是今天呢?我们缺少信仰,我们谁都不相信,不相信党也不相信政府。这真的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总之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人们的名义》能够取得如此的热度和追捧,让大家都有了共鸣可见是取材去现实,但是播反腐剧,看反腐剧,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腐败,而是为了反映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给大家以警示和启发。
普通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二
《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收获好评无数,一时间引爆荧屏。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人民的名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领导干部来说,应更多地品读其中的担当之义。
平时“想得起来”,担得起信任。担当无关身份、年龄和时代,是一种气度和人格。担当不都是惊天动地,更多体现在日常琐碎中。剧中陈岩石老检察长15岁参加革命,战争年代扛过炸药包。退休后仍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老百姓遇事总会想到陈老,他的住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第二检察院”。反观区长孙连城,因仕途不顺丧失斗志,沉溺于“仰望星空、心怀宇宙”,对待群众诉求“麻木不仁”,与群众渐行渐远。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干部应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生信条,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行为准则立起来,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做群众一眼认得出、遇事想得到的干部。
急时“冲得上来”,扛得起责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担当是众口难调时的力排众议,也是举棋不定间的果敢坚毅。在“一一六大风厂事件”当晚,达康书记临阵指挥,彻夜未眠,既化解了剑拔弩张的局势,有效遏制住群体性事件,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挽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魄力。风疾雨骤,愈发考验本色,危急时刻,方显责任担当。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紧要关头要有“冲在前头”的意识和“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决心,不怕风险、不惧争议,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第一时间为群众解难题。
难时“豁得出来”,挑得起重任。急难险重是考验领导干部责任与担当的“试金石”。反贪局长侯亮平面对达康书记前妻出逃国外的严峻形势,抛开私心杂念和个人得失,将欧阳菁拦截在机场收费站,捍卫了公平正义,保住了达康书记的政治前途。祁同伟不但不支持,还牢骚满腹,生怕牵连自己。强调:“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多一分迎难而上的勇气,多一些“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少一分精明算计、明哲保身的圆滑。在矛盾和问题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担负起人民群众的期盼。
普通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
这几天的晚上,我都在观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说实话,我以前基本不看胡编乱造的电视剧。这部剧正如导演李路所说”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没有跟上现实的尴尬现状。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
剧中的老干部陈岩石说,过来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现在,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现在干部的思想状况怎样?这十多年,针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教育,可真正卓有成效的是在十八大以后,反腐败斗争才取得实质性成果。新来的省委沙书记请老干部陈岩石在省委常委会上讲话,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陈岩石倒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那就是曾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的杨维骏老人。杨维骏也是一名从抗战中走过来的老兵,退休后一直坚持举报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等,并最终推动了云南省多名部级高官落马。可现实中像沙书记这样重视老干部在教育干部拒腐防变的情况少见。真正在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干部不多了,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去带领群众上访,站在反腐前线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教育干部的重担落在现任的领导干部肩上。我倒认为,教育干部可以请一般的百姓,在当前深受腐败官员和不法商人勾结在一起危害人民的利益,造成“民不聊生”情况下的群众,如下岗职工,被强拆的居民,上访群众。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剧中就有李达康书记的表妹、上访群众之一员,在家里向他讲自己上访的遭遇,实际上给他上了一课。人民警察对上访、强拆的人民群众如临大敌,荷枪实弹,警车云集,电视剧中的这种“美国大片”,在现实中很多人观赏过。
哀莫大于心死
贪官污吏实际上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是吞咽人民血肉的老虎。当然,还有一群使人民厌恶的苍蝇。现在,百姓说:无官不贪,一个个拉出去枪毙,不会有冤案。这种说法未免偏颇。但贪官们前腐后继的现象的确存在。更可怕可悲的是,查出的贪官贪了几十上百万元,很多人竟然说这是好官、清官。贪官们几乎个个以“人民的名义”在坑害人民,而很多人民已麻木不仁了。人民政府在人民中的公信力已降到历史的低点。在新中国建国前的老解放区和50年代的政府,那是公信力最高的时期。这部电视剧的亮点就是真正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没有跟上现实的尴尬现状,反映了真实的政治生态。哀莫大于心死。反贪斗争实际上在挽救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挽救民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让观众和一些演员惊讶的是这部剧的审查的顺利,出乎意料。还有,一些原来的制片投资商跑了,预料不会审查过关,会亏本,这实际上就是“心死”的表现。
而剧中的老干部陈岩石没有心死,他坚信正义,坚信人民的力量。只要心里想着群众,与人民站在一起,终归会胜利的。可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强拆的现场坐了一通宵,他的儿子、反贪斗士陈海被暗害。他已经下了当年拼死往敌人碉堡丢炸药包的决心与腐败高官做斗争。临终前陈岩石对省委书记沙瑞金说: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这样的老干部真让人敬佩,让我们向他深深的鞠躬。
这部电视剧在全国火了,为什么火?它把众人快死的心又燃烧活了。
虚拟的艺术老干部---陈岩石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剧中的老干部陈岩石就是一个“艺术品”,也是常说的所谓“典型人物”。剧作者把老干部在反腐斗争中的高贵品质、英勇事迹、政治资源都集于一身,这样的老干部我们见到过,又没有见过。大多数的老干部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他们恪守讲大局,讲组织纪律。不给当局添乱,不找麻烦,不管闲事的原则。如果反腐斗争依靠老干部,那就大错特错了。靠谁?还是要靠现在坐在主席台上的人。陈岩石和沙书记的特殊关系,我开始认为是剧作中的“败笔”。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陈岩石的下场会惨不忍睹。可这又正好反映了当前的政治生态的现实。
笔者曾在政府机关服务多年。退休后就是普通的百姓一个,有机会接触了许多的平民,还有一些弱势群体。我为一位上访的百姓代写过状纸,我见过上访者一次次奔波于政府的信访部门,一次次失望、沮丧的表情。我感叹:如今当一个百姓真不容易啊!中央八条后,现在的官场有人高呼“当官难”。要想想,当百姓更难。不信,你们换换位置。
尽管陈岩石是个艺术品,但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的名义》的剧作者和演员们可说是使尽了洪荒之力。点赞一万个。人民的艺术家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