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汇总篇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父母爱的方式也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央视10年打磨的纪录片《镜子》,在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之余,更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一看!下面由思而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观看!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一】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二】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感觉这片更适合父母观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篇二: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三】

2017年5月4日,在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老师的组织下,家长们统一收看了一部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为人父母者却又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唯有将自己的孩子送往一所特殊学校,为其“改造”的真实故事。

纪录片《镜子》一共三集。第一集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但我第一时间就被影片中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吸引”着,并感到非常的震惊。为什么?到底是怎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育,才使这些孩子们变得这么目中无人、出言不逊,并年少轻狂地在咆哮着......带着疑惑不解的问题,我迫不及待的收看了第二集、第三集。观看的过程中,我才真正的聆听到孩子们的心声,以及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容易被父母忽视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理念的分歧等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家长们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描绘这张人生蓝图,当然各有千秋。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问题反应的就是真实的家庭问题。父母的教育往往都是按照“自以为是”的观念,以爱的名义理所当然的要求着孩子们行走在自己为其规划的人生道路上。殊不知一句“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让现今的孩子们失去了多少童年的快乐。家长们有充足的理由:我要挣钱、我要养家、我要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难道我们有错吗?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好,难道我会害你吗?

因为意识和需求的不同,加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用心的陪伴、真诚真心的沟通,家长和孩子们的距离已经越拉越远。我们真的了解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吗?正因为这些长期的束缚和压抑,孩子们“生病了”,家长们也正焦急地备受着爱子心切地煎熬。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也在反省着自己,并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交流。自以为良好的我,发现孩子对我的管理、限制和陪伴,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类似感受。我给孩子很多的陪伴,这是她们非常满足的一方面。但学习上,我盯得比较紧,以至于孩子在学习方面缺失了自主能动性。生活方面,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不敢放手让孩子尽情地尝试体验性的活动。所以,导致孩子比较胆怯。兴趣爱好方面,我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了英语和羽毛球等兴趣班。虽然征求过孩子意见,其实我并没有更多的采纳她们的意见,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她们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其实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何尝不也是在犯“强加意识”的错误呢。

认真观看这部纪录片《镜子》之后,触发了我和女儿们的一次真情交流,感触很深,也受益匪浅。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生俱来,无论怎么样它都在那里。但爱更需要不断地磨合、学习、修炼和整改。一套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一份有效的爱,才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保障。让我们为了这份义不容辞的爱,继续努力吧!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心得四】

眼泪不是卖弄更不是表演,清楚这一切,过来后的我,宁肯相信这是表演,残酷的投入后,方可晓得,对自己灵魂的磨砺,就像拦腰斩断自己,而后再自我愈合,和起茬来,唯有自我的反省才能实现和做到这一切。

曾经几何,我对不住家,对不住孩子,对不住身边最亲近的人。用一个投身工作,将一切问题,置之不理,躲避在一个养家糊口的光环下,极端的自爱自恋。仿佛离开了我的工作和能力,家里的一切,就没有人能撑得起来。

回首往事,咀嚼到的仍然是心痛,而此刻的心痛,已经没有了抱怨和纠结,只有对当年自己,为何不坦诚以待,当众承认自己的那个不为人知的隐私,干干净净暴露于大家面前,得大家其实早已一目了然,心知肚明之下的解脱和释放呢?干干净净放飞自己禁锢的心呢?其实大家何其不知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的一切言行,早已大白于天下。只是谁戳破了这张纸,谁就得罪了我罢了。

奶奶理解我,给我留足了面子。我扭曲和变形之下的心,如此难熬,纠结抱怨丛生,奶奶多么希望我的那份勇敢,就像面对一匹脱缰的烈马,我为之奋斗的生命,一切社会地位或者高傲的学识,对于眼前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风,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在那个揪心的时刻,我选择了躲避,用所谓的善人好欺,善马好骑麻痹自己的灵魂,扮演一个受伤的弱者形象,维护自己所谓的薄脸皮,虚伪的自尊。

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和家人,挣扎于痛苦之中,矫情和脸面,将我的懦弱,附加在孩子和家人身上,令他们痛不欲生的同时,还要怜悯我娇惯成性的身体状况。

“唉!你爸身体不好,迁就迁就他吧!”

现在想起这话,那份耻辱感,彻底将我拦腰斩断,也不解恨。

我懦弱到卑鄙,双面到无法容忍,工作上的老好人,家里的暴君,我所做的一切,很多时候,被一句从小没摔打开,就堂而皇之了,一笔勾销了,真的无耻厚颜之极啊!

其实今天,我又一次引爆这个满满地负能量炸药包,是我已经坦然于自己的这颗心,消解和受用这一切黑暗和能量,包括看到了《镜子》和镜子里的那个自己。

这一切不是表演,更不是表白决心和自怜自艾。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坦然面对隐秘之私了,坦然昭示于一家人了。

这一切不是证明我的勇气,以获得大家的谅解,给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我是为了自己灵魂的一个忏悔,一个反面的借鉴,一个阴暗心路历程的展现,希望大家以我为戒,以我作为反面的“镜子”吧了!

孩子们的优秀在于一切他已经走过来了。我错误的嫁接了西方的文化,就像吸收西方优秀的编码一样,用精英技术孜孜不倦哺育孩子。娃是我创造,灵魂当然就应当任我去塑造和打磨。我一腔热血,自以为是一味妄想,让懂事的孩子,更好、更高、更强。极端强权的把一切所谓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秀品格、劳模精神,一股脑强加于此,唯恐漏下,落后于同龄人,被野蛮的自然丛林法则所淘汰,逼迫孩子,去接受社会是如此残酷,竞争的压力,如何能够活生生逼得一个人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界… …

总之,孩子从我这里获取的,满满的都是负能量,孩子在我的聚光灯下,战战兢兢的样子,失去了对生活这个大舞台展现魅力的兴趣,失去了本应该灿烂、无拘无束的青春梦想,被我摧残至极。

其实我精心打造了一条,让孩子大闹天宫之路、亦或白骨精、精算师的精英之路。于精益求精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此扭曲之下,孩子起初慢慢忍耐着、备受折磨,而后无路可走!心灵的伤痛,终于被我近乎疯狂的高傲追求所充斥,愤怒填满心胸,反抗如火山喷发,撕裂一切,如一匹烈马,脱缰而出。

今天,看着孩子独闯天下,于艰难困苦中,一步一个脚印为了一个平凡的人生而去踏实地,奔走于地铁和职场中,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生活的路,在每个平凡人的脚下,资本可以赋予社会一切,而精神之灵魂,赋予一个社会的东西,是任何物质世界所无法比拟的。

感谢孩子,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这一切!我的那一套设计错了!让孩子和家人吃了这么多的苦,走了一段如此惊心动魄的弯路。

错在哪?

错在一个个错误的意识形态中:

我养育了他,就应该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就应该多多挣钱,不漏钱,推崇貔貅般的人生经典,依赖掌握的科技技能,掠取财富,去实现自我梦想的精英之路。

我竟然如此毫无察觉,更不会归根溯源寻找此类错误的根源,乃至奶奶讲起晚清民国初年,姥姥爷被绑票、撕票的事情,也不能领悟其中之道理。

叔用心良苦,从《一家人》、《晚霞颂》、《溯源图鉴》三部曲中,殚精竭虑去展现奶奶精神之存在,而我却很长一段时间,误以为这是叔不切合实际的显摆和卖弄,是给奶奶脸上帖金,自我推销自己的手段。隐藏的一颗,唯有聪明人方可察觉的自私、自大、自视清高的心,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不认为自己看错了。

直到我懂得了反省自悟,才理解了奶奶的心路历程。奶奶如何成为我心中的佛??觉悟者,理解了叔和父亲,明白了媳妇苦闷之下。于十字架之下,吟唱圣母之歌,是如此的万般无奈。

回想奶奶的一言一行,张弛有度,慈爱倍加,没有多余的言谈,只有严厉而苛刻的以身作则。细细考究叔和父亲,除了家境穷是那个年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外,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如此的苛刻,乃至不近人情,到了法西斯的地步。恰恰因为是物质的困乏,成就了亲人们坚忍不拔的可贵品格。

溺爱,将我的矫情,以及与生俱来,弱不禁风的躯体,联系在一起,我是蜡像,遭遇烈焰,骨气全无。

如今,我已经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寻根溯源,学会了剖析自己的私,敢于承认隐于我心中的那份懦弱,也许这就是我的进步。

当看到心理老师李品宽慢条斯理地道出:

做爹做妈是不用拿证的时候… …

我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我曾经就是一头停不下来,拉磨的驴。

回想一下,实际生活,我的需求其实不多,但是我的要求特别多,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更加的多。

忽然间也就明白了,孩子北京上学的答谢宴上,独自于我单位的一席领导和同事们,用白酒证明,对父母的敬重,以及那份浓重的感恩之心后面,是对我懦弱、谨小慎微的一个反攻,一个宣言!

我做不到的,而他通过白酒去证明了,这个家有他在,容不得外敌入侵!

我用委屈编织的神话,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体会到了,而我的抱怨,背后躲在角落里,愤愤不平的那一套,他是真真切切的受害者。在我唯唯诺诺地笼罩下,其实孩子早已经酝酿捅破天的那个大爆炸了。

值得庆幸的是,感谢孩子,感谢一家人所做的一切,让我重新体会到了什么是淳朴,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慈爱和包容。传统的家风,仿佛一夜间,吹开了我的灵魂之花。

终于,抱朴归真,披褐怀玉的境界,让一切变得风和日丽了,成就了我今天面对任何境遇的从容。

回顾这些,渐渐明白,不要指望看到了《镜子》就能够顿悟,看了我写的东西,就能够幡然醒悟。

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吃不够苦,是不会看清自己的错误,更不敢坦然一对,侃侃而书。这不是自夸,渴望这个时刻,我用了五年的磨砺。并且还需要经历再次的考验,才能说明一切是否真的如我所愿。

知行是否合一了?

我和亲人们是否真的心心相通了?

一家人的精神是否真的息息相连了?

自己承担其的那份责任,是否真的就没有任何瑕疵了?

蜡像真的就历练成钢筋铁骨了?

… …

希望时间给我一个践行的机会,大家侧目以待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