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关于电视剧《傻春》观后感范文

 篇一:电视剧《傻春》观后感范文

我是一个很爱怀旧的人,电视剧《傻春》观后感。60年代直到如今,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亲历过的岁月。特别是6?70年代的事情仿佛是记忆如新,那时的四合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那么多的以身试法者,自行车可以随意地摆在户外.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黑白电视,双卡录音机,电冰箱等等日用品,给我们带来一种重未见过的清新,日子渐渐地过好了。可是,黄赌毒,盗窃、强奸和烧杀,贪污和受贿也渐渐地多了。所有人的自行车都不敢再放在门口了,因为还不富裕的人们怕把它丢了。.电视剧《傻春》讲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傻春》讲述的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女--素春的故事。素春承担母亲的责任,含辛茹苦把弟弟和妹妹们拉扯大,又在重重困难袭来之时,不离不弃,维持家庭团结的故事。主人公素春虽然看着有几分"傻气",但她却一如既往地用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对待她的家庭;对待这个世界,最终博得了家人和邻里们的称赞。

在剧中,人们口口声声称素春是"傻春,两半截",她真的傻吗?我看是她的父母弟弟和妹妹们给定的性,观后感《电视剧《傻春》观后感》。实际上,素春善良、憨厚、聪明、智慧过人。素春她身兼母职,七八口子的一大家人的吃穿用,所有的活计全由她一人承担。而且她的适应能力特强,改革开放以后做生意,她是干啥像啥,干啥啥成。傻春对歹意的人们很厉害,所以大家都怕她,所以没人欺负她,所以她能办成很多事。这样一个人理应受到家人的尊敬和爱戴。使我不能理解的是在他们家中,她却受到藐视和欺凌甚至是污辱。

素春总是奋不顾身地去为弟弟和妹妹们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如让其中一个觉得不平衡或顾此失彼的时候,她就很内疚,然后用很极端的虐待自己的方式去赎罪。家人也都是在她给她们带来好处时才称赞她,稍微损害到个人的利益,便会辱骂她,实在是太过分了,这还有什么人性?是不是劳动人民永远是地位最低的,会动嘴的才是永远占便宜,才会地位高,这也是社会的现状吗?

傻春几十年对家人的疼爱和忍让,除了小楚,她的弟弟和妹妹们都不尊重她,特别是妈妈和老二素眠从来都是把她当犯人一样训斥。老二在家厉害,谁都害怕她,谁都不敢损害她的利益,所以她能当国家干部,所以有更多的人巴结她?这个电视剧还有让我想不开的就是:全家人一点也不尊重为这个家付出了青春的大姐,没有一个尊重傻春的,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的亲妈,对她也是非打即骂。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家的老大叫弟弟妹妹都是叫小名,弟弟妹妹叫比自己大的绝对是叫哥或是叫姐。要是没有礼貌,首先,父母就不会答应。所以,根本不会那么没有礼貌的直呼其名,或者是起个外号啥的,该有的礼貌一定要有,该尊重的一定要尊重。

在剧中,大家都不尊重傻春的人格,触碰了道德的底线,傻春也太能忍气吞声了。我想:可能是编剧和导演想通过大家对傻春的不好和存在,能够从侧面突出傻春的人格魅力。提倡人们应该像傻春一样,以宽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把金钱视如粪土,把亲情看得高于一切。现在子女与父母,兄弟与姊妹争夺财产和房产的铺天盖地,比比皆是。如果都能够像"傻春"他们一家,社会就真的和谐了。

篇二:电视剧《傻春》观后感范文

夕阳西下,夜阑珊,一个人在家没有事,打开电视。无心地换着频道,当我看到河南卫视播放上世纪60-70年代的城乡之间的画面时。把我吸引,对于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有一种忆童年的感觉。对于我,有着不同的意义。我并没有赶上上山下乡,却亲眼看到过敲着锣,打着鼓,红旗飘扬,送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热闹场面。 这几天一直在看傻春这个电视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都在掉眼泪。具体为什么想哭我也不知道。是想起那个年代的人,还有那个年代的事。是电视剧的故事感动了我???我觉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傻春一直为家里奉献着,那么爱自己的家人,她真的把我震撼了。

《傻春》讲述的是老大赵素春,父母认为她不是学习的料,让她在家伺候父母,照顾弟妹。家庭生活拮据,母亲把仅有一岁的妹妹小楚送给父亲战友抚养。傻春悲情救妹离家出走。父亲进了农场牛棚,傻春在农场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父亲。父亲被摘帽了,但肝癌到了晚期,父亲临终用傻春的赤诚教导其他女儿。素觉进了工厂,素眠在傻春的帮助下回城工作有了眉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她带领全家、全院办起了股份制的加工厂;素处没考上大学破罐破摔;大杂院要拆迁了,傻春为了维护这个和谐的家,再次用她的傻办法征服了所有的家庭成员。可是弟弟赵素觉酒后驾车发生了车祸,成了植物人;他的妻子刘茜也带着儿子离去。母亲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脑淤血死亡。只有傻春,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功夫不负有心人弟弟苏醒了;素楚成了家里唯一的研究生;傻春挽救弟弟之后开始挽救这个家,这个家又聚集在一起了。主人公傻春类似女版的“阿甘”,虽然看着有几分“傻”,但却一直用一颗善良和真诚的心对待这个世界,最终博得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傻春》赵家最小的女儿赵素楚(小楚),由于小时候被送给他人当女儿,后被大姐素春抢回;又因为曾出过一次车祸有条腿瘸了,虽然十六岁时由大姐和三姐出资治好了腿伤,但阴影让她幼小的心灵有些畸形,这种心理使小楚一直憎恨妈妈和除大姐、三姐以外的哥哥姐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楚在大姐的开导下,慢慢走出阴影,不仅考上了研究生,而且爱上了这个家和家中的每个成员。

在剧中,剧作者显然是过来人,试图深度刻画那个年代的人际关系。看来作者更加熟悉的还是城里,所以剧中主角所在的一家,家庭和邻里关系的描画比较细腻。不难看出,作者有意要强调一个“城市新贵”的存在,所以除了傻春这个另类角色之外,所有人都具有京城初级市民的特征。傻春之父显然是个城乡结合部知识分子,在城里没有老人需要照顾,他依靠一股酸气混入我党文官体制,自以为将凭只手改天换日,迷信他的知识传承和改良精神。几个儿女,其实深受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老二。而傻春她妈,应当原本是个城里人,妈妈是个懒惰什么也活也不会干、重男轻女骄惯纵容儿子、做事偏心很深把亲生骨肉送人不太称职的妈妈。从上世纪的风雨中锻炼出来,能够获得今日之地位,还非常庆幸,也非常紧张,从头到尾被一种不安和无助的情绪所笼罩。她显然认为自己的出头与丈夫关系最大,所以一边宠坏了丈夫,一边也满脑子的政治和大局,而失去了照看子女的天赋能力。傻春整天带着不足三岁的小妹到处活动,是对这家人的最大讽刺,越是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家庭,越是要多生儿女,生出一大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孝心。但是生得多不代表会养会教,事实上这些孩子,更多是在庭院邻里和学校社会的教育中长大,所以说起话来,满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随俗的同时,又努力保持一些儿高傲,三女儿说她最爱王维,令我颇感动心。

让傻春伺候月子、管孩子,把妹妹带大。从没看过母亲给傻春过母爱。她的妹妹们都长大了,都接受好教育,同时都知道感恩,都知道是大姐把她们都带大,所以对大姐特别好。可是傻春却老是做出一些伤大家心的事,有时候感觉她不明事理,虽然她的心是好的,可是有些事情着呢不是她想的那样,她也控制不了。她二姐孩子和她弟弟的孩子在不能上幼儿园的时候,也让她带,可是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人家就带走了,傻春以为她很重要,可是重不重要得看对谁来说了,对于这两家来说她就不是那么重要。这件事我深有同感,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以为自己对人家很重要,结果不是,只是个利用品罢了,没有了我,人家还能去找别人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同时她们家是谁有知识,谁赚钱多,谁讲话就有地位,这个可以从老二老三看出来。她弟弟在家里除了他妈就怕三姐和对二姐尊敬,把其她的姐姐妹妹都不放在眼里,尤其对最小的小楚一点都不尊敬也不关心一点哥哥的样子都没有,也许是因为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养成的,也许是因为他老婆从中使坏,反正他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但是剧中彰显的是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爱让我感动不已。

亲情在小的时候分量相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有了属于个人的生活,就淡了许多。那种童年当中美好的回忆只能当做回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所重视的。兄妹的家庭里,各有私心,很正常。每个人为了多些父母的疼爱,而去计较,去争宠,做为当中的一员,难免牵扯进去。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对家里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的一向追求。事情是需要人去做的,做得如何也是人做出来的,多一份努力,多一份付出,用心多一些,就能有所收获,至少不会留下遗憾。亲情,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在浓浓的真情中最冷人刻骨的还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血浓于水的真爱伴着孩子们的幸福成长,是血浓于水的反哺,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一丝不经意间的牵挂、惦记,一种让只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拥有的本能反应,原始能力。右手亲情,左手爱情,可见亲情的重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