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全文】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一

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泪流满面。嘉靖帝说了那句连朕的亲孙子都不认朕了,看到陈宝国饰演的嘉靖帝在人生暮年,苍老病态,满含泪水的无力地靠在榻上,一瞬间,这个皇帝太孤独了,他拥有着天下却什么也没有。

剧里的海瑞要比嘉靖帝惨得多,海瑞穷得吃不起,穿不起,老婆老母跟着一起受罪,过年了还要靠母亲和妻子织的布换15吊钱才能添置年货,有了几个鸡蛋,海瑞的妻子都欣喜不已,他们物质贫乏。海瑞一心想着国家百姓,自己的孩子淹死了,自己的妻子难产死了,自己的老母亲要托付给自己的朋友来赡养。到最后海瑞只一心求死,但意志坚定。海瑞义正言辞,他说,我海瑞,一位江山社稷,二为天下苍生,何等的高风亮节。嘉靖帝送给他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之人,说他是孽障,是专门来对付自己的,说这个畜生竟敢骂朕。

再没有比海瑞自私的人了,再没有比海瑞无私的人了。若是嫁给了海笔架,海刚峰这样的人,注定一辈子没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了,没钱没车没房子,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不懂得照顾家里,照看孩子,绝对不符合好男人的标准,他这辈子最爱的人除了他的老母亲大概就是嘉靖皇帝了。没见过他怎么失态,就是知道自己的妻子死去的时候,他也只是倒了一杯清酒,祭洒苍天,感叹了一句,海瑞不孝而已,我替他的妻子不值。而听见皇帝宾天的时候,海瑞又是何等的悲痛,晕厥过去。对于古人的这种国家大义,为国为民,再没有比海瑞更直的人,太直,所以被人说成是大明的国之利刃。说他无私,他不曾为自己考虑分毫,却心念百姓,作为一方父母官,他太尽职尽责了,这样的人,在过去我一直坚信有的,后来进了社会,人的天真便淡淡磨平,继而不相信还有这样的人格坚守。我甚至认为所谓的清流不过是一些沽名钓誉之辈罢了,如赵贞吉等,也只是求名而已。不求名不求利的如此耿直之人,也只有海汝贤一人而已。

我不觉得海瑞可怜,因为海瑞从来不觉得自己可怜。他有底线,有原则,有信念,还有孤直的勇气。简单来说就是物质极度贫乏而精神极度充盈。

我认为嘉靖帝委屈,因为嘉靖帝觉得自己这辈子很委屈。他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为着这大明朝的江山尽了心力,可是临终了却换来海瑞的一番痛骂。嘉靖爷觉得自己很不容易,很委屈。辛苦了一辈子却落下了埋怨。这江山都是他的,他是这大明朝最大的财主,他信道,想长生,想长生的人一般都过得好。他高高在上,是万民君父,受百官朝拜,出入都有人伺候。他享尽了荣华。

他也曾励精图治,20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后来觉得累了,任谁被困在宫墙之内,一辈子就做这么一项费心劳力的事也会累的,所以他想学汉文帝,可是又学不像,他想做个明主,又想追求他的个人爱好。后来我想,皇帝是不能有什么太过沉迷的爱好的,譬如说画画,譬若说作词,譬若说做木匠,再比如说沉迷于信道修禅。我不懂政治,我依然认为嘉靖帝还是很厉害的角色,制衡各方厉害,揣度各方心思,皇帝不好当。他委屈了,就像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做了些吃力不讨好的活计,本不该我承担的责任却偏偏找上我一样,本想受褒奖却被痛批一顿一样。

他像一个被痛斥被逼迫的孩子一样,生病的时候也会撒娇和黄锦说,不喝药,不披衣服,也会闹些小情绪。他给我的印象不是一个昏聩不堪的皇帝,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亦或者是一个不顾念苍生疾苦的昏君,他已经60岁了,花甲之年,却于天地间无亲无友,他的儿子对他永远是一副谦卑的样子,他的群臣各个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身边的人他要防着看着,他的每天都是在算计着别人算计着自己。

他就是一个无助的孩子。我觉得他很可怜。本是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二

之前一直认为雍正王朝的历史连续剧的一览众山的顶峰,但最近熬夜看了有人推荐的10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可以比肩顶峰,太好看了。源自自己前些阶段对明朝感兴趣,特别是嘉靖20年不上朝但仍牢牢把持朝政,还有崇祯天天上朝努力工作,却用人皆错用人皆疑一团糟,以及大明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部好的历史正剧,要能尊重历史,史笔如刀借古喻今;要有好的编剧,石破惊天行云流水;更要有好的演员,这里可以给基本满分,除了严嵩不够坏太监不够奸,大到嘉靖海瑞中到沈一石高拱小到一个配角,都丝丝到位功力深厚。反头看一些小鲜肉的演技,惨不忍睹都可长草。

更难得的是:这部历史剧将政治与经济罕见地双线发展,构成朝堂惨斗与朝野惨剧的大背景,也是明朝闭关小农,扼杀资本产业的大背景的悲情。而史笔如刀的借古喻今岂不仍历历眼前:改稻为桑似乎夺田地产?一人家国百官齐喑万言匍伏,何等扼腕?谄媚上意的侍妾心理依然千年苍苍,非人为而能人治,系统使之然也。

这部剧里,要说到几个人的对比:

一个是海瑞,官场上“不要命”的儒生;一个是高翰文,官场上“不识相”的儒生。

一个是嘉靖,权力顶端至阴至睿之君;一个是海瑞,权力底部至刚脊梁之臣。

一个沈一石,让人想起胡雪岩,利自权利亦利毙于权利

一个严嵩,让人想起最近倒下的国老,力自权力亦绝于权利

看完大明这部剧,心里沉甸甸,拂古思今,愈发的承重沉重。中国古今经济史,就是一部官场权力的孪生史,只有而今的互联网创业让人身处亮色,看到进步。

关于海瑞之后的命运,电视剧中没有提及。嘉靖死了,隆庆帝赦免了海瑞的罪名。从大狱中九死一生地出来,被新皇任用。但没过几年,因应天府官员对海瑞的改革群起而攻之,又因和权臣张居正有矛盾。海瑞被解职回乡。从此他很少和人交往,陪着年过古稀的老母过着清贫的生活。离职的巡抚已经走到了生命中无可退让的最后据点。他必须忘却别人加之于他的侮辱,克服自己的寂寞和悲伤。他失望,然而没有绝?望。他从孔子的训示中深深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抱着任重道远的决心。至少强过屈原的“侍妾心里”,整部离骚文学价值很高,但是通篇都是失意君王后的悲戚心情,不如海瑞的进可擎天业,退自善其身的铮铮男儿,黄志忠演绝了,点赞100分。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三

寒假赋闲在家,时间充裕,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大明王朝1566》略有感慨,这部剧刷新了我之前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诸如嘉靖帝、海瑞和严嵩等人,纠正了前十几年所搭建起来的历史观。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说起这部剧,首先要介绍明朝当时的掌舵人??嘉靖帝。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痴迷于玄道之学,我之前以为他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然而,在这部剧里,嘉靖帝虽然深居皇宫,几十年不上朝,但他却是明朝户部的实际当家人,通过司礼监执行机构,深知朝野内外动向和每一笔税银的去向。他明知严党贪墨国家巨资,却为了平衡朝政力量而装作毫不知情,但是私下却又做好了对严党巨资的监视工作,只为等到时机成熟,将严党一举拿下,此时严党所贪巨资一并充归国库。嘉靖帝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巨大的担子,恩威并济平衡朝局力量,在背后推动着明朝这巨大的机器正常运作。

嘉靖帝的一番作为似乎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同学整天看似无所事事,成绩却十分优秀?因为他们在暗暗的使劲,只是你不知道罢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也正验证了那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自助者天助之,上天眷顾那些努力的人。

一提起海瑞,我们脑海中便不自觉的浮现出“清官”一词。海瑞就像是一把利剑,给浙江官场一记重创。海公严于律己,法以治人,是明朝官场的一股清流,这是不可辩争的事实。然而他当时只是区区一个七品县官而已,由于职位的限制,他无法得知高层的真实想法和战略布局,虽出于一腔报国热忱,也不免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对于“倒严”战略略有影响。

海公的做法警醒了我自己,现在来说看似做的对的事情,其实也不一定是对的。眼界决定见识,由于自己眼界和朋友圈的限制,所接受的信息也比较单一,虽然现在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其实不然。要突破这种局限就要增加自己的见识,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让我重新审视了之前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自己当下每一件事情的做法,与君共勉之。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四

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对他理解的清王朝进行了侧记。记得那篇文章开头提到人们“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觉得“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云云。

如果说这是人们对于清朝的一种表面看法,那么对于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情绪就更为复杂。从蒙元铁蹄统治中挣脱出来的明帝国,虽不复汉唐盛世,却也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小时候历史课本上的明朝皇帝却似乎一个昏庸赛过一个,长大以后。

明朝,像任何一段历史一样,犹如一个小姑娘,任后人打扮。究竟明朝是个什么样子,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市面上以明朝为背景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比如火热的《明朝那些事儿》等。如果各位觉得当年明月那七本一套的内容过于庞杂的话,那么刘和平先生所写的《大明王朝1566》,这部以嘉靖皇帝统治中后期为一个横断面创造的小说,是不错的推荐。

1566年明世宗朱厚?驾崩,这位年号嘉靖的皇帝在位四十六年,从1540年开始二十多年不上朝,本书叙述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故事。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小说,有艺术加工成分,所以人物描写、故事叙述都并不一定同历史吻合,而读者需要从中观察的重点也并不是情节,而是情节背后的制度及其影响。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尤其是汉人帝国,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的博弈就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朝自然也不例外。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取消了丞相的设置,实现了君权的高度集中,皇帝大权独揽,虽在其后设立了内阁,但内阁只是秘书处,司礼监更是类似制证中心一般的办事机构,无权更无力对君权进行有效制衡,而一个偌大的帝国以皇帝一人的私欲来掌控显然是一件是很有风险的事情。另一方面,皇帝也不是万能的,不论是客观能力不逮,还是主观倦政,他的部分权力都需要他人协助行使,这就给了内阁、司礼监以可乘之机,相比起相权的相对公开,这两个机构尤其是当两者勾结起来之时,暗箱操作在所难免,书中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奸臣严嵩,还是忠臣徐阶,都概莫能外。

在经济角度,有时会在想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会不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毕竟在明朝中后期在比如纺织业领域已经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雇佣机工进行生产,类似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手工工场,那么假以时日会不会发展到机器大工厂,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转型呢?现在看来,并不很乐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除了经济发展本身,更在于随着经济实力的积累,商人作为一个阶级或至少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越来越大,其声音越来越不容忽视。书中刻画了一位叫沈一石的制造局官商(正是在纺织业领域),在其遗书中写道:“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一个将商人看作是下九流行当的社会,要实现其成为当权或至少有相当话语权的阶层,何其难也?

如果说在明朝商人无法作为一支独立有为的力量存在,那么传统汉人王朝中的士人又如何呢?在明朝之前最近的一个汉人王朝是宋朝,其太祖赵匡胤曾戒约子孙:“不杀士大夫”。而明朝却自其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固化了廷杖制度,龙威发作,即当场杖责,士大夫在皇权面前无尊严可言,又如何指望士大夫有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脊梁?

一个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士大夫又遭到的社会,没有牢靠的中坚力量成为脊梁,安危系于皇帝一身,风险何其大也。

再来说说皇帝本人,嘉靖皇帝,修道求仙,很显然推崇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君主的无为应当是建立在应当是在政治体制健全能够独立运转之后,如同君主立宪政体的虚君制,即便不如,唐朝的三省六部也可以考虑。而明朝却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体制,纵然君主殚精竭虑,仍不免有挂一漏万之虞,何况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嘉靖有两点特质,一是聪明,无论是在刚即位不久就能斗群臣,还是四十五年统治期间大权始终在握,都可见一斑。二是自私,在军费吃紧、拖欠俸禄、百姓赈灾、修建殿观之间,毫不犹豫选择最后那个,并且还要百官上贺表,不止一次想到甲午战争时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慈禧。

或许从单个人来说,嘉靖的私德并不很差,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如前所言,公德方面(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履行的职责)实在不好恭维。如同邓小平同志所言,好的制度能让人做不了坏事。大国治理,纵然机制体制会有机械化、滞后性等固有缺点,但总比系于最高统治者一人德政要牢靠很多。

书中刻画的人物很多,描写也并不脸谱化,比如大太监吕芳,虽然半虚构人物,但也算有情有义,脱离了传统对于太监黑暗印象的窠臼。然而作为一个宦官,系于皇帝一人,这本身是制度也是时代的无奈,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是为无奈。

说到嘉靖,就不能不提到海瑞,一身正气的海瑞一心为公,不扭捏不掩饰,《治安疏》中所言时弊,正中要害,这样的人,值得赞赏。但一个时代,指望某个人力挽狂澜可乎?

书中描写海瑞受审,刚直的他据理力争,几乎成了《大明律》的代言人,比如要求在定罪之前去掉刑具,要求有关审判人员回避等等,昭显其刚正不阿的同时,也在暗示大明也是有法制的,但法制和法治,一字之差何止千里。

读罢《大明王朝1566》,想到了这本书开头,午门外因批评嘉靖“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是以天不降雨的钦天监官员周云逸正在接受杖责,冬日高照,“冷冷地普照着从从嘉靖二十一年来就已经没有皇上居住的这九千余间宫室的每个屋顶”。

而这似乎正是这个王朝的侧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