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大全

幼儿园观后感心得体会【全文】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观后感心得体会,一起来看一下吧。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于2001年5月开始筹划拍摄,经过观察和准备之后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张以庆带着整个拍摄组在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驻扎”14个月之久,拍摄了近5000分钟的素材。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幼儿园》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一)摄制对象与内容??生活折射的世界观

曾经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六一,不拍国庆,为什么这也不拍,那也不拍,你们到底拍些什么吗?张以庆的回答是,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张以庆导演舍弃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反而拍出了真正可以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幼儿的世界观。片子中老师的面孔极少出现,即便略有露面也多是一闪而过。相信看过片子的人或多或少会记住几张可爱的面庞,但其中一定不包括老师在内。伊文思说纪录片是一把刀,张以庆用这把刀把生活割成碎片。呈现在镜头前的是孩子们的嬉戏,玩耍,打斗,是穿不好衣服系不上鞋带时的尴尬,是吃饭弄得饭菜遍身时的无奈,是洗澡赤身裸体面对异性时的天真无邪,是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被接走自己的家长却姗姗来迟时的焦急与不满。上课场景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表现点什么,倒不如说是为了转场的需要。张以庆放弃了幼儿园教学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放弃了死板和呆滞,转而以对话、神态和动作描绘出了能反映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真正生活。

所谓纪录片,就必须要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展示生活原生态景象。从《舟舟的世界》开始,到《英和白》,再到《幼儿园》,一直有声音在指责张以庆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并不客观真实。然而纪录片在对摄制对象进行原生态描摹的同时,也需要主体选择的创造实践。正如同日记不是流水账,纪录片也并不完全是纪实片。

穿插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是孩子们在黑板前接受的采访。采访的问题涉及对“爱”的看法,“96111”,国足,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以及才艺展示等等。其中,一个孩子心算的镜头曾多次出现。然而你虽然是多次出现,这个叫熊经纬的小男孩在镜头中出现时却是富含变化的。前两次回答正确无误,而再次出现的时候,听到问题的熊经纬几次深呼吸,就在答案呼之欲出之时,镜头已经飘然而逝。这是片子中的幽默,看完整部片子我们会笑声不断,但片子再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我们留下沉甸甸的思考。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孩子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澈的童心还是应该尽早走向所谓的成熟?成人们应该交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成人的角度和孩子的思维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亦或想到若干年后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纯净与率真,同样也会感受到这种童真的丧失。这些问题与回答集中体现了纪录片应有的纪实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反映了张以庆导演的挖掘和思索。

片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是两个孩子在打斗或是纠缠不休之后,而随着镜头的摇转,角落里,另一个孩子瞪大了眼睛,目光纯澈,却冷漠地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透过这些,我的内心深处泛起了浓郁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这看似熙熙攘攘的深墙大院里充斥的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二)叙事结构与手段??多条线索和丰富的转场方式

14个月的拍摄,5000分钟的素材,使得《幼儿园》以客观视角讲述的故事包含了林林总总的信息。且不论孩子们复杂多样的行为,从时间跨度而言,影片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光,其中包括小班入学、大班毕业这些重要的节点;从人物群体而言,影片涵盖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的孩子。

面对着一年时间内众多人物纷繁复杂而又极具不可预期性的行为,片子最终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到杂乱无章,除了日常生活与采访问答的大规模穿插外,还得益于多条线索理顺的叙事顺序和丰富多样的转场方式,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小班、中班、大班的切换

片子以小班入学为切入点,之后镜头不断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穿梭。除了常见的黑场、叠化等特技转场方式外,年级间的切换不乏别出心裁之举。如第一次由小班切到中班时,只是在音乐课的场景上采用了两个不同角度的远景镜头,在字幕的配合下,已然完成了自然而巧妙的转场过渡。

2.四季的交替

片子经历了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跨越。在季节的过渡上主要以全景虚焦镜头完成。夏天到秋天的切换用到了落叶这样一个最具秋天特色的意象,同时用字幕“一叶知秋”加以提醒;秋天到冬天的转换则借用了孩子们的朗诵。衔接得当不露丝毫生硬之迹。而对全景中嬉戏的孩子们采用虚焦镜头,加以纷飞的黄叶或飘零的雪花,不仅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镜头感,是画面不再枯燥和平淡,更能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

3.一天之中白天黑夜的变化

影片中用了一个外景的镜头完成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用稍微有些仰拍的住宿楼的灯的渐次熄灭来表达夜幕的降临。

(三)视听语言??循环出现的音乐语言和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

影片中的配乐很简单,只有循环出现的两段音乐??片头音乐与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以下简称《茉莉花》)。抛开影片,单独来听《茉莉花》,柔和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给人以安逸舒适之感。片子中出现的《茉莉花》,一方面能够展现镜头情境主体的音响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比如在描述周末陈志鹏眼看着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自己的家长却迟迟没有露面的焦躁不安和期待渴望想交杂的心情的时,使用这段配乐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加强,同时对画面进行慢放处理,使我们更加具体而深入地体会到陈志鹏小朋友复杂情绪的同时,自己的内心还能保持一定的平静。

片子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同样独具特色。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拍摄高度的选取。面对孩子们,张以庆整部影片都采用了平拍的方式,甚至在面对成人时刻意使用仰拍的角度,把镜头和孩子的视角融为一体。镜头呈现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景别的选取上,片子中很少出现全景,而多位中景和近景,即使是全班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镜头还是更愿意去捕捉一个或两个人的举止。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一致,而单独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传达真实的情感。如果说片子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在于缺少特写??我相信镜头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别开生面的有力的特写。

另一个我十分欣赏的镜头语言技巧在于近景与中景的直接切换。片子在展现小班午睡的时候,使用的近景直接切到中景的镜头切换方式。如果要我来拍的话,一定会用一个拉伸的镜头,由近景慢慢拉至中景。而张以庆采用的这种干净利落的切换方式不仅和影片的节奏和平实的风格保持了一致,而且突如其来的近景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