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怀抱着弃婴走出残破、腐朽的罗生门,僧人的影子在门框中隐约闪现,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泽明的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梦》。《罗生门》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错过。
过程是带有折磨、不安与压抑的,坚持看下来,印象早已经填入心胸。纯粹意义上的人性的探讨,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压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锋小说和一些现代主义的小说,里面总是拥有看似乏味但是绝对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爱略特说: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观众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罗生门》最开始受到冷遇应该说很正常吧!真正的好东西不怕时间的洗礼,它还是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
从黑泽民刚开始把镜头稳定地对准破旧门檐下大雨磅礴的镜头我就有种预感,带有日本罪恶感气氛的内容又开始了。以前看过的几部日本片,无不是这样的气氛。但是《罗生门》彻底地把这种罪恶感、无助感推演到了极至,感觉呼吸也有些急促。这是从侦探、悬疑片出发,但是没有悬疑片肤浅与无聊。
人物很少,一对夫妇、强盗、樵夫、和尚。衙门里的戏没有判官的镜头,也许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个年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统治阶级的工具。
衙门成了一个舞台,这几个人表演的舞台,他们卖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说自己的无助或是气概,每个人编织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话。关于真相的揭开,落差让我们产生了震撼。妇人在衙门的表演和她在现实中的表现要逊色很多,张牙舞爪与楚楚可怜区别太大了,人们难以接受。两个男人事后编撰的英雄气概与樵夫看到的动物似的委琐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们所不耻的是现实。
樵夫与流浪汉的争论太说教了,也许是导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个影片的格调与影片的颜色一样,是灰色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轻松地把《罗生门》的故事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外来评价。樵夫不想牵扯到内,其实也参与了这出丑剧,依然躲不掉流浪汉的尖锐指责。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樵夫的角色与心态,看似富于同情,其实一样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说说"你如此讨厌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
从人类的角度思考让卡夫卡声名雀起。《罗生门》获得世界声誉,也正因为它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
也许是不想让世人太过绝望,或者是导演本身的对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怀抱弃婴离开了罗生门--象征人性堕落腐朽的门户。
而这到底是对人性的寻找,还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