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分数线

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淄博职业学院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数线

发布时间:2024-03-18 15:14:51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淄博职业学院招生网和河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河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23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43926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淄博职业学院,不过每年淄博职业学院在河南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淄博职业学院

1、河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分,录取最低位次为-名;

2、河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35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76195名;

3、河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230分,录取最低位次为439267名;

4、河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分,录取最低位次为-名;

5、河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2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31496名;

6、河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淄博职业学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3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31723名;

二、淄博职业学院在河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淄博职业学院在河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河南 理科 专科 - - 省政府
2022 河南 文科 专科 - - 省政府

2、2021年淄博职业学院在河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河南 理科 专科 335 376195 省政府
2021 河南 文科 专科 326 231496 省政府

3、2020年淄博职业学院在河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河南 理科 专科 230 439267 省政府
2020 河南 文科 专科 338 231723 省政府

双一流大学和985211的区别

1、985、211侧重对大学的评定,“双一流”侧重对学科的评定

无论是“985工程”的39所大学(含国防科技大学)还是“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学,都是基于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评价。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是先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37所),再在此基础上选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也就是说,先看一所大学有没有若干个很强的学科(专业),再主要根据学科综合实力来评定一所大学的强弱。

2、985是211的“升级版”(211包含985),“双一流”则不存在交叉

如果说211是重点班,985就是重点班里的重点班。“985工程”大学均为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直管,也称部属高校;除985外的“211工程”大学则多为省部共建高校,地方属性更强一些。但985大学都是211大学。“双一流”则是两个平行的评价体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共计42所,在原来39所985大学基础上新增3所。

3、985、211是固化的标签,“双一流”则是有进有出

985高校名单确定已有近20年,这两项工程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缺陷也有目共睹,很多非985/211高校发展很快,但是受制于“非重点”“非部属”的标签,学校办学实力并不为社会所认可。而“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的。

高考志愿是高考前填还是高考后

高考志愿是高考高考后填。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家需要关注的就是,自己的高考成绩在自己所在省份的排名,然后确定自己想要上的专业,根据专业排名选择一所自己成绩符合的大学,高校的招生简章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办学环境,学费、招生计划等相关内容。

高考志愿都是考后知分填报,即在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志愿,指考生所选报的院校和专业,是考生的志向、愿望、爱好、个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据了解,部分重点高校担心,如果填报志愿时间改在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统一填报志愿,有可能导致高分考生被外地名校尤其是清华北大等校“一网打尽”,而一般院校也希望能录到一部分高分考生。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则表示,考试成绩出来后,再填报志愿,能让考生进入最符合自己理想的高校。

三、淄博职业学院学校介绍

"淄博职业学院是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学校,成立于2002年,有65年办学历史。现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校优秀建设单位、国家优质校、全国诊改试点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 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链紧密衔接产业链,目前所开设的67个专业基本覆盖区域支柱产业。同时,强化“专业群”建设,聚焦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确定的“十强”产业和淄博市确定的“四强”产业,打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医养健康3个高水平专业群,智慧快递、财经金融、高端化工、生物制药、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骨干专业群,影视动漫、涉外商贸、艺术创意 3 个特色专业群,做到专业与产业高度契合。 学院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注重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实施“全员素质?百万工程”“岗位创新?百万工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名师带动工程”,逐步打造了一支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教师中正高职称101人、副高职称356人,博士47人、硕士865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93.67%。建院以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内部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有国家特支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1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名,省青年技能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职教名师工作室4个。 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确立“两个深入”“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把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和“校企协同、职场对接、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主动落实中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决定,通过4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2个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14个“三二分段”培养专业,有效衔接起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系统化培养人才,相关做法在全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学院共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获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示范点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8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1门。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大赛获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8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6项,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获奖1300余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8.60%,企业满意度达97%。 学院作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牵头成立山东省骨干职教集团—淄博职业教育集团,吸纳驻地行政部门、高校、行业协会、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4个工作委员会、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设备等18个专业(群)建设分会,让政校行企四方信息互通互联,合作形式从初始的解决用工需求,逐步丰富为专业共建、课程(教材)开发、合作办学(招生)、现代学徒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多个层面。目前合作企业达936家,建有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13个。实施“双百”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即百名企业家、百名工匠大师进校园。每年聘请至少一百名国内、驻淄规模以上或知名企业的“当家人”、企业家校友,以及企业的优秀大师工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担任产业教授,全面参与学校的教科研、内部管理工作,积极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已聘请339名产业教授,并推动建立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14个高水平产业学院。 学院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是服务发展的重要指标,确定了“立足高职教育,突出应用研究”的工作方针,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承担技术开发项目、联合申报专利,构建起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已联合成立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2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各类横向项目643项,到账经费近4000万元。同时,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894篇,其中被SCI/EI/ISTP/ISSH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251篇,北大核心论文599篇;获各类专利授权547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3项发明专利成功签约转让。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提升要求,依托自身专业、师资优势,先后建立山东省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等2个省示范性社会服务培训基地和8个省市级技能培训基地,组建社会培训项目团队,常年面向农业农村、建筑行业、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年培训量突破11万人日。 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办学品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柬埔寨职业教育中心、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境外教育中心等3个境外教育基地,开展物流管理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仓储物流管理等6个国际教学标准,获得国际性技能大赛奖项19人次,向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院校输出新能源汽车等9个专业标准和30项课程标准,为柬埔寨劳工部10所技术学院培养骨干教师,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培训7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中方理事会和国际汉语考教结合研究中心指定的省内唯一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近三年,学院聘请6名外籍专家,师生境外交流培训800人次,境外院校、教育机构和企业来访105个团组,招收来华留学生566人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80%。 学院深入挖掘齐文化精神内核,塑造“齐地匠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形成“双高”学校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方案。“匠心淄职”校园文化品牌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品牌项目。创新性构建实施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育人新模式,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工作创新提升优秀案例。系统性推进“七稷一馆”文化工程,出版学术研究论文集《稷下论丛》,推出通俗读物《稷下茶座》,宣传普及齐文化传统美德知识。举办稷下学术沙龙13期、稷下论坛14期,构建专业解读“齐点文化视角”,为淄博市文化名城打造贡献思想与智慧。 学院全面推进管理创新,经验做法两次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人事制度改革做法荣获山东组工创新奖。学生管理实现“24小时全时段覆盖”,教育部简报刊发经验介绍。实施治理现代化工程,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协同治理的“1+5”治理体系。创新打造质量保证与绩效考核融为一体自主化、常态化、动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在全国50余所兄弟院校推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典型经验。 风劲帆正举。学院将以****思想为指导,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锁定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2022年3月1日更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