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

学校在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全文】

【学校在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培养选拔、建立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等途径,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支部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什么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战斗堡垒”的内涵是什么,调研中大家都感到有些模糊。对如何体现和发挥这种战斗堡垒作用,大家感到有些无从着手。“党支部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萦绕在部分党支部书记心中的问号。有的认为应该围绕中心、参与决策,有的认为应该是保证监督,有的认为应该是“补位”,有的认为是抓环境、文化等“软件”,有的认为是抓感情沟通、人心和谐、润滑矛盾等等,各种理解认识不一而足。

2.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对党支部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对于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校、院两级缺乏切实到位的指导。一些院系分党委很少研究支部工作,与支部书记进行思想交流、信息沟通、工作指导也不够;校、院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思路和举措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党支部。有的同志说:“党支部不仅与学校党委‘有距离’,与学院党总支也常常是‘断裂’的。”

3.党支部工作缺乏支撑。一是缺乏制度支撑。学校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院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到党支部层面,党组织的作用就弱化了。在党支部参与决策、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作用等方面,没有制度安排和机制保证,没有工作载体和抓手。党支部的工作日渐呈现边缘化,因此有“学校党委是执政党、学院党总支是参政党、党支部是在野党”的调侃说法。二是缺乏经费支撑。支部难于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活动,经费问题是很大的制约因素(有的支部书记说,因为没有资源,支部搞活动“走不出去,请不进来”,“有时给每个党员买一张电影票都很困难”)。三是缺乏动力支撑。支部书记都是兼职,同其他教师一样有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和压力,一个人“要做两份工”,而在年终考评时,对于支部书记这部分工作基本上不予考虑,做书记完全是靠主观能动性和奉献精神,缺乏持久动力。四是缺乏信息渠道支撑。支部书记对学校、院系有关精神、重大事项以及决策背景等,缺乏了解的渠道,甚至滞后于工会干部和民主党派成员。

4.党支部设置不合理,党支部活动不正常。有的党支部由多个系所、教研室、梯队联合组成,有的党支部按地理、楼群划分,有的党支部党员人数过多,党员之间平时很少联系,对各自的工作和情况不甚了解。相应地,有的党支部工作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支部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无非是读报纸、念文件,务虚多,务实少,形式单一,缺少吸引力。一些党支部仅仅是使党员有了一个名义上的组织,没有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元化、行为独立化、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对党员群众思想冲击很大,基层党建工作氛围淡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有所弱化。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到越来越开放的高校,对学校党的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党支部工作面临的情况也发生很大变化。高校知识分子密集,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他机构和群体的特殊性。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有追求工作自主、注重贡献、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追求职业发展的特征。因此他认为,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学最大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这些特点和挑战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海外留学归国的比例逐渐增多,院系领导班子中非党人士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教师队伍结构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第二,从院系工作的角度看,由于改革发展的任务加重,院系的注意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教学、科研,投向论文、项目等“硬”指标,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因为不是“硬任务”,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摆到边缘的位置上。第三,从教职工党员个人角度看,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面对个人绩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业务工作上,参加组织活动的热情难免受到冲击。此外,教师们各自奔忙,流动性、分散性大,客观上挤压了支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工党支部建设思路

上海交大党委在深入调查研究、不回避问题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期基层党建的总体思路。

(一)明确教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战斗堡垒”是个形象的说法,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其定位可以具体化为:一是学校改革发展事业的有力支撑。教工党支部的工作应当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抓手。通过党支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将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的愿景上。三是推进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引领和帮助教职工实现人生目标、身心和谐发展。教工党支部分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方方面面,理应成为校、院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新的发展时期,不但要努力成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还应致力于成为事业发展引领的平台、思想心灵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加强对教工党支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党委和学院分党委要重视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将教工党支部建设置于校、院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来考虑,纳入党委经常性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明确和分解职责:学校党委主要在政策层面指导教工党支部开展工作,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评选表彰基层党建优秀示范支部和优秀党建工作示范点等方式,弘扬先进,以点带面,加强党委对教工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并宣传教职工党支部建设中的经验;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切实担负起教工支部建设的责任,把抓好党支部建设作为分党委最重要的日常工作。

(三)解决教工党支部、支部书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工党支部和支部书记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都与缺乏支撑和保障有关。因此,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教工党支部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组织体制保障。将党支部建设与系(所)组织建设统一考虑,探索教工党支部书记与系(所)行政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或党政一肩挑的工作体制,明确党支部书记参与系(所)工作的方式和范围,从组织体制上明确和强化党支部的地位。二是培养机制保障。将教工党支部书记纳入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整体规划,建立包括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管理与考核机制,奖惩与激励机制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三是经费和资源保障。采取学校预算一点、院系统筹一点的方式予以谋划考虑,给予教工支部一定的经费资源。在有条件的单位,对支部书记的工作计以一定的工作量,或在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处理好教工党支部与各方面的关系。一是教工党支部与院系党总支的关系。党总支是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发挥好作为一级党组织的职能,积极支持党支部开展工作,使学校党委的决策和意图及时、顺利地到达支部和党员。同时根据各院系的特点,探索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所属各个教工党支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教工党支部从被动接受组织安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适应本支部特点的党员学习、沟通交流等工作和活动方式,使支部的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