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反四风”收效成果丰硕,公款吃喝等现象大幅减少。不过在一些地方,仍有部分官员干部打着各种旗号吃喝,不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且有的吃喝还闹出了人命,鸭绿河农村事件即是一例。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鸭绿河农场事件警示教育反思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鸭绿河农场事件警示教育反思发言材料1】
在一些领导干部的眼里,公款吃喝不算什么问题。不管是上边来客还是外边来客,招待人家吃饭,不仅代表主人的热情和礼仪,还能增进了解和交流。很多的工作和合作,也是在饭桌上谈成的。吃饭上升到招商引资、树立形象和造福百姓的高度,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和监管部门对吃饭也便网开一面。吃饭的名目,可以自设;吃饭的范围,可以自定;吃饭的发票,可以报销;吃饭的账目,不予审查;吃饭的效果,不予追究。在他们看来,只要没有装进个人腰包,吃多吃少都不是问题。
但在公众看来,公款吃喝很成问题。作为“三公消费”之一的公款吃喝,每年的开销是一个天文级的数字。百姓的疑问是,一顿饭咋能吃掉普通百姓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公款吃喝到底带来多少效益?如此宽松的公务接待制度,又给多少私人消费留下空间?无论如何,公务接待都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而应当接受公众监督,给公众一个说法。
公务接待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但不能没有规范。真正的规范首先就在于严格界定公务范畴,并进行严格有效监管。如果不对此作出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规范,对具体的公款吃喝不管不问不限不查,那么公务接待就必定成了一个筐,各种私人消费都会往里装。其次在于,公务接待要有具体标准。可以接待,但不是随便接待;可以吃饭,但不是敞开吃喝。纳税人的钱,你浪费,百姓会心疼;你奢侈,百姓会痛恨。就是那些外来的客人,看你大手大脚,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印象。
当然,公款吃喝的泛滥,很多时候也有“潜规则”下的无奈。“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山西平遥一位官员日前对媒体的抱怨,道出了公费接待的苦衷。“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也是生产力”……一些手握权力的人,已经不是将公款吃喝当作“解馋”的办法,而是视为对方是否尊重自己的“标准”和“规格”,无论能吃多少、需要吃多少,都要“上档次”、“上水平”。而那些有求于他们或者可能将来有求于他们的人,只好忍痛“放血”,以免“因小失大”。
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曝光和质询,一切假借公务名义的吃喝才有可能退避三舍。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推行财政支出公开,七成以上来客来去匆匆不吃饭,有就餐需要的人也会主动将伙食费留下来。这个事例表明,公务接待公开,能在制度上为一些地方挡驾、减负,使公务接待回归公务本质。
在一定意义上说,管住了干部公款吃喝的嘴,也会改变干部作风、改进干部形象、改善干群关系。公款吃喝非小事,是到了严加规范管束的时候了。
【鸭绿河农场事件警示教育反思发言材料2】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1日通报了发生在建三江管理局鸭绿河农场副场长酒后死亡事件,8名违规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又见官员“酒后猝死”,媒体报道后,酒烈士恐怕是封不成了,但是公权为何醉生梦死,公款吃喝为何屡禁不止,更值得思考。中央早已出台“八项规定”,包括四川宜宾在内的好多地方都下过“禁酒令”。但是为何“禁酒令”挡不住官员吃喝腐败,还屡屡曝出“酒烈士”丑闻呢?这到底是官员太贪杯,还是监督太疲软,值得追问。
鉴于法律法规的尊严与公款吃喝的巨大危害,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以后,有关部门介入查处此事,无疑很重要。但是从报道来看,目前只是江安县对陪同人员展开调查,宜宾市林业局对参与公款吃喝者并非启动调查程序。而且,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各地官员“酒后猝死”频发,依然有人顶风公款吃喝,官员四风问题如此顽固发人深思。我认为,遏制公款吃喝的根本路径在于,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把纳税人的钱用到刀刃上,避免疲软预算成了公款吃喝大漏斗。换言之,建立刚性财政预算机制比质疑“酒烈士”更具现实意义。事实上,如果不是官员醉死的新闻信息具有视觉冲击力,公款吃喝、公权喝醉依然是“新闻牛皮癣”。
经济学者焦建国认为,“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腐败都是财政的腐败,没有严格控制的职务消费就成为腐败的渊薮。要让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我对此深表赞同。
要管住公款吃喝,堵上公务消费黑洞,相关部门不仅不能纵容公款赔偿醉死官员,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还要公开公务接待预算项目,而且相关财政预算要征求公众意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压缩会议费招待费等吃喝预算,扎紧公共钱袋子。少招待、节俭招待。节省不必要的招待支出。对公务招待费超标单位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把吃喝腐败与官员乌纱帽挂钩。官员出于高昂的吃喝成本,也会对中央八项规定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