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考分数线

吉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排名多少能上?附历年分

发布时间:2024-01-30 17:03:40 思而思学网

据最新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招生网和吉林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数据,吉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绩在156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83577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不过每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吉林招生人数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所以录取的分数也不会相同。

一、吉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1、吉林高考2022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15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78452名;

2、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352分,录取最低位次为58815名;

3、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理科最低分需要21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83577名;

4、吉林高考2022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9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9153名;

5、吉林高考2022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28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9525名;

6、吉林高考2021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66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0087名;

7、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98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1276名;

8、吉林高考2020年考生上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文科最低分需要23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38453名;

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吉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2 吉林 理科 本二A 347 59201 省教育厅
2022 吉林 理科 专科 156 78452 省教育厅
2022 吉林 文科 本二A 394 19153 省教育厅
2022 吉林 文科 专科 281 29525 省教育厅

2、2021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1 吉林 理科 本二A 305 58031 省教育厅
2021 吉林 理科 专科 - - 省教育厅
2021 吉林 文科 本二A 366 20087 省教育厅
2021 吉林 文科 专科 246 27639 省教育厅

3、2020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吉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2020 吉林 理科 本二A 352 58815 省教育厅
2020 吉林 理科 专科 211 83577 省教育厅
2020 吉林 文科 本二A 398 21276 省教育厅
2020 吉林 文科 专科 239 38453 省教育厅

怎么看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一本和二本的区别主要有分数线不同,招生对象不同,招生对象不同。

1、分数线不同一本的分数线要高于二本分数线。

2、招生对象不同一本的招生对象为本科第一批次的学生,及分数线在一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二本的招生对象为本科第二批次的学生。

说提前批是个坑的原因

之所以说提前批是个坑是因为有以下缺点:

1、容易出现高分低就。提前批的坏处是并非所有提前批院校都是重点大学,报考有可能出现高分低就的情况。一旦被提前批录取,就不能再参与其他本科等批次的录取了。

2、职业前景受限。提前批包括师范院校、军队院校、司法院校、警部院校等其他一些综合大学的某些专业,一般说来提前批是没有坏处的,因为这只是考生的一个选择,是为那些有志于军队,师范的考生提供一个机会。同样的,如果你被师范或军队或司法等院校入取,将来你从事这些职业的可能性将会很高,想半路跳槽或者自己下海的话就会比较困难些了。所以总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有意于参军,当法官律师或教师等,你可以考虑提前批,若没有此意愿的话,还是填好第一志愿吧。

三、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学校介绍

一、学校简介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海科大”)于2008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海口校区基础上创建,2018年升格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是海南省唯一一所本科层次试点改革院校。2021年有本专科在校生19000多人(含高职扩招四类学生),其中本科在校生7471人。学校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海南油气、高新技术、互联网、医药、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群,以就业为导向,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将学校办成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大学。 学校现有海口市江东校区(美兰老校区)和云龙校区(新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92亩。美兰校区距海南省委、省政府4公里,云龙校区距海口美兰机场9公里。学校建有各类房屋61栋,用房面积48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56个。截止2021年9月,校内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校企合作仿真实训软件总值21890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92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中外期刊100余种,图书馆现有深图ILAS借阅系统和知网、超星等学术平台及瀑布流电子显示选书预阅屏3套,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 学校升本更名三年来,荣获海南省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TOP20)”,学校全国竞赛年度排位分列第9名、第6名、第3名,位列海南省同类高校第一名。学校在中国科教评价网评比中列22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综合竞争力第2名、民办院校第1名,在艾瑞深校友会2021中国职业技术大学排名评比中位列第一。2021年获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基地(2021—2024)”、“2021民办教育产教融合双创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截至2020年连续两届获评海南省“5A级社会组织”,同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理事会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大学”。2019年获颁“中国好教育品牌实力民办高校”和“中国好教育智慧教育品牌”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事学院、城建学院、财经学院、设计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国际护理学院、临床医药学院、传媒与音乐学院、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13个和公共教学部2个。建成了以应用化工技术、航海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技术等工科为主,兼顾医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19个本科专业和50个专科专业,紧密对接海南十二大主导产业中的海南油气、高新技术、互联网、医药、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未来发展,部分专业填补了海南空白。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海南省第五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航海技术、健康管理专业于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骨干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评为海南省高职类校企合作特色专业。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和教师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课程参评等奖项728项。学生参加各类省部级技能竞赛获奖453项,其中:国家级81项、省部级372项;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3项;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67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204项。学校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75项。其中:国家级66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0项;省级209项,包括一等奖7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106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从海南省高等教育实际出发,已申报立项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7项。其中杨秀英教授主持的《以高端技术技能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本科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等重点项目6个,一般项目31个。 学校目前与1799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海南龙头企业和省外企业153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2021年顶岗实习学生2578人次。与我校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的企业47家,已出版校企合作教材47部。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工作,有30多项专利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500多万元。我校为多家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年培训规模达50000余人次,其中在校生教官为海口市十所高中、公办中专学校新生军训达8000多人次。 二、人才培养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创新育人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具有宽领域深厚专业理论基础人才,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培养服务新型产业和新产品技术应用型人才,努力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够逐步成长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引领型人才,引导激励学生把“科学、务实、厚德、创新”校训精神和自我的青春梦自觉地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不负韶华,励志勤学,在艰苦奋斗中绽放海科英才风采,为奋进*新征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三、专家治学 学校实行专家治学。现有校长、副校长11名,分别为博士副教授或正教授。目前担任学校各学院院长职务的均是中青年博士或副教授、教授。学校领导和各学院院长实践经历经验丰富。他们均是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赛连年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者、参加省部级教改课程项目评定连年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者、在本校办学第一年或第二年从优秀专任教师或优秀专业系主任及优秀教学或科研副院长转任者;或由具有名校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并任职二级学院院长10年以上或博士生导师及正教授等教育教学专业管理人员构成。 四、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专任教师968人,校外兼职教师26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63人,占专任教师的58.2%(其中博士111人,占比11.4%),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 303人,占专任教师的31.3%(其中正高级职称93人,占比9.6%),双师型教师519人,占专任教师的53.6%。 学校出资在国内外培养博士32人、硕士83人,支持访问学者进修9人。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招聘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并根据所开设专业及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任教师。揭军武、孙杰、杜金风、王月雷、杨静、郑兵、OMARY GASTRO等58人已成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其中韩刚、王月雷为C类人才(领军人才),闫浩、孙杰、揭军武为D类人才(拔尖人才),王月雷还获得“南海工匠”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五、教学改革 学校根据教育部和海南省教育厅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强化教学基础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按照项目指南指引,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参与申报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由各教学单位和学校分级评审、项目申报人现场答辩、专家评议及校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认真审议,最后推选出优秀教改项目参与省级评审。 近三年,学校申报结项的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共11项。其重点项目有:杨秀英教授主持的《以高端技术技能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本科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杜金风博士主持的《教育部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的探索与研究——以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冯莉颖博士主持的《职业本科的本质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探索研究》、赵峰博士主持的《职业本科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仲甜甜副教授主持的《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6个项目;一般项目有《人工智能视域下“1+X”财会专业育训协同课程体系构建》等16个项目。除教育厅教改项目外,学校鼓励教师申报其他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配套支持,如省社科联、教育科学规划办、科创融教和其他行业协会课题项目,旨在加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学校一直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郑兵副教授组织优秀教师与北京丰源智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