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

南京邮电大学有什么专业,南京邮电大学文科理科专业排名一览

发布时间:2024-01-08 14:07:58 思而思学网

高等院校专业有几千个,每个学校开始的专业也不同,不同的高校相同的专业排名录取分数线也不同,所以导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本文思而思学小编帮大家整理南京邮电大学最新的开始专业目录表,包含南京邮电大学文科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理科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特色专业目录,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南京邮电大学的招生目录为准。

一、南京邮电大学有什么专业

类别专业名称
经济学类(本)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金融学类(本)金融工程
经济与贸易类(本)国际经济与贸易
社会学类(本)社会工作
教育学类(本)教育技术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英语

日语

翻译

新闻传播学类(本)广告学
数学类(本)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
地理科学类(本)地理信息科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统计学类(本)应用统计学
仪器类(本)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类(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化学

材料物理

电气类(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信工程及管理

自动化类(本)自动化

邮政工程

计算机类(本)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网络工程

物联网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测绘类(本)测绘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邮政管理

工商管理类(本)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公共管理类(本)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类(本)电子商务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动画
设计学类(本)数字媒体艺术

二、南京邮电大学比较好的特色重点专业目录

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信息安全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商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三、南京邮电大学相关资讯推荐

一.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新生怎么转专业难不难,附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

二.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新生怎么转专业难不难,附转专业的要求和条件

三.2021级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独立卫生间吗

四.2021级南京邮电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独立卫生间吗

五.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新生在哪个校区,总共有几个校区

六.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总共有几个校区

七.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全国排名2021年最新排名,附历年录取分数线

八.南京邮电大学全国排名2021年最新排名,附历年录取分数线

九.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哪些专业比较好,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文科理科专业排名

十.南京邮电大学哪些专业比较好,南京邮电大学文科理科专业排名

四、南京邮电大学简介介绍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学校秉承“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践行“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现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21个院(部、中心),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5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59.6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4.17%。曾经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有中国两院院士(含双聘等)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10人,“青年*”2人,国家“*”领军人才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中科院“*”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国外院士5人、IEEE Fellow7人。现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1个。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统计学会等机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