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长春市净月区学生家长对足球从恼火到感激

9岁的闫可欣就读于长春市净月区新城大街小学。小姑娘十分喜爱足球,一下课,就围在足球教练身边讨教。这个学期,学校新发的足球已经被她踢烂了。“我想当校队队长。”闫可欣悄悄告诉记者。

闫可欣是山东人。几年前,他的爸爸和妈妈来到长春,靠打工维持生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对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学校的小球星,可欣妈妈王艳秋赞不绝口。

如今,校园足球是净月区教育的一张“名片”。不只是新城大街小学,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都成立了学校校园足球队。全国2万所足球特色校,净月区占了其中的3所。

“9年前,我们想推广校园足球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足球能像今天这么火。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身体。”净月区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科长吴明丽笑着说。

话还得从2006年的一次课堂抽查说起。那年冬天,区教研中心对全区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抽查,结果很不乐观。长春的冬天特别冷,开展户外运动比较困难。许多学校干脆就把体育课停了,改在班里自习或是上主课。

体育课开展不起来并非小事。区教研中心主任王大亮通过分析发现,净月区孩子的身体素质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肺活量还是耐力,相差不少。

如何调动起学校和教师开展体育课的热情?区教研中心想了一个高招:举办全区校园足球联赛。比赛不是为了培养尖子,而是强调普及,让冬天的体育课开起来,让更多的孩子跑起来。

2007年,全区首届“校园足球赛暨体育课堂验收活动”如期召开。区里规定,每支校园足球队一半的参赛队员,需由大赛组委会抽签决定,保障比赛的普及性。

比赛开始了,但问题马上也来了。由于足球训练整体水平不高,孩子们在赛场上状况百出:有的是一窝蜂地抢球,五六个人滚成了一团;有的是违规不断,连基本的足球规则都没搞清楚;更严重的是,比赛中,有孩子在冲撞中受伤了、流血了。

家长一下就恼了,“我们孩子受伤了,你们谁负得起责”;有的校长也不干了,“学校的任务是升学,花这么多精力让孩子踢球有什么用”。

那段时间,区教研中心的压力特别大。到底要不要继续推广校园足球,冬天强调户外运动是不是错了,该不该加大体育课的运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教研员们。

此时,区领导给教研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身体素质是孩子的未来,不能为了成绩,不要身体。放心做吧,要做,就做出个样子来。

停滞的校园足球又开展起来了。当教研员看到孩子们在雪地里踢球时的兴奋劲儿时,也憋不住跑入雪地,与孩子们滚在了一起。

缺少训练,不懂规则,那就从头做起,手把手培训教师。区里新出台了校园足球赛规则,强调技术和战术,禁止铲球,禁止激烈的冲撞,连高抬腿都是禁止的;在体育教学中,强调足球的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孩子们的足球水平。

王大亮到每一所学校去听课,我带着体育老师研究怎样教好足球课。在他看来,校园足球赛不是竞技体育,不允许学校加班加点训练,而是要向45分钟要质量。不要刻板地只注重动作的传授,而是要让孩子们用脑踢球,理解足球的魅力。

体育老师的课堂在悄然变化。第五十五中学杜吉勇老师慢慢摸索到了足球教学的关键点,他将足球比赛改造成传球、运球游戏,在娱乐中加强基本功练习。他还搞起了五人制足球赛,四名男生带一名女生,女孩子再也不会被排除在外。

随着孩子参与度的提高,他们渐渐能对足球提出自己的想法了,有的甚至能和老师讨论战略战术了。

杜老师的经验很快在全区推广。老师在精心教,学生在认真学。新城大街小学周凤军老师很快发现,有的孩子竟能在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这在原来是从没有过的。

扎实的课堂教学,让教研员和老师们有了信心。到第二届足球联赛时,孩子们的动作规范了,比赛也有战术了,受伤大大减少了。

看到孩子们的体格越来越棒,原来反对的家长和校长,也积极鼓励孩子踢足球了。

这些年,区里不断加大投入,为学校铺上了人工草坪,引进高水平足球师资,给比赛增加经费,都推动着校园足球的发展。为了让足球苗子更好地发展,净月区还成立了小、中、高足球俱乐部,打通了足球人才培养通道。

在一年一次的校园足球联赛中,小队员的水平稳步提升,荣誉和成绩也接踵而至。先是有小队员不断被星探发现,成为专业队的签约队员;后来,在全市和全省的比赛中,净月的校园足球也常常拿到冠军。最后,成为全省代表,捧回了全国大赛的桂冠。

校园足球也唤醒了净月的体育教育。除了足球,全区学校开展了三门球、花式跳绳、排球等多个特色项目。家长杨胡月感慨地说:“多亏了学校的坚持,才给孩子打好了身体的底子。” (记者 张婷 赵准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