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跳出编制的框 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调查

编者按

在2017年教师节前夕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把最优秀的人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怎样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感情,调动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教书育人的激情?近年来,山东省从顶层设计入手,朝着难题精准发力,打破部门条块管理界限,拆除体制机制藩篱,破解编制、待遇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调查,敬请关注。

山东省有80多万中小学教师。如何管理这支庞大的队伍?有三个“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省教育厅的领导:

一是固定的编制管理跟不上学校及学生数量的动态变化,造成有的学校教师富余有的紧缺,教师在区域层面流动比较困难。

二是教师核编方式按生师比“一刀切”,忽略了基层复杂的现实情况。比如,教学点多的县区,教师肯定不够用;再比如,育龄女教师多的学校,在“二孩”政策实施之后,教师休产假了,工作没有人顶。

三是编制整体超编的区县,尽管缺乏大批专任教师,但就是拿不出编制来解决这个难题。

人不够,流不动,补不足,成为山东教师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教育、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几大部门各有各的认识,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山东省委、省政府拍板,打破部门条块管理,从顶层设计入手,朝着难题精准发力??

校际苦乐不均怎么办

??编制、人社部门放权,拆除流动壁垒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前些年因出生率波动导致初中生源减少、乡镇初中学校合并,出现了初中教师富余、小学教师不足的情况。但由于编制、岗位核定到校,城乡之间、学段之间、校际之间人员难以调整,加上初中高级职称设岗比例长期远高于小学等原因,教师无法及时分流。

沂南县教体局局长李道宽说:“有个别小学师生比甚至达到了1∶25,而在初中,有的学校师生比则不足1∶5。”

一边是教师富余,无课可上;一边是教师不足,小学不得不将班额从四五十人变成五六十人,甚至是七八十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这样的情况不只在沂南,在山东各地都是普遍现象。安丘市景芝镇职工子弟小学校长王永春一直在为缺教师发愁:“学生从600多人增加到了900多人,教师根本不够用。新教学楼建好了,新设备也都到位了,就缺上课的老师。”

初中教师多,小学教师少,按理说,二者流动似乎能调剂余缺,但教师管理体制中有一道“壁垒”,初中教师就是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就是小学教师,哪个学校的教师就是哪个学校的教师。“按照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教师岗位是核给学校的,即使调动一名教师也要申报一次用编进人计划,占一个指标,办一个手续。”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副处长邢军说。

教师流动的结不解开,教师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提不高。在经过部分县(市、区)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山东在省内全面推开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的原则,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机制。

人社、编制部门主动放权,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而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小学教师结构状况、教学实际需要,于每年7月底前,统一研究提出教师交流方案,征得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同意后,即可组织实施。

教育部门推动“县管校聘”,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师资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实现流动。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富余教师参与跨校聘任,教师不足学校可通过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

沂南县城关实验中学原属三校合并的初中,合校后全校共有262名教师,其中富余人员多达70多人。县里聘请外县评委组成评委会,组织城关实验中学教师竞聘上岗。在本校没有竞争上岗的教师,全部交流到小学任教,其编制、工资关系一并转移,一次性从该校分流72人到界湖街道所辖小学任教。

被分流出去的教师会不会不情愿?安丘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武文说:“过去小学职称低,分流到小学职称晋升无望,有的说不定还得降,谁也不愿去。今年小学高级岗位比例提到10%。分流教师到小学又看到了职称晋级的希望。”

潍坊市临朐县东城双语学校今年迎来了5位跨校竞聘的新教师,王永德校长高兴坏了,“教师素质很高,非常敬业。跨校竞聘给学校带来了活水,也激励了本校教师更加用心工作,这样的改革正是基层盼望的”。

仅潍坊一市,2017年中小学就按需核岗7.6万人,校内竞聘7.1万人,跨校竞聘5038人,城乡交流教师2056人。目前,山东全省137个县(市、区)已全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总量超编实际短缺怎么办

??合理确定班师比标准,额外核增5%编制

“超编,缺人!”

这些年,每当山东省教育厅领导提出给中小学增加教师时,总是有另一种声音:“全省中小学教职工超过80万人,按照国家师生比标准,总体已严重超编。”

对于山东这样一个教育大省而言,按照原来核编办法和城乡统一的生师比核编,教师超编是一个现实问题。比如,沂蒙山区,教学点很多,一个教学点5个孩子,配一名教师都超编;再比如,威海、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每年成倍增长,学校不得不增加班级,增加教师,编制增速永远赶不上学生数量增速。

编制、财政部门也有难处。招一名教师,财政支出大约在10万元左右,增加一个编制,就意味着增加一份支出,增加一个财政供养人员。

一边是超编,编制、财政部门不能突破“红线”;一边是缺人,学校教师不够用,有的学校连开齐课程都有困难,有的学校超大班额,存在安全隐患,学校等不起,学生们更等不起。

两难问题最后被提交给了山东省政府,分管教育、机构编制、人社的常务副省长孙伟明确表示,“统筹调剂县域、市域事业编制用于补充教师。对于小规模校、寄宿制学校及育龄女教师多的学校,编制应有特殊政策”。省政府对编制政策进行了调整。

针对一些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问题,明确规定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小学按照每年级(教学班)配备2.4名、初中按照每年级(教学班)配备3.7名教职工的标准核定编制。

针对国家“二孩”政策放开、育龄女教师增多的情况,可按不超过教职工总量5%的比例增加教师编制。

如此算来,乡村学校按班师比核增编制5.64万名,针对教学任务改革、育龄女教师多等问题,核增编制3.77万名。

日照市教育局局长张传若高兴地说:“原来编制核算办法过于机械,要维持学校运转就不得不超编。这让我们两头受气。现在好了,省里新的核编办法解决了大难题,我们向市里要编制也有了依据,积攒多年的问题终于化解了。”

日照市对符合提高核编标准的学校均按5%的最高比例增加专任教师编制,共增加编制1078个。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比单纯按生师比的方式核定编制增加291人,并按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5%的比例核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动编制,共核定机动编制587人。

仅日照市莒县2017年就新招聘教师30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思而学到58人,全都补充到了农村学校,一举改变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在核编办法未调整前,这样的大动作是不敢想的。

夏庄小学今年来了一位美术专业的新老师,孩子们现在可爱上美术课了。“张老师画画得好,声音也好听,给我们讲了许多大画家的故事,这些都是我原来没听过的,特别有意思。”学生王瑶说。

县域内编制不足怎么办

??建立周转专户,实现省域内调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两个不突破”,行政编制总额和各类专项编制员额不突破;事业编制按2012年底统计数为基数,总量不突破。这是基层编制改革的边界。在山东一些区县,因为整体超编,政府没有办法给教育增加编制。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提出??

在全省各市县编制总量内,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回收的编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专门调剂给那些已经满编、超编,但依然需要补充专任教师的区县。

省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处长杨红帅说:“临时专户编制不计入中小学编制总量,由机构编制部门单独管理。待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后,使用临时专户编制补充的专任教师再改为占用中小学编制,临时专户编制相应核减。”

有了这项政策,潍坊市很快协调出610个编制用于教育,新教师顺利地补充进来。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保证了教育用人,也没有突破编制红线。未来3年,潍坊将有8000名老教师退休,到时就可以逐步消化这些临时周转编制。

这次编制调剂的力度,无疑是近年来最大的。在山东,县域内难以调剂教师编制的,可由设区市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市域内依然解决不了的,由省机构编制部门协调解决。

政策一出,枣庄市台儿庄区就借到了枣庄市的机动编制,招聘补充农村教师197人;临沂市按照当前情况和未来生源变化情况测算,在县(区)间进行了编制总量调剂;而莱芜市,还从省里借到了急需的编制。

“我们的行政体系是区域划分,各管各的事。像编制这样的问题,只能是自己解决,跨区域调整在原来是不可能的。现在,省里的统筹力度大,我们得到了市里的支持,有了这近200个编制,我们的教育质量还能再上一个大台阶。”台儿庄区教育局局长樊兴举说。

截至目前,山东17个市建立了教师临时周转专户,共调剂出1.88万余名编制,用于超编、满编学校补充教师,解决大班额问题和农村紧缺学科教师。目前,各地已利用了临时专户编制补充教师1.24万余名。据统计,2015年和2017年两年补充教师6.64万人,与前几年相比,补充数量成倍增加。

在不增加编制的大前提下,山东通过全省统筹、灵活调配,为教育“变”出了近10万个新指标。这批生力军补充到了最需要教师的村小、偏远学校和“大班额”学校,愁眉苦脸的校长笑了,提出意见的家长笑了,课堂里的孩子们笑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