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教育致贫:对不起,高考后跟你讲这件残酷的事

恢复高考以来的第四十届高考结束了,或许已经有人告诉你说分数多少不重要,大学好坏不重要,上大学才是人生的新起点,我也为你送上真诚的祝福,但在这之前,不得不跟你讲一件残酷的事??教育致贫。

“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最好出路。至少在中国,这肯定是的。”

“我们是个公司,不是学校,严格来说它只是一个公司。把学生弄进来,交了钱,再把他弄走就可以了。中间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学校从来不会管你是教得好或是不好。”

这两段看似矛盾的话出自同一人之口,王振祥,民办学院的招生宣讲师,区别只在于讲话的场合,前一段是招生宣讲会上的演讲,后一段是私底下的谈话。

记录下这种矛盾说法的是“为什么贫穷”主题纪录片的中国教育篇《出路》,王振祥是教育体制中教师方面的代表,与之相对的是分别处于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两名学生,王盼和万超。

三人都是教育体制中毫无分量的人物:王振祥原本是该校的平面设计教师,却被下放去各地做招生宣讲,所谓宣讲其实就是骗人来交报名费;王盼家境贫寒,高考失利,只能去读学费高昂的三本或专科,她正是王振祥宣讲会上的听众,也是他潜在的客户;万超则刚从三本院校毕业,处于半失业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将镜头对准这无足轻重的三人,这部纪录片才揭示出教育深层次的问题:教育致贫。这也是其在日本NHK播放后反过来在中国引发议论的主题。

你交了高昂的报名费,进入“高等学府”却发现学校里,老师在混,同学也在混,毕业后千辛万苦才找到一个工作,拿着接近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这时你突然发现之前交的学费需要工作四、五年而且不吃不喝才能赚回来。

这是王振祥给自己的学生算的一笔账。王振祥直言:“教育招生是中国的三大暴利行业之首……一年学费12500,五千个学生,就是六千万,他赚死了。”这么高昂的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笔巨大开销,诱惑学生去缴纳如此高昂报名费的则是招生宣讲时一套从设施、师资到推荐就业的虚假说辞。

他们想要寻找的农村家庭,一直处于信息闭塞的环境之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有限又对读书充满崇拜,家里为了让孩子读书能够砸锅卖铁。

王盼就是他宣讲会上的听众,但面对王盼这样的学生,王振祥心里很难受,他知道自己干的就是骗人的勾当,而这种骗人的把戏只有像王盼这样的农村老实人家才会相信。

王振祥在招生宣讲时说本校学生毕业时会有多达几十个工作岗位邀请,但镜头随即切换为王振祥透露的实情:

“首要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强制安排到外地,引用上面用那位良心被狗吃了的领导说的话,‘送出去有个好处,学生经济压力大,来回车费也贵,即使你推荐不了工作,但他迫于生存,他会自己就地解决,哪怕是在本地,还不是一样推荐不了什么工作,免得他们回来扯皮。’”

面临毕业的万超也感到了这种生存压力,整日奔波于招聘会,但作为一个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找工作自然屡屡碰壁。

毕业前,好不容易找到一份1500元的工作,兴奋地直叫爽。

但万超后来仔细算了一下,这点工资每个月交完房租、留够吃饭的钱之后几乎一点都不剩。

在试用期内万超因为不熟悉Excel操作被辞退,而此时他已经租好了房子,找朋友借了钱,找姐姐借了钱,现在又要重新开始。

毕业前班级活动,万超坐在楼梯上哭:我觉得我委屈地好厉害啊!我觉得好不爽啊!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只让少数优胜者能够进入重点大学,其他大部分人都只能进入普通院校乃至民办院校,而在高考前的中小学教育阶段,所有的文化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发达地区。

在这种教育选拔制度下,越是贫穷的地方,考生成绩就越差;上的大学越差,找到的工作就越差。

过去十年内,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增加了30倍,每年有超过200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对于毕业于民办院校的学生而言,不仅要面临本身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

高等教育不仅没有成为他们通向优质工作岗位的桥梁,高昂的学费反而加剧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贫穷就这样通过教育恶性循环,寒门子弟就像是卷入了一场“教育致贫”的骗局,无法自拔。

《出路》揭示的“教育致贫”捅破了高考看似公平的那张窗户纸。

它的导演陈为军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