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教育现代化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就是一堂课。那时,我们认为,有了电脑、连上了网络,我们的教育就现代化了。现如今,每一个老师都有了办公电脑,也连上了网络,每个教室也是如此,于是我们就认为学校现代化了,教育现代化了。但是,这种认识是只看表面未见实质。其实,教育技术现代化并非是有了设备就完事了,要看这些电脑的使用、网络的接入给教师的主营业务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一是备课。仅以备课中文字书写部分为例。过去,备课,我们写在纸质本上,一个教师书写速度按每分钟60字计算,加上思考时间,一个稍微熟练的老师,准备一节课也就一两个小时。实行电子备课后呢?打字速度能达到每分钟60字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并不多。尽管备课工具现代化了,但它并不比手工来得快,相反,它花的时间可能更多。当然,如果需要在教案中插入图片、表格,还要再调整格式,花的时间会更多。

其二是课堂上的学情掌握。课堂上,某个孩子走神了或某个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困难,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并没有提供这类监控与反馈,还要靠教师用眼睛去观察、去巡察、去提问。除了极少数学校当堂作业在平板电脑上完成,能实现自动批阅和统计外,绝大多数学校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在了解、调整课堂。即便是这些先进学校,对课堂学情的掌握也还是仅限于在课堂练习上,其他的也是一片空白。

其三是课后作业。于教师而言,作业的批改与情况统计分析是一项特别耗时、耗力的工作。使用电脑和网络后,是作业批改自动化了,还是统计分析自动化了呢?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现代化根本没帮忙上什么忙。学生作业还是以纸质为主,还得老师一本一本地批改,问题还得一个一个地统计、分析,应对措施还要自己去制定、去落实。现代化的技术,除了在大型考试后算个总分、及格率、优秀率,排个等级外,在平日的作业统计中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就算是成绩统计,还要老师一个一个地敲进去才能计算。

其四是课件。自己亲手做过课件的教师都知道,只要不是制作一个简易课件,只要稍微讲究点,制作课件就是一个大工程。以我的经验来看,不管你技术水平有多高,实际上,制作课件还是个手工活、体力活。你对课件制作效果要求越高、越精细,手工的成份就越多,想在网上找现成资源的可能性越小,你投入的时间、体力和精力就越多。问题在于,课件做得再漂亮,它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并不直接相关。

可见,以电脑、网络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并未与教师的主要业务产生深度的关联,并未给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助力,也并未把教师从琐碎的杂事中解脱出来。

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要让教育技术从现代化走向智能化。如学生作业,能否自动分发、自动收集、自动批改、自动分析结果,并针对每个学生分发个性化作业。教师需要知道整体或个体的结果,只要一键搜索或对着电脑语音命令即可;又如课堂监控,我们可否监控孩子每一秒的情况,尤其是孩子的微表情、微动作,将其自动收集转化为数据,为我们分析孩子在学习过程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甚至能自动分析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建议措施等;在制作课件时,只要输入课题或课题下的某一环节,自动弹出几十条备选资源而不必上网去一个个搜索、比对和下载,选中的资源能自动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大小等。只有信息技术手段达到智能化或半智能化,教师才可能从杂事中解脱出来,而专心于自己核心业务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育技术现代化不能仅止步于当前的设备现代化,而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教育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其易用性,这或许是今后教育技术应该发力的方向。

大家都在看